兰州市红古区新名(大河奔腾看甘肃)

来源:【新甘肃】【大河奔腾看甘肃】,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兰州市红古区新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兰州市红古区新名(大河奔腾看甘肃)

兰州市红古区新名

来源:【新甘肃】

【大河奔腾看甘肃】

红古区 守护两河保安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南北两河归一流,岸拥蒹葭秋复秋。站在位于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上海石村的一处观景台上,记者极目眺望,看到的正是湟水河与大通河两河汇聚的奇景。

阳光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两岸护坡绿化带郁郁葱葱,浅滩上的芦苇长势正好,大片的白色波斯菊在微风下摇曳生姿,形成了一道河岸魅力风情线。

一脉“牵”青海省民和县,一脉“牵”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湟水河与大通河不仅承载着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功能,更是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的重要生态安全基础。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两河交汇之后形成的水流,不断冲击着一侧河岸。

“两河交汇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导致这个弯道的水土流失逐渐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理修复,还会进一步影响整条河流的行洪安全。”红古区水务局副局长杨刚介绍说。

今年以来,红古区重点组织实施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深入开展生态基底的修复,保障两河防洪安全。

可以看到,新建的河岸护坡已经全部覆盖了格宾石笼。这种生态石笼网结构牢固,有着超高耐腐蚀性,使用寿命长,可以有效加固河岸、防洪导流。

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红古区坚持把源头治理作为第一重点,把环境改善作为第一保障。

红古区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持续加强辖区涉水企业的监管,辖区6家重点企业均实现了排放在线实时监测,方大炭素、兰州铝业等企业废水实现循环利用,极大减少了废水排放量。

今年1月,经过提标改造的窑街、海石湾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排放标准。

来到海石湾污水处理厂监控中心,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污水从进水到出水的每道工序都得到实时监控和数据记录。

“这些数据与生态环境部门实时共享,每个环节、每个时段、每个部门都有记录。”红古区供排水服务中心主任孙建海说,“今年汛期的暴雨给污水处理带来不小的挑战,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有机物含量高,我们加强应急处理措施,调整设备,加强数据监测,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水质达标。”

为保一脉碧水,红古区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对425个排污口进行“查测溯治”。开展了湟水河、大通河沿河砂厂的清理整治,取缔违法违规砂厂13家。对2个县级水源地和2个乡镇水源地开展了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巡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伴随着湟水河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红古区对沿河23条支沟污染物进行全面清理,兴建了6座尾菜填埋场,最大限度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

为厚植生态底色,红古区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狠下决心展开采煤沉陷区治理,花大力气实施了以煤厂关停、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项目,对大砂村、滩子村实施整体搬迁,腾退搬迁企业12家,完成生态绿化2000多亩,窑街旧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湟水河大通河红古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湟水河水质由“十二五”末的Ⅳ类达到“十三五”末的Ⅲ类标准。大通河水质由“十二五”末的Ⅲ类达到“十三五”末的Ⅱ类标准。红古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了“一河净水向东流”。

众人齐心,其利断金。

红古区坚持左右岸、上下游协同治理,与青海省民和县签订了跨界污染联防联控协议,每年联合开展水质监测,做到信息互通、联合防治。与兰州市永登县及临夏州永靖县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协商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建立健全更广范围的联防联控、应急预警机制,确保湟水河大通河红古段水质安全。

红古区在全面抓好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的同时,努力确保生态建设成果惠及于民。如今,两河交汇段,一条4公里的生态慢行步道绵延纵长,漫步其中,一侧绿树掩映,灌木丛生,鲜花盛开,一侧大河奔腾,滔滔向东。

“这里距红古区中心不超过10分钟路程,在保留现有林地、果树、农田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为两岸群众建设一条水净、岸绿、景美的滨河绿廊。”杨刚说,“我们还将利用好大通河沿河的湿地资源,打造魅力滨水空间,供群众休闲游玩。”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