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很多话却不想说(不想说却又不吐不快)
纪念孙书筠先生的演出过去一周时间了,感谢 @曲苑纵观 的刚哥和红姐录制了视频并传到了西瓜上也许是因为德云社张云雷常演《华容道》这个段子且影响力比较大,吸引了不少的网友过来评论一些网友对我的演唱给予了肯定或者鼓励,或是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有一些网友表达了一些其他的个人看法,绝大部分我都做了回复,在这里再次表示感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心里有很多话却不想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心里有很多话却不想说
纪念孙书筠先生的演出过去一周时间了,感谢 @曲苑纵观 的刚哥和红姐录制了视频并传到了西瓜上。也许是因为德云社张云雷常演《华容道》这个段子且影响力比较大,吸引了不少的网友过来评论。一些网友对我的演唱给予了肯定或者鼓励,或是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有一些网友表达了一些其他的个人看法,绝大部分我都做了回复,在这里再次表示感谢!
学徒自知起步太晚,资智有限,学艺不精,经验不足,嗓音条件和表演技巧方面距离专业演员存在很大差距,无法满足广大鼓曲爱好者和其他爱好者的欣赏要求。这方面我会努力学习、加强锻炼,争取更大进步。
网上有一种观点很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存在且不仅限于鼓曲观众中,就是 “如果没有×××,谁会知道×××” “要感谢×××,拯救了×××” “×××让更多的人关注了×××,是好事” “让他办场商演试试”等等。单就京韵大鼓来说,这门艺术形式产生于清末民初,经历过发展、成型、辉煌、没落、复苏的过程。个人觉得,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它所经历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历史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没有哪一门艺术形式能够保持永不衰落,鼓曲也是一样。值得欣慰的是,在当今仍有一批机构和人员在默默无闻的传承着这门“古老”的传统文化,他们中有政府机关,有文化机构,有社会组织,有专业院团,有曲艺学校,有自由从业者,有业余爱好者,有忠实观众。是所有这些人一直以来的共同努力,才让这门传统艺术能够活着呈现在观众面前。有网友说:与其现在这样,倒不如让他死了算了,我们听前辈的录音就好了。我觉得,这门艺术就像一团火,烧的最旺的时候已经过去,但他并没有熄灭,而是零零散散的分布着。如果完全熄灭,再想点燃就是极为困难的事了;即便重燃,我想也不会是原来的那团火了。我目前所做的,无法将火烧旺,但尽自己的努力,不让他熄灭。梦想着有一天,能有更多的柴草加入这团火中,再次猛烈的燃烧。
我想说,单靠一个人,一个团体,是无法拯救一门艺术形式的。一门艺术是否复兴,不能看某一个团体的票房,某几个人的粉丝数量,而是要看这门艺术是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德云社成立鼓曲社并定期驻场演出,从招生到演出的直播或实况我都看了,我感到很高兴,当然,我高不高兴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必要,但我还是要高兴。我感谢德云社,盼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吸引更多的鼓曲观众,哪怕100个人中只有1个人能真正喜欢上这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饭圈文化”,就值得鼓掌呐喊。“饭圈文化”并没有错,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存在即合理,但是他对复兴传统文化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的。网络时代,人们有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极为广泛的发表个人看法的空间,这是好事,只希望人们能单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去发表评论,而不是发表一些类似于“你打的喷嚏没有我们×××的喷嚏打的好听” “要不是×××打了喷嚏,谁会来看你打喷嚏”一类的言论。
我已年过不惑,是一个新晋业余鼓曲爱好者,充其量算是一个鼓曲票友,并不以此为生。有很多鼓曲从业人员,他们的生活过得并不十分宽裕,甚至很多一生从事鼓曲事业的老艺术家,老前辈,也是过着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当然,这只是一个职业,不能要求从事这个职业就应该得到多么丰富的物质回报,我只是想说,他们也都是普通人,不是明星,没有流量,他们爱这一行,希望这一行越来越好。鼓曲式微,需要大家多多鼓励,多多帮助,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多进剧场。鼓曲不比现代音乐容易让人接受,但他有他独特的魅力所在,期待有更多的人去发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