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珠沙华有哪些歌曲(从蔓珠莎华到似水流年)
▲梅艳芳《似水流年》专辑封面
今年是《中国好声音》的第十年,上周五第一期的节目,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伍珂玥翻唱梅艳芳的那首《蔓珠莎华》,一首非常有年代感的歌曲,也是一首有着一定地域传播性的作品。
而说到伍珂玥的这首《蔓珠莎华》,还是要重提一句,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唱梅艳芳却不像梅艳芳。因为如果新人歌手唱梅艳芳却像梅艳芳,她就输了。
▲2021《中国好声音》第一期,来自广东台山的伍珂玥,以一曲翻唱梅艳芳的《蔓珠莎华》惊艳全场
也是因为《中国好声音》的这个表演,让我重新翻出了最早收录这首作品的专辑——梅艳芳的《似水流年》。而这种辐射延伸式的聆听,也是我觉得《中国好声音》之类的音综,多年以来一个很重要的存在意义。
即使在很多人眼里,音综总是离不开“剧本”、“黑幕”、“内定”,但这些人却始终不能从一个更正面的角度去看问题,那就是恰恰正是很多音综的出现,传承并重新挖掘了很多华语流行乐的经典,借助全新的节目,让老歌迷追忆情怀,让新歌迷聆听经典,这不也是音乐正能量吗?
凡事,还是要往好的方面想!
言归正传。关于梅艳芳的这张专辑,其实除了十一首作品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细节,请容许我一一道来。
《似水流年》专辑发行于1985年,这张专辑在当时首先让人惊艳的,就是封面上梅艳芳女扮男装的造型,以现在的审美和话术来讲,这种风格既是中性,也很飒。
▲梅艳芳《似水流年》专辑黑胶封面,这张专辑的黑胶和磁带版本,当时还被“中图”引进内地发行
而为梅艳芳设计这个造型的,是当时香港著名的形象及服装和造型设计师Eddie Lau,中文名即刘培基。
纵观梅艳芳在“华星唱片”的生涯,可以这么说,除了叛逆女孩的音乐人设,再加上比较有针对性的J-Pop翻唱选曲之外,让梅艳芳获得成功的,同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那些唱片封面造型,对她音乐人设更鲜明的加固。
比如《坏女孩》、《烈焰红唇》、《妖女》等等专辑的封面,在当时都有悖于主流流行乐的“伦常”,但在引起世俗争议的同时,也让梅艳芳的形象因此更酷、更清晰。而这些造型加上《似水流年》封面出乎意料的中性设计,均来自于刘培基的创意。
也正是因为这段默契又成功的合作,让刘培基成为了梅艳芳一生的挚友,梅艳芳本人也在舞台上公开说过:“只有Eddie哥哥才可以令我在舞台上充满自信!”
▲刘培基也被认为是香港乐坛开造型风气之先的设计师
而梅艳芳过世之后,刘培基不仅是梅艳芳治丧委员会的负责人,也为她设计了最后的寿衣。这个设计,也是他设计生涯最让自己心痛的设计。
当然,说起封面造型对于香港歌手获得成功的帮助,很多广东歌老司机,肯定会提起一个人,那就是张叔平。而张叔平和梅艳芳的这张专辑,同样也是有一定间接关系的。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的美术指导,就是张叔平。不过,因为电影题材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他和很多幕后人员一样,最后在电影里只能使用化名,而张叔平在电影里的化名,叫章叔屏。
值得一提的是,《似水流年》这个极其文艺又极其东方古典诗意的名字,是武侠小说家金庸给取的。在一开始,金庸其实给严浩导演想了好几个电影名,但最后严浩只挑了其中的三个,再并且加上剧本原名《纸蝴蝶》,一起给了择名师去挑选,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似水流年》胜出。
▲电影《似水流年》海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连带着电影主题歌的歌名,取名者自然也是金庸大侠了。
梅艳芳这张专辑的同名曲《似水流年》,就是当时电影《似水流年》的主题曲,作曲就是日本New Age大师喜多郎。
但实际上,这首歌曲的旋律,却不是喜多郎单独创作的某一首作品,而是黎小田在《Delight》(欢喜)等作品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出来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其实黎小田也参与了《似水流年》的创作。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喜多郎在1985年发行的专辑《Towards To The West》(西方),这其中就有很多《似水流年》的“影子”。
《似水流年》的填词人,则是早期香港流行乐非常重要的词人郑国江。
▲郑国江是香港乐坛著名词人
据郑国江老师本人的回忆,《似水流年》这首歌曲原本还有一个填词版本,而我们现在听到的《似水流年》,则是他在看了六遍电影之后,为了电影剧情有感而发后改写的第二版。
即使如此,这首歌当年在电台首播时,还是受到圈内前辈的质疑。比如同为作曲大师的于粦叔,就说副歌“留下只有思念”的最后几个字,根本听不清楚在唱什么。还希望郑国江能够重新修改一下,并让“华星唱片”重新再录一次。但因为作品已经完成了母带,而且很快接近发行日,才得以最后保留了这个“瑕疵”版。
至于《似水流年》这首歌,爱老师是这样理解的,纵然当年二十出头的梅艳芳,远比许多同龄人要阅历丰富,但毕竟还是年轻,你要说她已经能够体会到“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这样的无常,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不过,梅艳芳天生的低沉声线,再加上天赋的乐感,还是让她在没到唱这首歌的年纪,完成了一首和她年龄不相称的经典。
不过,当时录制这首歌曲时,还有一个细节,即梅艳芳刚刚在经历了肠胃炎后出院,并且只用了一遍,就完成了人声的录音,也实现了演唱层面的One Take。
四年后,张国荣在他的翻唱专辑《Salute》里,也重新演绎了这首《似水流年》。
▲1989年,张国荣推出了一张粤语歌翻唱专辑《Salute》,其中也选了梅艳芳的作品《似水流年》
私以为,经历了从“丽的电视台”到“华星唱片”再到“新艺宝”一段段大起大落人生的张国荣,于这首歌曲里的表现,除了唱的美和有意境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融入了人生阅历,所以“处境都变”在这样的语境里唱来,也就更添了一种无力感,充满着惆怅和唏嘘,自然就完全释放了那种悲剧美、遗憾美。
至于伍珂玥在本期《中国好声音》翻唱的那首《蔓珠莎华》,倒是一首日语歌的粤语填词版,而日语原版的首唱,则是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日本明星:山口百惠。
▲山口百惠是当年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日本偶像明星
当然,如果说山口百惠是当时在国内最火的日本女性偶像,那么男性偶像就必属高仓健无疑。而高仓健,其实也和《蔓珠莎华》这首歌曲,多少有一点勉强的间接关系。
熟悉高仓健的影迷,一定看过他主演的《车站》,而他饰演的刑警三上英次,同样是他最擅长的硬派又俊朗风格。最终,高仓健也凭借此片,获得了1982年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电影《车站》海报,主演是高仓健
除了这个奖项之外,《车站》在同年还获得了这个被称为日本“奥斯卡”奖的日本电影学院奖的另外四个奖项,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录音”和“最佳电影配乐”。加上高仓健的“最佳男主角”,总共拿到了五项大奖。
而获得“最佳电影配乐”的音乐人,名叫宇崎竜童,即Uzaki Ryudo,他当时也是电影里木下雪夫的扮演者,并且凭借这个角色,同时提名了这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配角”奖,只是最后惜败给了中村嘉葎雄。
那么,为什么要提宇崎竜童这个名字呢?因为他就是《蔓珠莎华》这首歌曲的作者!
▲《蔓珠莎华》的原作作曲人宇崎竜童,同时也是一位电影人
《蔓珠莎华》这首歌的日文原名叫《マンジューシャカ 》,日语填词是Aki Yoko(阿木燿子),而这首歌曲的粤语填词是潘伟源。
不过,在专辑的版权信息署名上,特别注明的是“改编词”,这就是说潘伟源的粤语词,其实是对日文原词翻译基础上的改写,整体音乐文本的创意和走向,均来自于日文原作,而非像通常重新填词那样,只是借用了旋律,并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一个完全全新的音乐文本。
▲梅艳芳《似水流年》专辑内页,注明《蔓珠莎华》这首歌词的定义,是“改编词”
这种改编词的填词方式,在那个时代的香港乐坛,并不是个别现象,如《酒红色的心》等大量作品,同样也是这么干的。
要说梅艳芳和山口百惠各自的版本,谁更好听?我个人还是会选山口百惠的版本,除了演唱的处理更有韧性之外,日语原作在主歌部分,用的是民谣的编曲,而副歌部分则是六、七十年代纯正的摇滚乐编曲,整体更硬朗也更具质感。
梅艳芳版本的《蔓珠莎华》,由当时“华星唱片”的音乐总监黎小田进行重新编曲,虽然大致结构都保持一致,但在音色上,却做了很大的改动。
可能是为了照顾香港本地主流听众,所以这首粤语版的《蔓珠莎华》做了很多弱化摇滚乐的处理,主歌部分除了吉他,又加入了一些电子琴音色,副歌部分也不像日文原作那样摇滚,弦乐音效的加入,让吉他的地位不再那么突出,音乐听起来更华丽、饱满。
但我还是觉得《美・サイレント 》这首原作的编曲,更具生命力。
蔓珠莎华也被称为彼岸花,是通往天堂之路上盛开的花朵,所以从音乐文本的角度来讲,这首歌的题材,也真的是和日本文学的那种病态美、绝望美如出一辙,很容易让人想起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等等日本作家,以及那些各有各“病态”的日本文学。
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人,爱老师建议年轻人,尽量少读一些诸如此类的日本经典文学,到中年以后再读,也不晚。
回到《蔓珠莎华》这首歌曲,如果喜欢梅艳芳演唱的《蔓珠莎华》,在这里也建议大家去看一下梅艳芳“2003告别演唱会”上,她和女扮男装的陈慧琳,共同演绎的Live版本,这也是梅姑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留下的最后一版《蔓珠莎华》。
▲梅艳芳在“2003告别演唱会”上,和陈慧琳共同表演《蔓珠莎华》
其实当时在看这版的《蔓珠莎华》时,倒不由自主在想,如果陈慧琳在造型上,用的是《似水流年》封面的那个男装造型,于现场和梅艳芳相呼应,倒真的可以让《蔓珠莎华》随之“似水流年”起来……
俱往矣。
再聊聊这张唱片的其它歌。
《似水流年》整张专辑一共有十一首歌曲,后六首,全是当时TVB剧集《香江花月夜》的主题曲和插曲,从这个角度来看,《似水流年》专辑的后半张,简直就是《香江花月夜》的OST。
不过,作为一部只有24集的剧集,《香江花月夜》不仅只有梅艳芳演唱的六首剧集歌曲,同为主演的景黛音和蒋丽萍,同样在剧集中分别演唱了五首和四首歌曲。一部剧集有十五首歌曲,放到现在的TVB剧集,真的可以用奢华来形容了。
而梅艳芳这一Part的六首作品,除了《纱笼女郎》由赵文海作曲、邓伟雄填词之外,其余作品均由黎小田作曲、邓伟雄填词。
▲梅艳芳《似水流年》专辑封底显示,有多达六首歌曲,均来自于当时TVB剧集《香江花月夜》的剧集歌
这其中,《歌衫泪影》、《一点相思》和《多少柔情》,都是融粤曲小调入流行乐,《旧歌如梦》则借鉴了演歌的元素,而《觅爱重重》倒是很有当时TVB或亚视武侠剧的编曲风格,只是从技术层面来讲,也是借鉴了很多当时J-Pop的元素,并且还融入了一点拉丁音乐的元素。
不过,倒是赵文海的《纱笼女郎》,在编曲呈现上是完全的恰恰曲风,为一部连续剧还搞出这么多风格差异的歌曲,只能再度感叹一下。
除了演唱六首OST之外,梅艳芳本人也出演了《香江花月夜》一剧。而剧集本身就是三位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少女,踏上歌坛后传奇一生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讲,剧本还真的有点为梅艳芳量身定造的意思。
除了梅艳芳之外,饰演另两个歌女的演员,同样也是发过唱片的歌手,她们分别是蒋丽萍和景黛音。
当然,同样是发过唱片,当歌手对于蒋丽萍来讲,确实算是主业,但对景黛音来讲,拍剧才是她的主业,唱歌只是演而优之后的副业。
景黛音最重要的作品,还是《上海滩》、《新绝代双娇》和《雪山飞狐》等剧集,她本人也和刘嘉玲、翁美玲、戚美珍、曾华倩、蓝洁瑛和商天娥一起,被称为当时TVB的七仙女。
▲景黛音是《香江花月夜》的三名女主演之一,她在之后推出的个人专辑,也把剧集歌当成了主打产品
这七个仙女,如今有两位已经去了天国。留下的,有的人归隐了,有的人偶尔还能在娱乐新闻里见到,只有商天娥,倒是至今还和TVB有合作关系,比如之前刚下档没多久的剧集《宝宝大过天》里,她就有出演。
▲当年TVB七仙女之一的商天娥,至今还活跃在荧屏,图为TVB最新剧集《宝宝大过天》的演员合影(商天娥为前排左一)
而TVB七仙女的七个名字,你能记得的还有几个?
至于蒋丽萍,曾经也登上过1988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但却也是历史上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中,相对没什么存在感的港台地区歌手。而我对蒋丽萍最熟悉的单曲,则是《午夜过后之舞》,原因则是因为《宝丽金十五周年特辑》这张合辑。
▲蒋丽萍的《午夜过后之舞》,收录在《宝丽金十五周年特辑》里
对蒋丽萍感兴趣的,还可以找一下香港“环球音乐”出过的两套关于她的“经典礼赞”,六张唱片有专辑也有精选,差不多能够涵盖蒋丽萍绝大部分重要作品了。
回到《似水流年》这张专辑的前半部分,除了主题曲《似水流年》及《曼珠莎华》之外,开场曲《梦幻的拥抱》,改编自Wham!的经典作品《Careless Whisper》,虽然梅艳芳的声音极具辨识度,但一般来讲,这种宇宙级别的大热经典翻唱曲,其实是很难超越原作的,虽然在当时可以蹭热度,但越往后就越容易被遗忘。
最关键的是,《Careless Whisper》这首歌曲,在梅艳芳翻唱之前,已经有了蔡国权的《无心快语》和甄妮的《忍痛说谎》两个粤语填词版本,尤其是蔡国权的版本,更是流传一时,所以当时梅艳芳让郑国江为这首歌曲重新填词时,郑国江都觉得没要必要再翻唱这首歌曲。
但在梅艳芳的“一意孤行”之下,尤其还把自己想要的主题方向交给郑国江之后,后者最后还是交出了《梦幻的拥抱》这首歌曲的词作。而直到梅艳芳过世后,近藤真彦来港祭拜,郑国江才知道当年自己填词的这首《梦幻的拥抱》,原来是梅艳芳借他之笔,送给近藤真彦的心曲。
▲梅艳芳的《梦幻的拥抱》,也是送给近藤真彦的,以纪念一段逝去的感情
其它两首作品,个人特别喜欢黄霑填词的《人在风里》,那句“未有梦、心先碎”,以及“未有泪、心有碎”,真是非常东方式的时空逻辑,也带来非常东方的文本意境。
另一首《问一问你》,同样由黄霑填词,作曲则是大状(律师)音乐人王正宇。我一直极其喜欢王正宇为陈百强谱曲的《冷暖风铃》,并在很多场合诚意推荐,也是个人最喜欢的私房粤语心水曲。
当然,王正宇最有名的作品,还得算是为张国荣谱写的《为你钟情》。只不过,这首已经不是私房曲,而是大堂级别的经典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问一问你》最后一段旋律的余韵,也有点《为你钟情》的味道。
关于梅艳芳的这张《似水流年》专辑,大概就是这样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