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崎和厦门北站的区别(新垵的垵读)

厦门高崎和厦门北站的区别(新垵的垵读)(1)

地铁2号线设有新垵站。

台海网1月10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新垵的“垵”字究竟是念第一声还是第三声?最近,因为地铁2号线的开通,该字读音引起了许多市民的议论。地铁报站时将新垵的“垵”读作第三声(同“俺”),而厦门本地人大多是读第一声(同“安”)。

记者就此邀请相关专家为大家解疑释惑。

“垵”字历经变迁 现在两种读音并存

由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和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方言研究专家周长楫联合主编的台湾版《普通话闽南语辞典》中,关于“垵”字,普通话的发音“垵”同“埯”,是第三声。闽南话的发音则是第一声。

周长楫说,《康熙字典》无收“垵”字,只收“埯”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垵”注音ān,解释是用于地名,举例是“曾厝垵”(在福建),就是指厦门的地名。又说第三声的“垵”同“埯”。“安”在闽南话里有an、uaN两种读音,闽南人可能受到声旁“安”的影响,把“垵”读成第一声。

周长楫说,地名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有的还保留古音。现在普通话对一些字音的审定,是存在争议的。如帆船的“帆”,按照古音到今天的演变规律以及多数方言的读音,应该读fán(第二声),但普通话的fān为第一声,听说不少人提意见说这一来“帆船”和“翻船”就同音了,有忌讳,所以不同版本的词典就有fān、fán两种不同的读音。

记者查询发现,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没有收“垵”,只是加括号附在“埯”后面,读第三声。2011年6月发布的第11版《新华字典》,“垵”有第一声和第三声两个读音,第一声的解释为用于地名,比如曾厝垵,还注明是在福建厦门。第三声的读音同“埯”,有三个释义,分别是点播种子挖的小坑,挖小坑点种,以及量词用于点种的植物。之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7版),关于“垵”的定义则与第11版《新华字典》相同。

“垵”主要用于地名 读音应“名从主人”

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语言文字专家谢长妙说,“垵”同“埯”,意思是山坳,闽南多用于地名,闽南话读作uaN,第一声。例如曾厝垵(思明区),新垵(海沧霞阳),草仔垵(原在思明区虎头山附近,现已消失),下垵(泉州东园镇)。关于“垵”字的普通话声调,厦大林宝卿教授编著的《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中注第三声ǎn,但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曾厝垵”的“垵”是念第一声,“新垵”同属地名,“垵”也应该为第一声。

周长楫说,汉语有些字特别是地名字的读音,老百姓根据自己的习惯读,有的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总的来讲要遵从两条原则,第一条是要根据绝大多数人的读法,第二条是“名从主人”,到了当地要服从当地的叫法。

市民林恒立曾入选“思明发音人”,为闽南话推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厦门本地人,他也认为,地名的音调应遵循母方言原来音调及约定俗成的原则。“垵”作为地名,按闽南话发第一声,对应的普通话也应发第一声。

厦门轨道集团表示,已经发现了这个读音问题,将会根据专家及市民的意见适时修改。

(文/记者 龚小莞 图/陈立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