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中坦率和隐忍(把期望降到最低)

在人际关系中坦率和隐忍(把期望降到最低)(1)

人是希望动物,我们骨子里都是自恋的,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能坚持是因为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小时候在村头玩耍,那还是生产队时期,村头灌溉农田的渠道墙面上,刻着伟人的语录,“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是在告诫我们要保有希望。

遇到特殊困难时候,我们也会不自觉的互相激励和鼓舞,“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的确,希望品质是一种优秀品质,这是我们必须抱有的。

但是,我们也要区分希望和期望的不同。

希望更多指向自我,指向未来,指向信念是自我要求和自我激励,是指引未来道路的方向。

在人际关系中坦率和隐忍(把期望降到最低)(2)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要放低期望。

期望,更多指向他人,指向当下,指向利害,是关系要求和关系期待,是现实层面自我需要的满足。

成人世界期望越低越好,否则不免处处碰壁。

举例说明。假设参加带有竞争意味的活动,哪怕是趣味运动会,能够获奖自然高兴事情,但如果真的期望满满,就会失望满满。

找朋友熟人帮忙,期望很高,以为没有问题,稍有不满足,就会失落失意,其实帮是人情不帮是公道。

就是父母子女之间,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分作三部分,一部分是父母帮助,一部分是自己努力,一部分则是必然的挫折忍受。这个时候,也不要指望别人给太多帮助,没有人能永远替代自己成长。

关系中的期望不说是毒药,至少也是伤害源泉,直白说这个伤害都是自找的。

为何不能期望呢?

第一个原因很简单,这是在关系互动中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把别人当自己,是关系中高度自恋的表现。

好比有人说,“我弱我有理”,“我穷我有理”,“我需要你就得帮助”,这就是典型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完全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认为世界必须围绕自己需要来。

典型至极的故事,就是那个《渔夫和金鱼》,老太婆欲望无穷,欲壑难填,一次次逼迫小金鱼满足自己期望,最终落得个鸡飞蛋打,自讨没趣,贻笑大方。

换个视角看,老太婆有此期望真的不对吗,当然不是,只要凭借自己能力去实现,当然无妨害,还会赢得尊重,但是依靠别人来实现,性质完全不同。

这也是为何我们希望付出而非获得,起码不可不劳而获,因为我们清楚,关系中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我们都不是圣人。

降低期望,还有个非常现实的原因,这就是如何看待人生观。

我们祝福时候总会说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天天开心。我们心里当然不会真的如此认为,可是遇到糟糕事情时候,会不自主的责怪抱怨甚至愤怒,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总是发生自己身上。

事实真相呢?这就是如何看待人生,如果认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就是说把关系期望降到最低,糟糕事情事到临头自然也容易接受,如果认为事情应该顺顺利利,稍有不顺就会心生怨恨。

这也是假设的力量。

我们要对自己有希望,这是对的,这是基于自我和未来,也是进化论的逻辑。我们对别人如果有期望,这是不对的,因为基于关系和当下,是自恋特质和假设错误。

津巴多教授说过,“伪心理学的基础是希望、证实偏差、奇闻轶事、人类的轻信”。这里说的希望具有暗示意味,但是完全可以用于关系互动中。

牢记这点很重要:关系互动中,把期望降到最低,所有遇见都是礼物。

在人际关系中坦率和隐忍(把期望降到最低)(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