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腾堡枪击案(梅兰芳宅枪击案)

1927年,“梅兰芳宅枪击案”,曾经是闻名遐迩的一桩奇闻事情要从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小人”说起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德国古腾堡枪击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德国古腾堡枪击案(梅兰芳宅枪击案)

德国古腾堡枪击案

1927年,“梅兰芳宅枪击案”,曾经是闻名遐迩的一桩奇闻。事情要从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小人”说起。

且说民国一代报人邵飘萍生前的一位“友人”,也是与邵飘萍同为报人的张汉举,他在邵飘萍危难之际投靠北洋奉系军阀,为虎作伥,担任了一个出卖报友的可耻的角色。

1926年“三一八”惨案之后,主持正义的邵飘萍被突入北京的直鲁联军和奉军视为眼中钉,到处张贴布告要抓他问罪,而其所谓的罪名则是“宣传共产,鼓吹赤化”等。

当时,邵飘萍正藏身于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北洋军阀苦于无法进入使馆区捉人,就收买了一个与邵飘萍相识的报人张汉举,答应事成之后给他两万大洋,并允其担任造币厂的厂长。

张汉举见赏金格外厚重,就不惜出卖人格和友情,遂往使馆区四处寻找邵飘萍的踪影。在六国饭店见到邵飘萍之后,他诡称奉系军阀顾虑外人和舆论的力量,并不敢对邵飘萍施加毒手。他还诡称已与张学良取得默契,只要邵飘萍改变作风,不仅其人身安全可以保证,且《京报》也可照常出版。

邵飘萍谨慎一生,此时却为《京报》报馆的命运和邵宅之内的纠纷心忧。情急之下,他疏于防范,听信了张汉举的允诺,贸然走出六国饭店,打道回府。

就在处理完报务和家务之后,4月24日下午5时许,当他走出报馆准备返回六国饭店时,在魏染胡同南口,他被早已等候在此的北洋侦缉队包围了。这也正是张汉举在电话上告知邵飘萍,他会以“人格”担保邵飘萍人身安全后所发生的事。

逾二日,邵飘萍被秘密处决。此前,北京报界同仁和社会各界,曾多方努力营救邵飘萍,而张汉举的卑劣行为,也从此成为京城报界人人加以弹讥的报料。

不过,正所谓“恶有恶报”,邵飘萍牺牲后,张汉举也身败名裂。张作霖对先前给予他的承诺,采取不认账的流氓伎俩,张汉举不仅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一身腥膻。此后不久,张汉举就因为一桩“梅兰芳宅枪击案”而呜呼哀哉,他终究要到地府去向邵飘萍认罪了。

这桩所谓名噪一时的“梅兰芳宅枪击案”,还要从1926年名伶梅兰芳的感情生活出现了插曲谈起,那就是当时社会上人们竞相议论的“梅孟之恋”。

“孟”就是当时名满京华的老生演员孟小冬。孟小冬比梅兰芳小13岁,祖父孟七是与谭鑫培同一时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她的父亲孟鸿茂也是文武老生演员。

孟小冬出生于上海,自小受家庭熏陶,喜好唱戏。到了1925年,北京“第一舞台”上演一出大戏,出演大轴的是梅兰芳和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其次是余叔岩和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再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合演的《上天台》。也就是从此次演出之后,孟小冬声名鹊起,从此她的演出卖座率几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等不相上下。有关她的一切自然也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其中最为广受关注的,就是她和梅兰芳之间的恋情故事了。

至于这场恋爱是如何发生的,有的说是梅兰芳身边的朋友为了某种目的而撮合的,有的说是梅太太王明华因身患沉疴而预先安排的,不一而足,但都是没有根据的。

其实最有可能的,却是两人因同台演戏,配合默契,渐渐在台下彼此倾慕而日久生情的。

1926年8月28日,《北洋画报》上有篇署名“傲翁”的文章说:“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佬,也不是督军省长,而是梅兰芳。”

这天的《北洋画报》上,还刊发了梅、孟两位的各一张照片,照片下的文字则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戏装)”和“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旗装)”,这也许就是在媒体上最早说破两人恋情的报道了。

次年2月,梅、孟相偕从上海返回北京,这又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那时,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新屋就设于东城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内。然而不久,就在这里发生了一桩震惊整个京城的血案,梅兰芳几乎丢掉了性命。

这桩案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1927年9月14日,在梅兰芳“金屋藏娇”的东四十条梅兰芳友人冯耿光公馆,发生了一起枪击案。

原来,京城中有一纨绔子弟王惟琛一直暗恋孟小冬。他始终得不到孟小冬的回复,在百般愁苦之际,又听说孟小冬被梅兰芳“抢了去”,一时想不开,一天就突然闯入冯宅,欲找梅兰芳理论。

其时,已近正午,梅兰芳和几个朋友正在吃午饭,佣人进来通报,说有一个“年约20岁左右的大学生”要见梅兰芳。

在座的北京《大陆晚报》的经理张汉举听了,自告奋勇去看看。他来到客厅,自以为可以用几句托词就能把来人打发掉。谁知,还未开口,就见王惟琛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抵住张汉举并叫道:“你叫梅兰芳出来见我!”

张汉举吓得乖乖地转过身,准备去回报梅兰芳。

这时,王惟琛突然紧张起来。当他听人说梅兰芳不在冯宅时,便颤声要求张汉举转告梅家,要梅家赔偿他5万元,以作为自己失去女朋友的精神损失。

此时,处于枪口下的张汉举便大声呼唤佣人,让他们赶快去筹款。这时,冯宅上下乱作一团,好在有人已经打电话通知了北洋军警督察处,又通知了银行迅速提出5万元现款以备急需。

当这笔钱送到时,军警也已经包围了冯宅。拿到“赔偿”之后的王惟琛,又将张汉举挟持为人质,一步步离开冯宅。

刚走到大门口,王惟琛发现军警已经包围了冯宅,连周围屋顶上都有荷枪实弹的军警。

这时,他方寸大乱,紧张中手中的枪也响了,只见张汉举应声倒在了地上。一见人质已死,军警们众枪齐发。顷刻间,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窝状,当场毙命。此后他又被枭首示众3日。

在报人管翼贤的《北京报纸小史》一文中,有一段记载,说张汉举“素与梅兰芳最契。时有某大吏之子,与名坤某交往甚密,花费金钱甚多,而某坤伶又欲委身梅郎。大吏子不能忍,拟以手枪对付情敌,数至梅郎私寓寻仇未果。某日。梅郎应东四十条银行家冯耿光之召,大吏子跟踪而至。适野狐亦在冯处,张氏素好事,当时声言,愿作调人,即与大吏子同车寻某坤伶,未见,复回冯宅。冯宅骤以电话告知宪兵司令部,谓有强盗持枪索款。兵至,即向屋内开枪。恰值张氏与大吏子谈话,二人同死于枪弹之下。事毕,将大吏之子首悬于正阳门外示众,指为强盗云。梅兰芳厚赠张氏遗族。张氏之死固属其冤,但报人不自检点,常与下等人为伍。张氏之死,诚不足惜。”

这段文字,则与上述事实相去不远。

这场血案,另有一说是北京黎明中学青年教师李志刚(一说是捧坤角的大学生)所为,其中情节等都如出一辙,且不赘述。

这场混乱,死得最冤的是张汉举。事后,梅兰芳深感歉疚,他包揽了后事,并赠送给张家位于麻草园的房屋一幢和现金两千元。而所谓“梅孟之恋”,也终于未能长久。

1931年,在孟小冬聘请的郑毓秀律师和上海帮派人物杜月笙的调停下,梅兰芳给孟小冬4万块钱赡养费,以作为了结。再后孟小冬嫁给杜月笙,于1949年5月随杜月笙去了香港。

在杜月笙去世之后,孟小冬在家收徒教戏,并于1967年秋移居到台北。1977年5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71岁。

最后,再说说张汉举此人。张汉举是安徽人,其生前还有一“雅号”——“夜壶张三”,亦称“张野狐”。他也是北京一家报馆《社会晚报》(或《大陆晚报》,一说《大陆日报》社长)的报人。

不过,他采访新闻是专门奔走于八大胡同和梨园界之间的,专以刺探消息、造谣生事为目的。邵飘萍采访新闻,也曾奔走于“红灯区”,那不过是他随时随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手段,当然也就因此认识了张汉举。

这“夜壶张三”果然是一嘴脏话俚语,张口便是桃色新闻,据说“夜壶张三”这个称号就是八大胡同的娼妓给他起的。

而经他之手披露的新闻,有“坤伶大王”刘喜奎欲下嫁给军阀曹锟等,如是而已。因而此人在中国新闻史的“八卦”新闻炮制经验上倒是可以有一说头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