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

籼稻和粳稻是稻谷的两大品种。按当今种植面积多少排序,籼稻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安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重庆、浙江、河南、福建、江苏和海南省。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1)

配图来自网络,下同

古代文人骚客留下不少咏籼诗句。唐代学者元结写有“献水芸兮饭霜籼”,宋代王志道称“农家喜有耘田本,接到籼禾稻熟时”,明代程敏政写过“籼稻青青小麦黄,一村茅屋枕方塘”,清代诗人郑珍写有“与作鼠衔姜,宁为麦争籼”。

距今700多年的宋元间诗人方回,诗作颇丰,且著有不少田园诗,其中数十首言稻,既有以籼入诗的“红粒炊籼饭”“新粒市香籼”“炊白早籼香”“晨兴籼饭煮葱汤”,也有粳籼并列的“扶杖行阡陌,粳籼极望秋”。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2)

宋代,引进过一种叫占城稻的籼稻。咏占城稻的古诗词,比较出名的有十几首。占城稻又称早禾、早米或占禾,属于早籼稻,与晚稻连作成为双季稻,原产今越南的占城,最先传入福建地区,并在江南地区推广。考证苏轼的《白塔铺歇马》,可知占城稻也引入江西。白塔铺在今江西省星子、永修、都昌(一说为高要、上高、宜丰)一带。从该诗拣出“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蚤稻欲移秧”的诗句,可知占城稻是水稻。“蚤稻”即早稻,“蚤”古又同“早”,有版本印为“占城早稻欲移秧”。

“移秧”也叫分秧、栽秧、插秧,即育秧后将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以获得更多养料和更大生长空间,被称为水稻耕作史上的发明。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刈稻》中写有“籼米占城难得种,大禾南越最知名”。

南宋诗人范成大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梅雨五绝》之二写到:“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这反映了气候对于籼稻收成的影响,芒种季节如果插秧,最好先插早籼稻,如果风调雨顺,早籼稻几十天即可长成。因为,有的地方民间认为,芒种日下雨则凶,天晴则吉。也有“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的谚语。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3)

皇帝写诗,亦涉籼稻。清朝第五位皇帝胤禛(雍正)的诗,以抒发闲适者居多,所写《耕图二十三首其十六登场》的第一句是“红籼收十月,白水浸陂塍”题画,是顺康雍乾词创作的重要题材。《雍正像耕织图册》全册46幅图,其中《耕》种植水稻23幅,配有胤禛亲笔标题和诗句。他当了13年皇帝,亲自到先农坛拉犁耕地12次。先农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诸神及举行亲耕典礼的场所,先农是传说中最早教民耕种的农神。清朝第六位皇帝弘历(乾隆),在《喜雨十首其四雨田》中写道:“黍粱见说无忧晚,籼稻应知有穫低。”他在位60年,到过先农坛28次。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日,79岁的乾隆最后一次去先农坛亲耕耤田。耤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之田。此外,宋真宗赵恒亲自推广了占城稻,收获稻谷后,他还赐给御诗。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4)

只是要注意,古诗中籼稻籼米的“籼”,有时写为“秈”,同“籼”,读音亦同。前述元结之诗,也写成“霜秈”,“霜籼”指秈米色雪白如霜。而“秈稻”,也解释为粳稻之早熟者。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文刊登于2020年5月14日粮油市场报四版)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5)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6)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7)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8)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9)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10)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11)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12)

题孙倅面山轩诗(副刊粮史古诗咏籼)(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