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表演方式亮相(传统京剧表演有)

如今我们看戏剧、看电影,常会听到一个词叫“打破第四堵墙”。十九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戏剧家创造了这个所谓“第四堵墙”的戏剧理论,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舞台上的生活,正如你透过一垛墙壁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台的幻觉”。而打破“第四堵墙”也有好处:可以增强作品与观众的亲密感、增加喜剧效果、提供额外的信息等等。

而我们的传统京剧表演到底需不需要“第四堵墙”,或者“打破第四堵墙”呢?

京剧四大表演方式亮相(传统京剧表演有)(1)

《在京剧舞台上》 叶浅予

壹 嘈杂喧闹的戏园

何为戏剧表演的“第四堵墙”?十六世纪初,意大利剧场舞台开始使用镜框建筑形式,台口建造长方形边框,犹如镜框,台口两端设置幕布,根据剧情开闭。故称“镜框舞台”。十九世纪以来,这一剧场舞台构造形式广为世界各国采用。不过,一百多年前,这样的舞台尚未引进中国。中国的戏台构建大都是三面朝向观众的,而且绝不设置拉动的幕布。

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论述了演员登台表演要专注入戏,所以要“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1887年,法国戏剧家让·柔琏首先开始使用“第四堵墙”一词论述舞台表演的空间封闭性。可以说,西洋戏剧表演的创作体验与审美体验是隔开的,这与京剧表演完全不同。

中国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集体观剧审美保持安静的秩序习惯,现实审美氛围左右了创作表演形式。演员绝不会用想象中的一堵墙与观众隔绝。露天演出自不必说,往来自由,毫无约束可言。就是进入茶园,面对嘈杂喧闹情境,演员必须要练就调控观众能力,随时与台下构成互动。

明代以前北京的戏曲演出流行露天搭台或依托茶园、饭庄、寺庙与会馆。尽管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大型茶园逐渐走上专业剧场之路,但直至上世纪初,也没完全褪尽茶园遗风,成为纯粹的剧场。因而称之为“戏园子”,真是太准确了。

戏园子里面总是热闹非凡,齐如山1913年刊行的《说戏》里详细记述过当年戏园的喧闹情景,让人身临其境。

民国初年,园子里又仿照天津戏园的做法,飞起了手巾把儿。毛巾不是一次一清洗消毒,而是一人用后,伙计用热水一浇,拧干再洒上一些花露水,逢人要用,隔着座位,就从观众头顶上扔过去了。因为太不卫生,不久就被当局明令禁止了。不难想见园子内嘈杂喧闹程度,所以为了吸引观众,戏的开场、过场的锣鼓家伙总是震耳欲聋。这一演出习惯,至今未见改变。

贰 喊倒好的多是内行

此外,京剧传统剧目的剧情发展大都极为简单缓慢,这与时代的生活节奏保持高度一致。舒缓的农业社会生活模式,创造不出紧凑快速的审美形式。

舞台表演能教会观众建立起与台上互动习惯的方法:放慢节奏与剧目反复上演。观众一旦喜欢上了,缓慢,让人有充足时间细细品味;重复,让人记忆体会细节,模仿唱腔、念白、身段,从而把在剧场中的艺术享受,推向社会,变成日常生活的自娱自乐。可见,“缓慢”是艺人与观众的共同需求。很难想象,一位无所事事的闲人,会正在为打发时光发愁,而要求自己中意的事情迅速结束。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京师旗人社会,这样不算富有却衣食无忧的闲人比比皆是。

京剧演出进行中,观众与演员交流互动主要形式就是喝彩声浪与倒好怪声。喊好自不必说,表达赞许之情。喊倒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找茬捣乱,而是按照京剧功法程式标准要求,批评台上的错误。名角都是在狂热追捧喊好中成长起来的。既然时时期待台下热捧喝彩,那么,与之伴生的倒好就在所难免。喝倒彩确实不够文明,但真能促使演员对艺术对观众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京剧表演与审美,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是既在戏中,又在戏外的。这也是为什么让人潸然泪下的苦情戏,演到极致,台下不是悲声一片,而是狂热喝彩的主要原因。

叁 演出中的超剧情发挥

京剧以才艺表现为中心,不存在完全忠实剧本演出的纪律。艺人临时的改动,只要有助于演出,就会得到赞许。

演员上台难免出错,如果场上纪律严格,那么,同台合作者就要尽量为之遮掩带过。而昔日京剧表演对待同台人出错,是否为之遮掩,全凭个人意愿。陈彦衡《旧剧丛谈》记民国初年,谭鑫培与梅兰芳合演《汾河湾》:

“演至《闹窑》一场,兰芳杀过河时,与鑫培里外错走,不免相撞,仓卒之间,殊无人理会。鑫培于末场(本应)白“打救孩童性命”句下,忽加“叫他这边躲,他偏往那边去”二语,即景生情,妙语解颐。”

后来谭又在天乐园演《天雷报》:

“高四保(清末民初名丑)饰地保,误呼为‘周伯伯’(本作张伯伯),观客初不留意,及老旦云‘外边有人唤你’,鑫培云‘你听错了,不是唤我吧。’众人不禁哗然。四保念至‘新科状元像继宝兄弟’一语,鑫培又曰‘你要看清楚,不要错认了人。’大家回想,又复哄堂。”

这种不放过对方失误的做法,似乎不够厚道,可是在昔日的演出中,并不被人视作坏事,反而是现挂的包袱。谭不愧是伶界大王,机智应变能力了得,虽不肯为对方遮掩,但添加的台词,不出剧情范畴。这是台上台下互动情境中,带领观众不离剧情的智慧。也许观众没有发现或不计较梅兰芳走错了、高四保念错了,但是,舞台事故得以现场交代总是好的,尤其对那些挑剔的内行观众,谭增添的台词,恰好为失误者圆了场,也会激发同行的敬业精神与练功热情。

不可否认,演员拥有超剧情发挥权利时,有的艺人会懈怠糊弄,有的艺人则为抢风头,不惜故意“搅戏”。搅戏一向被同行所不齿,观众却爱看这类舞台上突发的尴尬以及如何解决尴尬。

回首从茶园到戏园演出的历史情景,不难发现,热闹、充满互动与变化的“国粹”京剧完全是本土文化艺术园地开出的花朵,与西洋戏剧理念实是风格迥异。京剧舞台的“墙”根本就不存在,也更没有“打破”一说了。

(原标题:传统京剧表演有“第四堵墙”吗?从茶园到戏园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宝臣

流程编辑:u02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