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

一、扁桃体炎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1)

扁桃体是位于咽部后方两侧的淋巴组织.出生时几乎看不到,后随年龄的增长及免疫的关系逐渐增大,到青春期逐渐萎缩,有的因为慢性炎症或淋巴增生的关系却不会缩小。1、症状:起病急,颇似感冒,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咽喉痛。同时伴有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头痛,周身疼痛。检查时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肿大的情形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反复的发作,肿大就可能不会消退。严重的就会导致呼吸不畅。急性扁桃体炎多因受凉、潮湿、劳累、营养不良、感冒等因素使小儿抵抗力下降,导致扁桃体部位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发病。常易反复发作,易并发鼻炎、中耳炎、偶可并发风湿热、急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等。2、治疗:急性的炎症需要去医院治疗,一般会使用口服或静脉给的抗生素治疗。这时候症状会在数日内消失。治疗要彻底防止出现并发症。本病若5岁以后仍反复发作,或转为慢性时,可考虑扁桃体摘除。5岁前若导致严重的呼吸道阻塞也可提前手术摘除。3、小儿扁桃体炎的饮食宜忌:急性期饮食宜清淡,宜吃含水分多又易吸收的食物,如稀米汤(加盐)、果汁、蔗水、马蹄水(粉)、绿豆汤等。慢性期宜蔬菜、水果、豆类及滋润的食品,如青菜,番茄、胡萝卜、黄豆、豆腐、豆浆、梨子、冰糖、蜂蜜、百合汤等。 急、慢性扁桃体炎均忌吃香燥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如姜、辣椒、大蒜、油条等。

二、打呼噜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2)

打呼噜又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睡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呼吸障碍。相对成年人而言,小孩子在睡眠过程中如果经常出现这种呼吸障碍,对身体的危害性往往更大,尤其是对其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腺体组织出现发炎症状或上下颌骨出现异常时,就易使呼吸道发生通气不畅,引起打鼾。儿童睡眠过程中发生呼吸障碍,与成人是有所区别的。成年人的睡眠呼吸障碍要在10秒钟以上,而儿童的标准则是6秒钟以上。按每小时发生的次数来讲,是在每小时5次以上。造成儿童打鼾症状有多种原因,比如说遗传,父母如果颌骨异常呼吸道狭窄,通常子女也如此,这样在睡眠过程中呼吸会受到阻碍。而呼吸道周边的一些腺体发生病变则是儿童发生打鼾症状的主要原因。比如扁桃体或腺样体发炎,出现肿大,孩子入睡后肌肉放松,,肿大的腺体就会暂时阻塞气道,通气受阻使得睡眠时不能经鼻呼吸而出现张口呼吸,结果是舌根后坠,随呼吸发出鼾声。儿童打鼾会使睡眠质量下降,影响身体的发育,特别是在智力方面,影响更大。它首先会造成睡眠时间的改变,使睡眠的连续性中断,睡眠质量下降。而睡眠状态,特别是深睡眠状态下,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脑部会释放出大量的生长激素,以促进孩子身体各个系统的生长发育,睡眠质量一旦下降,势必使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影响发育,如个子矮小等。另外,充分的睡眠对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睡眠障碍会使大脑经常出现一种缺氧状态,不仅使儿童智力发育不好,也可能影响到大脑的其他方面,甚至包括心脏。儿童的骨骼,胸扩,肺功能都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发生睡眠呼吸障碍,胸扩的负压增加,可能造成轻微的畸形,长大后成为疾病隐患。婴幼儿更要小心这种症状,因为一旦出现睡眠呼吸障碍,甚至可能造成婴儿在睡眠过程中因为过度缺氧而猝死。儿童打鼾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平衡,保持作息时间有规律性。如果有必要,是可以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的,如扁桃体的摘除,腺体的刮除,上下颌的整形矫正,还有鼻腔的手术等,都是治疗儿童呼吸障碍的有效措施。预防儿童打鼾还要注意在营养方面要保持均衡,防止因营养过剩而出现肥胖,保证他们作息时间的规律性,减少夜间的剧烈活动。同时要注意增强小孩子身体素质,减少罹患各种急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几率,避免炎症引起的上呼吸道阻塞。

三、流鼻涕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3)

小儿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治疗应多饮水,多休息,发烧可口服退热药,中成药效果较好,如小儿感冒冲剂、桑桔感冒片,板蓝根冲剂等。鼻塞可给予0.5%小儿麻黄素滴鼻液滴鼻。但目前已不提倡使用麻黄素类药物,可用其他副作用小的减血管剂代替。由于婴儿中耳内短而填,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易进入耳朵,引起中耳炎。故大人应注意小儿的耳朵,如发现小儿大哭闹,有痛苦面容时,要及时去去看耳科。得到早期治疗。以防中耳化脓,耳鼓膜穿孔,引起耳聋。宝宝很容易得上呼吸道感染,而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很多宝宝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鼻炎。我们讲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大概七天就可以治愈了,但流鼻涕的时间可能很长,要有一个多月。 这就说明可能有鼻炎的现象。 鼻炎用局部使用激素类的鼻喷剂去治疗,其对全身的副作用却很小。对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流涕更要规范使用激素类鼻喷剂。如不治疗过敏性鼻炎,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哮喘。

四、流鼻血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4)

儿童鼻出血多发生于4~10岁,并且90%以上的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下方。鼻中隔前下方有一个由动脉和静脉血管构成的血管网,这里的粘膜薄,静脉没有瓣膜,医学上称为鼻腔易出血区。由于位置靠前,当受到外力冲击时,很容易出血。

五、外耳道流脓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5)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6)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儿童所常见,感冒着凉后往往随着感冒症状同步或随后出现,缘自细菌、粘液等直接通过咽鼓管逆行侵入中耳腔引起中耳腔粘膜炎症,也会由于炎症导致的咽鼓管咽口肿胀阻碍中耳腔正常气体交换而加重症状。表现为耳内疼痛,涨闷、阻塞,听力下降,呈现为轻度的传导性耳聋。但如症状轻微则往往被感冒发热、疼痛等症状所掩盖。此时可以观察到鼓膜充血,甚至外耳道充血;随即中耳腔积脓形成,压力达到最大,疼痛也最为显著,鼓膜在压力及脓液侵蚀下穿孔,脓液排除,疼痛随即缓解。此时就诊的患儿最多,可见鼓膜穿孔,多数穿孔面积不大,仍有脓液溢出。听力检查可呈现轻度至中度的传导性耳聋。一部分患儿可在数日至数周内不经任何治疗而痊愈,听力也自然恢复。大部分患儿可经抗炎治疗而痊愈,不留后遗症。但也有一部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患儿经各种方法治疗仍不能控制炎症,流脓不断,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往往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才能痊愈,但此时听力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外耳道内流脓切不可大意。

六、先天性耳聋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7)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8)

有关介绍,孩子“开口晚”,不少都是因听力障碍造成的。新生儿的听力与成人不同,成人的平均听觉在26dB以内,而新生儿的听觉在60-70dB。出生不足1个月的婴儿,对突发的大声响会产生一次惊跳(哆嗦)。如果正在睡觉,会睁开眼;如果睁着眼,声音不太大,会闭一下眼。出生1个月的婴儿,对突发的声音能使之一怔,伴有手的挥动或伸展;睡眠时听到突发声响会闭一下眼;哭闹时听到突发声响会停止哭闹。3个月的婴儿 睡眠时听到突发声音会双眼紧闭,手指乱动,但多数不会有全身惊动;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会使孩子转脸或转眼;吵架声、哄逗声、歌声或音乐声会使孩子导致不安、喜悦、厌恶的表情。5个月的婴儿 将闹钟接近耳边,听到嘀嗒声时,孩子能转头朝向闹钟,能较好地分辨熟人的声音,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听到突发大声响会全身一惊,紧抱大人或哭闹起来。7个月的婴儿 能追踪声音;听到收音机或电视的声音,能够立刻转头找到声源;对孩子说话或唱歌,他会静静地盯着您,偶然还会发出声音来“回答”;对隔壁房间传来的声音,室外动物叫声或其他大的声响能主动寻找。9个月大的婴儿 会发出嘎嘎笑声,会模仿动物叫;对外界声音(如车声、雨声、飞机声)表示关心;听到“不行”或“放下”等喝斥声会将伸出的手缩回或哭起来;听到“来”或“再见”等熟悉的语声时能相应地按大人的指意行动,将很小的声音(如手表)靠近耳边,能转头寻找。11个月大的婴儿 能模仿大人的声音,如“妈妈”、“宝宝”等;能合着音乐的节拍摆动身体;能听懂熟悉的话,如:“把××给我”、“××在哪儿”并做出相应的反应。12-15个月的婴幼儿 当隔壁房间有声音时,能够歪着头去注意地听;能够听懂简单的语句并做出相应地反应。能按大人的问话指出自己的眼、耳、嘴等身体器官的部位。听觉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眼球向声源方向转动,寻找声源,面部表情变化(惊奇、笑、哭),动作变化或语言行为变化等。如果婴幼儿对65dB的言语声无听觉反应可视为不正常。专家提醒: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听力障碍,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采取以下措施:带孩子去医院或有关机构请专业人员确诊,能治疗的抓紧治疗。给孩子验配适合的助听器。对0-3岁的听力障碍婴幼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家长需接受聋儿康复机构的专门培训。3-7岁聋儿应进入各级聋儿语训机构接受早期康复教育训练。实践经验证明:康复是聋儿的根本出路。

七、听力下降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9)

目前导致儿童听力下降有四大因素,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注意。1、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听觉,这个阶段不宜接受较大声音刺激,过大刺激可造成听觉损伤,给孩子洗澡、洗头时注意别让污水灌进耳道,以预防外耳及中耳炎的发生。应该注意正确喂奶和喂水姿势,即把婴儿抱起来,取半卧位姿势,如果母奶过于充足,压力太大,可以使婴儿头稍低,这样可避免呛奶或吞咽不及时误入到耳咽管造成急性中耳炎。2、在引起听力下降的各种原因中,中耳炎算是最多见的了。例如急性中耳炎通常都是由耳咽管感染的,通常在伤风感冒时,鼻腔粘膜发炎,活跃的细菌就会从鼻咽部的耳咽管开口直接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粘膜发炎,在儿童时期,这种情况尤为多见。由于成人耳咽管细窄,弯曲且长,而婴幼儿则相反,耳咽管短相对较粗,且呈水平方向,故鼻腔和鼻咽部细菌很容易侵入,以致造成急性中耳炎甚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而影响听力。另外还有一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叫作分泌性中耳炎,目前也是一种日趋常见的疾病,一般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它的特点是中耳腔内积有液体,这种病目前多数人认为与耳咽管功能障碍、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得这种病的孩子有的在感冒后突然出现,有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常以耳闷、听力减退为主要表现,少数儿童自述有轻微耳痛,在儿童多表现为听话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把电视机音量开的很大,学习成绩下降等,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被家长忽视,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或伴随终身。3、中耳还常常受到"左邻右舍"的威胁,如鼻和咽部的疾病,包括鼻窦炎、扁桃体炎、增殖腺炎等,常会并发中耳炎,所以为了保护中耳的健康,还必须注意矫治这一类疾病。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病例,在摘除患儿肥大的、反复发作的扁桃体后,不仅感冒的机会少了,而且原来反复发作的中耳炎也痊愈了。4、许多药物对耳朵来讲,具有强烈的毒性,长期使用或一次大量使用,或病儿对这种药高度敏感都可引起听觉障碍。最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等,这些药物主要造成听神经损害,由于小儿在使用这些抗生素时,不能正确反映早期中毒症状,用一般听力检查方法,患儿往往又不能配合。某些家长应避免教育子女的不良作法,如猛击患儿头部,耳部会引起外伤性耳聋,应予以纠正,对于年幼儿童的照顾也必须周到,以免头部摔伤,引起内耳受损,造成耳聋。对儿童来说,中耳炎在各类疾病中占有极高比例,分泌性中耳炎位居所有就诊疾病的首位,在需手术治疗的疾病中居于第二位。美国的一份有关中耳炎的研究资料表明,2岁~3岁以下的儿童,至少患过一次中耳炎的几率是80%,可见中耳炎的发病率是多么高!由于对听力的影响巨大,导致患儿的生活质量下降,该病甚至会对小朋友的一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八、中耳炎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10)

中耳炎可分两大类 中耳炎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化脓性中耳炎,又称分泌性中耳炎;另一类是化脓性中耳炎,包括急性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是中耳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耳痛、耳流脓及听力下降,可能伴有发烧等全身症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的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一旦感冒或身体抵抗力下降、过度疲劳就会发作。上述几种中耳炎的共同特点就是破坏中耳的传音结构,引起听力减退。在6个月以内患过中耳炎的儿童,以后更易发展为复发性中耳炎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其危害性表现在:复发性中耳炎导致婴幼儿言语、语言功能发育迟缓;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导致智力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化脓性中耳炎中,还有一种危险性中耳炎:不张性中耳炎,会逐步演变生成胆脂瘤,胆脂瘤会严重破坏中耳的结构,并会把感染带到颅腔内,发生脑膜炎、脑脓肿或脑静脉窦炎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及早发现非常重要 日常生活中,家长怎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患了中耳炎呢?化脓性的中耳炎由于常常伴有疼痛、流脓或发烧等比较容易被发现。非化脓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类中耳炎常常由于没有耳痛也无流脓,只有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因为儿童难以表述,而且听力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下降,所以往往不易被及时发现而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比如看电视时音量是否开得很大、对于家长的讲话是否反应灵敏、上课时能否听清老师讲课的内容等。如果老师总是反映孩子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学习成绩不佳,再加之有上述表现,就要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就诊,看看是否患了中耳炎。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耳聋很可能将伴随孩子一生,对儿童的身心发育都将造成严重伤害。   增强免疫积极治疗 对于急性中耳炎,药物治疗多数比较敏感;可对于慢性或复发性中耳炎,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复发率高。为了防止不可逆的不张性中耳炎的发生,对复发多次的分泌性中耳炎采用置放鼓室通气管的治疗。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早期置放通气管非常普遍,因此不张性中耳炎已经很少见。现认为分泌性中耳炎也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大多由肺炎球菌、流感噬血杆菌或卡他莫拉球菌引起,可以通过研发特异性疫苗,增强儿童的自身免疫功能来预防和降低发病率、复发率。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中耳炎、药物性耳聋、外伤、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先天性畸形等。其中,以中耳炎导致的听力下降最为多见;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对于敏感儿童的听力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家长的一记耳光也可能导致外伤性听力下降;感染性疾病中以腮腺炎导致的听力下降较为常见。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细心观察,儿童一旦发生听力减退,应即时到医院就诊以解除听力障碍,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期,以免造成终身遗憾。

九、意外伤害

小孩常见疾病及症状(儿童常见症状合集)(11)

气管、支气管异物气管、支气管异物是指经口误将花生米、豆类、包米粒、瓜子等物吸入气管内造成剧烈呛咳、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的急症。多发生在5岁以内的小儿。9—10个月的小儿,不管见到什么样的小东西,只要放在他能摸得到的地方,他就会捡起来往嘴里放,当婴儿仰脸哭笑或突然大吸气,很容易把含在嘴里的东西吸进气管内。一但吸入气管或支气管内的异物,很少能自然咳出。引起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种类以花生米、豆类、包米粒、瓜子等植物性异物最多见,也有如鱼刺、骨片、图钉、石子等。较大的异物误吸入气管内有可能造成立即窒息来不及抢救而死亡。尤其是果冻,危险性特别大,所以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生产某些尺寸的果冻,以防止患儿吸入导致的意外死亡。遇到这种紧急情况,大人要使用汤姆立克急救法,设法利用孩子胸腔的压力把果冻挤出来。他特别提醒:千万不要让孩子在慌乱之中继续向肺部深吸果冻,要迅速把孩子送往设备先进的医院抢救。异物进入气管,先是刺激气管内膜引起呛咳。以后可听到异物随气流向上撞击声门下区的拍击声,咳嗽时加重。也可听到喘鸣声。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危及小儿生命的急症,疑有异物吸入应立即到医院喉科就诊以便及时取出。在送往医院过程中,家长要保持镇静,哄好孩子不要哭闹并减少活动,以避免因异物移动引起窒息。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首先要做宣传工作。年轻父母和保教人员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小儿进食时,大人不要逗孩子说笑、哭闹,以防食物呛入气管。教育孩子不要把小东西放在口内玩,纠正小儿口内含物的不良习惯。如发现小儿口内含物时,应婉言劝说使其吐出,不要用指强行挖取,以免引起哭闹而吸入气管内。食道异物食道也叫食管,有异物卡住时叫食道异物或食管异物。小儿发生食管异物的原因和咽部异物的原因是一致的。食管有上、中、下三个生理狭窄部位,其中以食管上端最窄,因而异物最容易卡在那里。一旦发生食管异物,就会产生疼痛,疼痛可以在颈部或在胸骨后部,吞咽时疼痛加重。也会产生吞咽困难,这是由于异物堵塞和疼痛引起的。尖锐的异物常刺破食管而引起局部发炎,严重的损伤和炎症的扩散可引起纵隔炎、肺部感染或食管气管瘘等严重的合并症。在第二个生理狭窄部位的食管异物,因紧靠主动脉,有可能损失主动脉而引起致命的大出血,这是非常危险的。儿童发生食管异物,千万不要自行处理,用饭团、馒头往下压更是绝对禁止的,因为这样做可能引起食管的进一步损伤,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会给治疗带来困难。必须把小孩立即送到医院,医生通过透视,可确定异物的大小、形状和存在部位,并用食管镜观察,取出异物。预防食管异物的发生,主要应主要以下两方面:第一是要教育孩子不要含着东西玩耍、说笑;第二是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仅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可避免食管异物的发生。鼻腔异物当家长及幼儿园教师发现小孩鼻腔内有异物时切勿紧张急躁,更不能严厉训斥和打骂孩子,以免孩子惊慌哭闹将异物吸入下呼吸道,形成呼吸道异物的严重后果。所以大人要首先冷静,耐心做好孩子工作,使其能够合作。首先要让小改用口腔呼吸面向有光亮的地方,令其抬起头并用手指将鼻尖向上推起,用手电筒照射即可看到异物,此时不可立即拿镊子钳夹,以防异物被推向鼻腔深处,对于年龄稍大而又听话的孩子,可用手指压住健鼻孔,令其低头并做擤鼻涕的动作,异物即可随气流冲出鼻孔,或是部分露出鼻腔,露出鼻腔的异物属圆形且表面光滑,可用大拇指压迫患侧鼻翼,将异物挤出鼻腔;如鼻腔的异物属纸团、钮扣等不规则物体,则可用镊子将其夹出。对于年龄较小不会擤鼻涕的孩子,不要勉为其难,否则会将异物吸入鼻腔深处。可让其闻胡椒粉等刺激性气味,促使患儿打喷嚏,有可能将异物喷出。对于无法取出的鼻腔异物,家长及幼师不要强行取出,以免损伤鼻腔或形成呼吸道异物,而是应设法劝阻儿童年哭闹,改用口腔呼吸,然后迅速抱送医院治疗。咽部异物鱼肉营养丰富,可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宝宝就有卡到鱼刺的危险,宝宝卡了鱼刺该怎么办呢? ▶卡鱼刺的紧急处理◀宝宝如果不慎卡到鱼刺,父母也不要手忙脚乱。首先让宝宝尽量张大嘴巴,然后找来手电筒照亮宝宝的咽喉部,观察鱼刺的大小及位置,如果能够看到鱼刺且所处位置较容易触到,父母就可以用小镊子(最好用酒精棉擦拭干净)直接夹出。往外夹的时候父母要配合完成,一人固定宝宝的头部并用手电筒照明,另一人负责夹出鱼刺。 如果根本看不到宝宝咽喉中有鱼刺,但宝宝出现吞咽困难及疼痛,或是能看到鱼刺,但位置较深不易夹出的,一定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请大夫做处理。 鱼刺夹出后的两三天内也要注意观察,如宝宝还有咽喉痛,进食不正常或流口水等表现,一定要带宝宝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做检查,看是否有残留异物。▶千万不要这样做◀不要试图用手将鱼刺取出,这样做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使鱼刺在宝宝的喉咙中扎得更深。 不要用连吃几口米饭、大口吞咽面食或喝醋的土办法来应对,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的。这样做有可能使鱼刺扎得更深,若强行吞咽还可能使鱼刺划伤宝宝娇嫩的喉咙或食道,从而引起局部发炎或引起合并症。 那么,总不能因为怕扎到鱼刺就不给宝宝吃鱼了吧,当然不能,鱼肉这么有营养,该吃还是要吃的,只是要注意几点:第一,宝宝还小不能自己剔鱼刺时,爸爸妈妈一定要细心再细心,可不能犯牙牙妈同样的错误,一定要保证把鱼刺剔除干净再给宝宝;第二,宝宝能自己吃饭了,父母要勤示范,耐心教宝宝如何吃鱼,并注意监督,确保宝宝不把鱼刺吞进去;第三,孩子毕竟是孩子,尽量做一些鱼刺较少、较大、容易剔刺的鱼给宝宝吃,这样,既饱了口福,又降低了卡到鱼刺的风险。另外,较少的宝宝则最好吃剁烂的鱼肉泥。▶适合宝宝吃的鱼◀首推海鱼,如罗非鱼、银鱼、鳕鱼、青鱼、黄花鱼、比目鱼等。这些鱼肉中鱼刺较大,几乎没有小刺。 吃带鱼时去掉两侧的刺,只剩中间与脊椎骨相连的大刺,给宝宝吃也较安全。 如果吃鲈鱼、鲫鱼、链鱼、鲤鱼、武昌鱼等则最好给宝宝选择没有小刺的腹肉。外耳道异物由于无知和好奇,小孩有时将手里玩的小东西塞到耳朵里去,如圆珠子、小豆子、小石块等,形成外耳道异物。在夏天,孩子在外面散步、乘凉,各种昆虫飞进或爬进耳朵里的事也是常有的。昆虫由钻孔的习惯,它们进入耳道后,一般只向里爬,不会后退。儿童耳道比较狭窄,较大的昆虫要出来也转不开身。昆虫的刺激可损伤外耳道和鼓膜,产生难以忍受的噪音和耳疼,不会说话的小儿可表现出烦躁、哭闹、抓耳等异常现象。昆虫进入耳朵,可以用以下方法取出:1.在黑暗的环境里,用手电在外耳道口照,昆虫有趋光的习性,见到光亮后,有的可自行爬出。2.向耳朵内滴入75%的酒精、白酒或乙醚使昆虫麻醉,也可滴香油、石蜡油等,将闷死后取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