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物(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线教学优秀案例)

在线教学优秀案例

《统计学》

经济管理学院 赵欣娜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物(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线教学优秀案例)(1)

《统计学》是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依据学校发展定位和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特点,本课程在多轮授课经验总结、多次问题剖析、密切关联时政问题的基础上,基于OBE教学理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开展“互联网 ”线上教学建设。

01

重构教学生态,

互联网 技术融入课程应用场景

基于“互联网 ”新技术场景,以OBE理念为核心的《统计学》课程建设始终以“落实成果导向教育,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为目标,深挖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在此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实现课堂的延伸,推动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提升。课程将项目任务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项目)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手段,基于“任务驱动式的合作参与”,提供了四个实践对接平台,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物(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线教学优秀案例)(2)

图1 《统计学》互联网 技术教学应用场景设计

坚持成果导向,强化教学内容与方案设计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以毕业要求的达成为目标,拆分、重组《统计学》知识点,深挖“互联网 ”新技术场景,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形成系统有效的、OBE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方案设计脉络。以“好课锋自磨课出,精彩课堂展芳华”为导向,课程团队打造出统计学网络课堂资料库,凝结9条知识链,串联128个知识点,囊括4大知识模块,对接4大实践内容,聚焦5大思政维度,辐射10大关联课程。

02

坚持成果导向,

互联网 模式推进课程教学过程评价

在OBE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评价发挥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既衡量了老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针对如何设计教学评价的问题,坚持创新成果导向,从学习成果质量标准和目标达成度评价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聚焦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达成途径。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本课程采用4类考核方式,分别设定权重系数和评分标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物(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线教学优秀案例)(3)

图2 《统计学》互联网 模式教学评价设计

基于成果导向,借助云班课线上教学平台,实现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于此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第一,目标达成评价分析报告。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例如课堂表现、专题报告等成绩,采用线上平台进行分项统计,判断是否有异常成绩出现。第二,基于线上平台,课程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的调研反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调研问卷的形式,通过调研学生对每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反应出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同时,采用互联网 分析平台,通过达成度合理性分析,关注课程目标与目标达成的吻合度。

03

强化创新辐射,

互联网 手段落实课程持续改进机制

为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基于统计学网络课堂资料库,推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进,实现教学进程的优化。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互联网 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新技术手段,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式学习,优化教学进程,实时掌握学情,及时反馈信息,如图3所示。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物(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线教学优秀案例)(4)

图3 《统计学》互联网 手段课程持续改进机制设计

围绕创新成果的辐射落实持续改进机制,统计学采用“云班课 腾讯会议 微信群”多平台多手段,形成“课前自学 课堂直播 知识点EV录屏 讨论答疑 课后反馈”的良性互动。统计学课程共包含9章理论教学章节,第十章的专题汇报以学生自主形成的小组为单元、以“小回归、大学问”的实践研究为载体展开,是撬动课程教学中“要点”的钥匙。针对各章节的知识与能力获取,搭建“初识-理解-掌握-加深”的小循环。每章节内容的“小循环”帮助学生达成较好的知识目标,对于能力目标的达成,“以点带面”,借助小组实践,实现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掌握-素质提升”的大循环。

04

聚焦实践问题,

互联网 资源辐射课程创新成果

本课程以持续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目标,充分考虑专业特色、互联网 课程特点、关联课程与统计学知识点的融合,强化《统计学》课程在经管类学生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创新迁移、终身学习等关键能力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达成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目标,发挥“课程育人”的关键作用。在学校引导、老教师指导和自我摸索的过程中,基于对OBE教学理念认识的持续提升,《统计学》以“三步教学法”实现“互联网 统计学的课程融合。第一步,立足于学生视角,采用线上教学手段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第二步,立足于教师视角,结合线上教学资源深化课程内容。第三步,立足于知识素养、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基于互联网 教学方式实现课程联动。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物(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线教学优秀案例)(5)

图4 《统计学》互联网 教学主题教改论文

通过探索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统计学》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成果的总结提炼,实现课程创新成果的持续辐射。近三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奖”荣誉称号,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并且,围绕互联网 教学主题,发表教改论文2篇。同时,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开展国家级和北京市级URT项目的研究工作。此外,借助“互联网 ”资源,秉承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基于课程效果的辐射,指导学生与北京大学合作,采用线上调研的手段,获评“双百行动计划”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团队。

综上所述,《统计学》以“互联网 ”深度融合为旨,强化创新成果辐射,不断落实持续改进机制。基于“互联网 ”持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及时跟踪学习成效;确保评价的有效性。最终形成“互联网 课程创新成果的持续辐射”的课程建设体系,达成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目标,实现“课程育人”效果。

关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招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文章转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招办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物(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线教学优秀案例)(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