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联顺治(中科院教授解字谜猜顺治出家)
“顺治出家”是清宫四大疑案之一(另三大疑案为太后下嫁、雍正被刺、乾隆出身)。
话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妃甍。顺治帝悲痛欲绝,为之掇朝五日,随后下旨追封其为皇后。
据此,民间有传说,称董贵妃其实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宠妾董小宛,在乱世中被掠入皇宫,与顺治帝一见钟情,共浴爱河。不过董氏福薄,竟以不寿卒。顺治帝由悼亡而厌世,最终悬崖甩手,脱离尘网,遁入空门。
的确,史载顺治好佛,宫中延有木陈、玉琳琇二禅师,尊礼备至。篆刻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钤章多枚,并且对木陈有谕旨称“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等语。
但没有资料可以证明顺治最后是削发披缁、皈依净土的。
时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有“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的记载;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
由这两条记载可知,顺治帝是死于出痘,“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之说,实不足信。
后来康熙因为得过天花、出过痘,所以毫无争议继承帝位,也可以印证顺治帝死于出痘的事实。
曾被史学名家黄侃、朱希祖、尹炎武等人称为“当世史学钜子,近百年来横绝一世者”的史学大师陈垣,也对顺治是否真曾出家问题进行过考证,
非常有意思,陈垣大师从蒋良骐编的《东华录》入手,他注意到顺治卒后若干日内,称灵柩为“梓宫”,从某日以后称灵柩为“宝宫”,再印证其他资料,证明“梓宫”是指木制的棺材,“宝宫”是指“宝瓶”,即是骨灰坛,不但证明顺治是患病暴死,而且是用于火葬。
所以,“顺治帝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当为民间捕风捉影的传说。
但是,近年来,中科院李林忠教授从河南白云寺一带广泛流传康熙曾满朝銮驾,金瓜钺斧到该寺“寻父”的传说里,找到了顺治在白云寺出家的“证据”。
证据有二:
一、白云寺附近村民保存有一幅坐龙椅穿朝靴,法号“醒迟”的老和尚彩色画像。
李教授认为,“醒迟”就是顺治帝在河南白云寺出家后的法号。
二、白云寺中有一块“康熙钦赐御碑”。上有“當、常、赏、堂”四个大字。
李教授认为,“當、常、赏、堂”四字,就包含有顺治帝出家讯息。
李教授的依据是:只要动动手脚,对“當”字进行一点小加工,用橡皮擦去上半部“尚”字头的一部分,通过“宝盖”和“口”字,完全可以修改和涂抹成一个“白”字。再将下面的“田”字的左右两竖笔擦去,不就是一个“王”字了吗?这上“白”下“王”,赫然就是“皇帝”的“皇”字!
“皇”字有了,“帝”字呢?
那个“常”字就是“帝”字的变形!毕竟,二者的字形太象了。
还有,“赏”字宝盖顶不是有三点吗?那可以变形为一个“川”字,下面部分再涂抹和扭曲一下下,也可以不费什么劲就变成了“页”字。“川”加“页”,就是“顺”字!
同理,“堂”字宝盖顶也有三点,这三点也可以变形为“三点水”,下面部分再涂抹和扭曲一下下,也同样可以不费什么劲就变成了“台”字。“三点水”加“台”,就是“治”字!
即“當、常、赏、堂”合在一起,就是“皇帝顺治”!
看,饶是康熙皇帝智力超群,把“皇帝顺治”四字隐藏于“當、堂、常、赏”之中,还是被后人成功破解了!
李教授地说:“當常赏堂四个字全是‘尚’字头,明显是想表示‘四个和尚’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皇帝顺治,是个和尚’。”
李教授认为,解开御碑,即谜底已经揭开——民间流传的“顺治皇帝出家为僧”,是绝对确凿的事实。
李教授说,“顺治出家”之谜,算是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了。
“顺治出家”之谜,是不是真的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了呢?欢迎大家加入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