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三星堆未解之谜)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再醒动天下。

三星堆众多未解之谜,真的只能外星人杰作或者是西方文明传入吗……历史的面纱将一层层剥开,展现她秘的面庞,这次再次开挖三星堆,谜底即将揭开……

最近几天三星堆开始霸屏了,每天央视都进行直播。吸引了无数的三星堆粉,溯本归源就是三金堆的出土的器物颜值太高了,谁让这个时代是颜值的时代呢。

以至于网上都有这么一个段子,为什么三星堆叫三星堆呢,不是还有苹果吗?可以叫苹果堆啊。我们现在要支持国货,更应该叫华为堆或者小米堆,再不然vivo堆或者是OPPO堆也可以……哈哈,这个建议还真的可以考虑。不过人家叫三星堆的来由,可跟手机毛线关系没有,人家就是因为地里有三块土堆,所以叫三星堆而已。

哈哈,开个玩笑了……

三星堆的颜值高主要是在于它出土的器物怪异,超出了我们中原文明的想象。可以这么说,在我们中原考古历史中,就没有出土过面具,尤其是金面具以及权杖还有神树等物品,以至于人们以为三星堆是外星人的杰作或者是西方文明的传入。但是三星堆,通过这两次的发掘已经可以肯定,也就是确定并且肯定: 三星堆文明就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就是中华文明多元文化一体的杰出表现。

三星堆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三星堆未解之谜)(1)

三星堆青铜神树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我华夏大地在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有夏商周文明。在长江流域文明的代表有良渚文明。四川古蜀国文明的代表有三星堆文明,这不很正常吗?三星堆距中原的殷墟,还有长江下游流域的良渚都超过千里,并且还山高水远,道路艰险,崇山峻岭,这导致他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不很正常吗?干嘛非要跟外星人联系和西方文明联系呢?体现自己想象力脑洞多大似的,三星堆文明正好体现的是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幅员广阔,文化多元,是我们众多璀璨起源文明里最耀眼的那一颗星。

那些以三星堆文化出土的器物怪异不似中原文明,就不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那只能说明他们见得太少了,只能说明是无知(此处没有贬义的意思,就是不知道的意思),对我大中华文明还是不太了解,多见一见多看一看,慢慢就知道了就认可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见怪不怪。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三星堆有哪些重要的未解之谜:

一、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这是三星堆最引人奇怪的之处,因为几乎没有史书上有记载,有这么一群人居住在三星堆,而且在1929年以前,也无人知道有三星堆的存在。自1986年打开三星堆祭祀1号坑和祭祀2号坑后震惊天下。

有没有史书记载固然很重要。但考古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当理论与现实出现矛盾后,一切以事实说话,既要以实物,以考古论证为准。

三星堆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三星堆未解之谜)(2)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

现在三星堆开挖,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器物,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大量的玉器,大量的象牙,展现她美丽的身姿,已经无可辩驳的呈现在世人的眼里,确定了它的存在。

史书上没有记载,并不表示她不存在,何况史实上还是有记载的,《蜀王本纪》,西汉扬雄撰。本书为历代蜀王传记: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

大致翻译成白话就是: 蜀王的祖先名字叫做蚕丛,蚕丛的后代名字叫做柏濩,柏濩的后代名字叫做鱼凫。这三代的君王每个人都活了几百岁,都成神仙不死,他们的人民有很多都追随蜀王而去(得道成仙)。鱼凫在湔山种田,得以成仙。所以现在人们在湔山祭祀鱼凫,当时的蜀国民众稀少。

从这可以看出古蜀国是存在的,并且属于夏商周时代。

3月23日上午,据央视新闻最新报道,四川省文物考古院联合北大对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是单样品,这次为了避免误差,采取了多样品进行检测,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其中祭祀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这就极大的印证了三星堆新发现的祭祀4号坑碳14检测的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这最新的碳14测定,已经与中原的时代关联产生了有机的联系,把三星堆晚期巨变同公元前1046年商周变革有机的联系,提供了必然的依据;

公元前1046年,周军在牧野发动了牧野之战,我们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观点,即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蜀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最终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这里特别强调提出了与古蜀国组成联军,而此时古蜀国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三星堆遗址的文明了。

同时三星堆文明与金沙遗址文化的过渡也非常自然,时间也极其吻合。金沙遗址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在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出土器物与三星堆出土器物有许多共同之处,史观君在此就不赘述了。而这次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最受瞩目的金面具残片也与金沙遗址的金面具极其相似……

三星堆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三星堆未解之谜)(3)

三星堆黄金面罩

这样三星堆从何而来到何处去,都有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不留痕迹,没有文字

这么多怪异奇特的问题存在于三星堆文明中,才以至于这么神秘,同时也跟没有文字发现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三星堆到底有没有文字呢?因为同时期的殷商文化是有甲骨文的。三星堆文明存续时间有1000年左右,三星堆的青铜文明,黄金技艺是那么的璀璨耀眼,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怎么传授?怎么教授技艺呢?这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是有语言的,只是文字部分有待发掘,有待历史的证明。

目前对三星堆文明遗址文字的推论是,在中原黄河流域夏商周文明,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会铸造青铜器,并刻有铭文以记之,比如四羊方尊,毛公鼎,后母戊大方鼎等,而三星堆文明所铸造的青铜器,大多是祭祀礼器如纵目面具,大立人铜像,权杖等,这些器物主要用来祭祀的,上面不便铭刻铭文,如果刻有铭文可能对神灵不敬。因此有可能是记载在木头上或者是丝织物上,而这两种由于时间年代的久远,已经大多腐蚀消散于土壤空气中。

三星堆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三星堆未解之谜)(4)

四羊方尊

在此,我们殷切期望这次发掘三星堆能够找到文字,也祝愿我们三星堆的考古队员们能够成功。

三.纵目面具

正是这三星堆的巨型纵目面具,使人惊诧莫名,以至于怀疑和否定。

据最新的消息,3月23日,三星堆考古人员对巨型青铜面具进行再次提取,此青铜面具目前实测宽135厘米、高74厘米,从当前高度来看,大过1986年发掘出的青铜器纵目面具,其纵目面具的高度为66CM,宽度是138CM,纵目面具比该青铜面具宽是因为纵目的两个耳朵伸出去了,但实际面积当前发掘的青铜面具比纵目更庞大,这也是目前三星堆所有出土器物中,最大体量的青铜器物面具了,只是稍微有点失望,根据判断当前青铜器面具并不是纵目类型的了。

在1986年三星堆发掘的纵目青铜器面具,其眼睛部位突出纵目达16厘米之多,根据其面具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这不是戴在人脸上的。因为这么大这么重,没有人能带得上。因此只可能是祭祀之用。因此极有可能是神灵之物。

三星堆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三星堆未解之谜)(5)

三星堆纵目面具

在古书《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这里指出蜀王蚕丛是纵目。

那么纵目是什么意思呢?史观君特此去查了新华字典。

纵目,汉语词汇,拼音zòng mù,意思是放眼远望;竖生之目。也就是极目远望,尽目力。

还有一层意思,竖生之目。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异形象。那什么怪异现象呢?在现代疾病中有一种突眼症,即甲亢患者很有可能会出现突眼的症状,突出眼睛的眼球会出现惊恐或者凝视的眼神,这个有点类似于三星堆青铜面具中的突眼。

三星堆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三星堆未解之谜)(6)

甲亢病患者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第一代蜀王蚕从眼睛会比较突出,有可能是由于某种疾病造成的,或者是天生如此。因此为了祭奠神灵,也有后人为了祭祀祖先,而打造了纵目青铜面具。

同时我们别忘了纵目还有第一层美好寓意,就是极目远望,展望未来。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纵目青铜面具,应该没这么吓人了吧。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确定。三星堆文明就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就是中华文明多元文化一体的杰出表现。

确实三星堆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发掘去解决,也正因如此三星堆才吸引我们更多的目光,史观君期待明天三星堆的挖掘会有更多的惊喜……

以上关于三星堆是史观君的研究观点,并非权威官方发布,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