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现在的地名(麻城孝感乡古地名录)

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现在的地名(麻城孝感乡古地名录)(1)

作者:刘明西

孝感乡洗脚河“九里十三湾”古地名录

麻城市孝感乡为明初古四乡之一。据史料考证,孝感乡为43里,里下分都,都下设图,图下又置区、甲、牌。至于里、都、图、区、甲、牌,无论是行政单位,还是聚居地点,都会有个名称。以上名称应该均为古地名。由于年代久远,史籍难稽,孝感乡具体的古地名数量,无从考证。今选择孝感乡的一条河流为截面,这条河古称洗脚河,她有“九里十三湾”,是移民的始发地,汇聚如下的古地名,是从诸姓氏族谱、口述资料、碑刻以及现存史料、档案中摘录的,供寻根问祖者参考。

“九里”古地名录:

洗脚河:古地名,在今阎河古城至歧亭一带,主体紧依孝感乡都。原名喜鹊河。大移民时代,众多移民走水路离开麻城,年代久了,口口相传,讹变为洗脚河,故名。洗脚河分上坎,中坎,下坎。上坎包涵高坎堰、羊角村(11里42图)、双水井、沙溪坝、乌沙沟、枣树林、麻柳塘、柳家冲、高架楼、먹家河、珍珠码头、贡家河、筲箕袋、三板桥(旧志谓张神所建)、银河集上坡、葫芦垮、瓦子坡、三丫岭、土地祠、芭蕉冲、太平坝、雅鹊林、五里垮、倒石桥、倒马坎、高水井;中坎指树桥、蒿枝坝、먹家树、土伦坎、黄山坎、洗马余、旬家湾、张家湾、李子冈、铜鼓滩、牛角井、折桂哭炉井、稗子坎、五斗包、老油榨房;桑树桠、马桑树桠、桑树坪、大桑树境、马桑坡,坡下又有刺林坡,再下有鹅鸭大湾、再下是朱家坎、何家园、坪窝坪,皆古地名,秦、邹、朱、黄、谢、田、高、沈、程、먹、赵诸姓居之,这属于传说中洗脚河中坎。这些地名,大多数意为重合,考其原因,是移民对故乡的追忆和思念。因古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又养上马,时间久了,说家乡的桑树是母亲种的,马儿是父亲养的,时刻表示敬意。《诗·小雅》“维桑和梓,必恭敬止",把“马桑”谓故乡是情理之中的事。下坎从周姓聚居地开始,如十二路、十八路、十九路等俱在瓦路沟,还有麦子坪、柳河村、黄林坡、向家坪、踏水桥等等。这些古地名,皆在宋埠至歧亭11公里的沿河或沿河左右的纵深地带。这条线上的河流、半低山、丘陵、平原、半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物产丰富,是移民生养的聚集地和出发地。在这条河流沿线,分布着孝感乡的23个里,录其九个,其古地名如下

1、均政里

均政里:古地名,孝感乡43个里之一,据清初王汝霖《麻城县志稿》记载,原址在阎家河镇古城村,是义门陈在麻邑的发源地,因时间久远,族人四散,迁图无踪。

碾子街:宋元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古城村。相传马家世居于此。

土军寨:古地名,县志有载,实土城寨,音误,故名。

红砂坡: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柏子塔村,因地貌颜色得名。

簸箕街:古街名,在今阎家河镇古城村内。宋代麻邑专门从事竹篾生产销售的一条街,故名。

陈公桥、陈公街、陈公井:古地名,皆在今阎家河镇古城村内。宋仁宗时,“江州义门陈”奉旨分关,先祖思一公分庄麻邑,并领县事,所凿井一十九口,列街而布,皆以众人汲之。《一统志》云:“陈公好佛法,喜施与,造桥阎公城下,名陈公桥;凿并街中,名陈公街。"

义井:古地名,历史上共有二处。一是在今麻城市十字街义井附近;二是在阎家河镇古城村的古城内。《麻城县志稿》补《惠政义举》卷二篇中,涉及到义井共六条,内容考释如下:

(1)义并,在县治东。与清泉井井邻,邑人陈氏所凿,井有三眼,铁栏,有“义门陈井”字。常潮,岁旱以水祷灵验,又名义门井。

这条史料指明“义井”、“义门井”、“义门陈井”在县政府东,并是同一口井。井有三眼,有铁栏立围着,是麻城陈氏人所凿。井水大,干旱无忧。遇上大干年系,用此井里的水去祈雨,甚是灵验。有关陈氏后人在此活动的踪迹,《孝感乡社区志》亦有记载:“麻城里,明初里名。麻城县治移治孝感乡磨子场,故址七门坊划成若干里,但总称麻城里,亦称麻城庄。麻城庄内含筷子巷,有江州义门大户陈氏自此迁出。”今址无迹,只存义并之名。

(2)陈公井:按《一统志》云,在故县古城市中,宋季陈思一建庄所凿。按《陈公传》自分庄至此,开井一十九口,人呼义井街,皆以众人得汲而然矣。

《惠政义举》卷二中共记载了白龙井、泉水井、官井、赫龙井、分司井,加上义井和陈公井,共七眼井。历代《麻城县志》除义井等几口井之外皆未载。查弘治年间《黄州府志》,白龙井泉水至义井俱载,陈公井的记载为首次发现,王汝霖在记载这条史料时,列举了两部史书:一是《一统志》;二是《陈公传》。并将陈公井的地理位置,标示在故县古城城内。陈公井不是一口井,而是在一条街上,依次布列一十九口,甚为壮观,所开井之人是麻城陈氏公认的始祖陈思一。所以,这十九口组成的“义并街”,是在古城村里。另现今麻城义井得名,与“义门陈”麻城庄四世祖子华公有关。他随父迁,继迁麻城里儒学街,又迁筷子街,复建麻城庄后,因掘井而甘甜,麻邑七门皆来汲水,故称义井。相传喝醉了酒的人,能看见井中的金牛。“义井金牛"是麻城明代初期八景之一。

乌苞茨: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柏子塔下,曾姓居多。

2、永乐里

永乐里:古地名,明正统年间有载,孝感乡43个里之一,在今阎家河镇石桥湾村。东临均政里,南至花桥里,西交太和里,北接八斗丘。境内有石板巷,共37姓。清代被紫金城区(奎)替代。

五凤坡:古地名,在今石桥垮村碎石岭。岭上有庙。庙周围砾石遍布,为五色,以紫红色为主,历代旧志称之为“紫金城”。坡岭上喜生桐树。余姓、梅姓、刘姓等居民的先祖皆葬于此,如明代中丞大夫梅之焕曾立石题联:"明月天应老,清风士亦香"。

料子岩村、柳树湾、鹞子村、大石桥、苦竹湾、甘家窑、春风岭、张家大田、秧鸡大田,皆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石桥湾村。该村位于麻城市东南十里,明初属古孝感乡永乐里第二十三都紫金城区。因临河边,由于河床弯曲滩多,石拱桥一个连一个,故名石桥湾。村前有大田,谷麦二熟。村后有山丘,丘岭多树,林密雀多。田地、山林、河丘800公顷,其状若金兰。

郭家二院区洞口义渡:明初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李家枣林,与沈家庄区(音葵)相邻。有古渡口,有古碑记。

五斗坝:古地名,康熙年鱼鳞册有记录,在今阎河镇石桥湾村,今存。相传用五斗银钱所修,故名。

老包岗: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坑村南边三里,一条古道沿岗直达黄州。因山岗形状似包,故名。相传岗顶有魁星楼,读书人烧香灵验。童谣“下了老包岗的坡,徐家寨的举人、进士比麻雀多。”亦言此事。

桃林河: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桃林河村,杏龟公路中段,离城十五里。王汝霖《麻城县志稿》:“土人多植桃树,春花烂漫时,掩映山川溪河,如曦轮烘云,物作绎形,提寻春,偶一经此,觉武陵源由此而入也。”此为麻城八景之一。

翠石岭庙: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石桥烷村王家坳,原名仙翁寺。据《刘氏宗谱》记载,仙翁寺的来历与玉皇大帝有关。相传翠石岭下,有位刘氏太婆,谱载:刘氏太婆好善乐施、济人之急,救人之难,怜孤恤寡,感动上苍。上帝见其阴功浩大,遣一癫僧,来家三年。众人无不嫌其脏,唯刘氏祖母不嫌,寒与之衣,饥与之食。一日,刘氏未在家中,癫僧将好酒一罐倾于盆内洗澡,僧癫即愈。刘氏回家得知此事,大怒,日:尔来吾家三年,供尔衣食,尔反不知好歹,将酒洗澡,自古未闻!僧见怒,即在盆中将洗澡之酒,取一大碗与刘氏,且大呼日:“如是真心好善,请饮之;如嫌其脏污投之于地!"太婆扔之。随之碗响,癫僧忽然不见,眼前一朵祥云升起。太婆追悔无及。即跪地苦求。只见癫僧在云中呼喊:“因尔乐善好施,阴功浩大,吾奉上帝敕旨度尔为陆地仙翁。尔死后埋葬于对门山梧凤坡梧桐树下牛滚幽中,子山午向。"言毕随云飘去。太婆殁后果从僧言,其家族科举连绵,建庙纪念,故名。

金兰庵庙:古庙名,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坑村河对岸的河坪上。原名潮水寺,系明末梅之焕为自己娶燕地老婆“出缠禅师”所盖的庙宇。有碑记留世。今为刘明西之别业。

春风岭: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坑村甘家窑,相传这里是宋朝的光黄古道,有县志和家谱资料为证。

杨树挡: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位于郭家岗东凹脚下,是麻城郭姓始祖发祥之地。1958年搬迁拆除,现为耕地。

炮架山: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垮村甘家窑后背山上。山上有寨。相传本地一个叫黄阳的寨主在此结寨,架炮安民,故名。

吕阳城:古城池,魏国始建。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垮村,遗迹犹存。

2018年住建部试点乡村缔造,恢复了古城门楼,刘明西题“吕阳閨”。

介马庙: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垮村徐家寨。相传孙武在此给马尾梳辫,大胜,土人建庙祀奉,故名。因临河边,又称介马河边庙。

五胜关: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石桥垮村。相传孙武在此五次大胜,故名。

3、泰和里

泰和里:古地名,亦作太和里,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是明朝孝感乡43个里之一,这里居民多为义门陈、沈氏熊、花家刘等。

孝感乡都:古地名,在今城东南七里。沈家庄北二里磨子处。旧有石碑一块,碑刻“邑东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秋邑令陈兴识”。

都都乡:古地名,在今鼓楼孝感乡都沈家庄。明洪武十年,迁诏至,麻城县署公堂徙治磨子场。乡政府设置在这里,称为“乡都”,而乡下设里,里下设都。三里七都皆在这里办公,故称都都乡。

猪市巷:古地名,又称猪市街。洪武十年,朱元璋定“迁民之策”,迁诏到后,麻城县府移至磨子场,故址在今沈家庄村刘家岗。因人口流动,这里形成了牲猪交易市场。成化八年,撤销孝感乡,县治归旧,猪市街又在如今的朝圣门外形成。

七厢柑子园: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明初属孝感乡三里七都。洪武十年徙县治于此地,设散州,延续老县城“七门七厢”的管理模式,“七门"内为“里”,外为“厢”,七里岗正处在第七门右文门外的"七厢”,故“七厢柑子园”代替了“七都柑子园”。马头湾、桥头村、樁树湾、柿子里、菜籽口码头、菜籽沟、南平王府、余家岗、白玉庵、孝子坊、玉狮堂皆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

王汝霖《麻城县志稿》、邹知新《都碑记》、王红灯《孝感乡社区志》俱载。

三舎学堂岗:古地名,在今鼓楼七里岗村新屋垮。旧有碑记,相传明洪武年间刘氏先祖护驾时一舍学业,二舍妻儿,三舍性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后人以“三舍堂"之名办学,今只留学堂岗之名。

人头山: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郭家岗河坪上,与四望山遥遥相对,因山头像人头,故名。2011年修建孝感乡都旅游公路时,已挖平做了路基。

枝子冲: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河对面的市委党校宿舍处。旧址已毁,有碑记,卓姓人于此迁川。本名栀子冲。因音同,故名。

岩山:山名,古地名,又名岩巢隔脑坨。在今四望山东面山脚上,岩上有八块田,岩下有村,名岩山。民国之前,有傅、刘二姓居住。属孝感乡沈家庄区,解放后划归龟山乡花桥河村,已废,含义无考。

象耳街:古街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今有象耳场。相传明洪武二年有吕姓将军驻扎此街,奉命入川,因街形像象耳,故名。

粉子场: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偏北二里,紧邻磨子场,是明初官家米面加工之场所。今有“粉子地”之名。

烧火台: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花刘家岗湾,明初遗址。相传此处初设州衙时,因移民太多,政府鼓励人们搭土为台,生火做饭,故名 。

大路侧:古地名,详见《汪氏宗谱》,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路边。1958年平坟整地时,有碑记。

黑脚塘:古地名,含义无考,址在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望家咀。谱牒所载,有蒋姓人迁往四川。

大槐树: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刘家岗垮北首,临近古孝感乡政府旧址。村头有棵古槐树,其根露出地面,延伸二十多米。村民喜欢坐在裸根上吃饭谈天。相传凡是聚集在槐树周围的人,都迁到陕西去的。

校书堂:祠堂名,属孝感乡刘氏彭城郡支脉。元朝年间从麻城迁出,与三舍刘氏同宗一派,在今孝感乡都区域内。

鹭鸶湾:古地名,在今鼓楼沈家庄村箭场旁的古河道旁。右上一里许,有白龙堡泉,用此泉水打豆腐,白嫩如凝。童谣“鹭鸶,鹭鸶,送块豆腐。"含义无考。

孝感乡二甲青杆坡:元代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栗子园村刘家咀,明初编户为“四里二甲”,范围在青杆坡至罗家湾一带,故名。

孝感乡三居庄刘家湾:明初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全名"三居庄太平里一甲刘家岗",以刘氏居多,但庄屋又设在竹林湾,故名。

沈家庄: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村子原是明初大地主沈万三的庄屋,故名。村民皆姓熊,链接村西北角约40米处有一细垮名府里头,因明朝万历年间官员梅之焕在此设过县府而得名,现统称沈家庄。

竹林湾:古地名,在今孝感乡都,明朝为诏仓之地,相传原是顾姓人的世筷子岭: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万家咀,冈岭多责竹,此地盛产筷子,故名。

白玉村:宋代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古亭岗下,屋基瓦片叠厚成台,有小童拾得瓷片,上有“白玉村”款,附近有白玉塘、白玉庵、白玉代垮之名传世。不过这里的“玉”读“页”音。

松筠楼: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栗子园村。原系七里岗梅氏梅国桢所建的私人藏书楼阁。俗称梳妆楼,现仅存松筠楼石门。

百果园:明代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沈家庄垮。垮中有一株古白果树,相传是无念禅师所植。万历年间文学家冯梦龙四次到麻城,其在万历四十八年,寄居于此,边讲学,边著述。于春集《古今笑》36卷,秋著《春秋左传》12卷。经韵社社友批点,梅之焕为之作序,付印,并流传至今。

护生堡: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府里头,这里是梅家军的诞生地,这里也是张献忠58000人新营之地,同时也是这些人迁往四川的始发地。

诏仓竹林:古地名。明初大移民运动的粮仓所在地,在今孝感乡都故地花刘家岗垮偏北一里,历世所传,谓之诏仓竹林,亦谓竹林诏仓。何为诏仓?有遗碑:"帝甚垂民生,诏使仓。"如额刻“协宁百姓,承天顺地,调散四方,使得其所。”拼合残碑,有“仓建竹林垮,十年无过,乃报湖广布政使司院。"亦有“每仓容止二千石,内储谷二万三千二百四十六石五斗四升五合五勺八杪。支粮以船漕东转,相望至团风。其仓正副,皆耆内选充,常勤精进,无有懈惰。仓长遇事禀之,许经赴县署。不许胥役假手。平时绝禁吏胥至仓。每岁正月,传集县堂,劳之鱽销、白兰烧、青谷饭、顿党顿。......旧廒难容,复筑东仓,驴脚、运夫、丁银、浅传推未不推了,久则米丁均摊”之句。可见这儿是座移民粮仓遗址。

长塘: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栗子园园村,这里是共产党员曾耿星的栖牲地。曾耿星是熊氏外甥,曾在四望山鲍家东垮至塔儿岗一带组织游击队抗击日寇,威震四方。1940年4月,麻城县令钟韶派特务胡琨以国共合作之名,欲将曾骗至六河庙,当行至松筠楼长塘时,遭阎河商怡青暗杀。

乐善堂:书房名,现今演变为地名,在今鼓楼栗子园村。曾耿星教书时修有小洋楼一座,两层,以木质为主,上层做教室,下层供学生住宿。他家的大堂叫乐善堂,颇有助人为乐的气韵,故名。

沈家庄老街:古地名,相传是明代首富沈万三的庄屋。沈家庄老街全长九百米,由上街、下街、两个南街(大南街、二南街)、石字门五条主街组成,内有十三条幽深狭长的巷道。其布局是前门临街,后门是花园。街道用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街面宽三米。各类店铺鳞次栉比,古有“宋埠一枝花,阎家河是块糗肉粑,邑东沈庄并不差”之说。

五府:古地名,俗称府里头,在今沈家庄村水围子里。围子里除了诰封熊宜人的百岁坊外,还有五府:即梅国桢监军都御史府、梅国林会魁榜眼锦衣卫指挥府、梅国楼翰林府、梅之焕翰林巡抚府、梅廷和都司游击府。

磨子场:古地名,在今麻城东南七里。磨子场为麻邑四乡之一的古孝感乡乡政府所在地,位于花刘家岗坑,是官府米面加工场所,兴盛于明初,有坊集。因民以食为天,负责生活的就有好大一个团队,也有很多官职。宋代孔常父游历磨子场之后,站在古赤亭城下赋诗:“磨子场边堪寓目,赤亭城下更关情。乡都好景无人问,只得邑城小市民。"兰亭居士考究后亦作《磨子场志》,其文:“刘氏家族寓居此地始于唐代,其渊源可谓久矣。其垮有磨子场,由来亦古矣。按残碑与刘氏口碑,此地原为孝感乡都,旧有集市,磨子场是为官家米面加工之所。昔时管场者谓“点造”。其余之经营乡官膳食者,有磨头'、'碾头'、'司仓'、'贴案'、'菜头'、'茶头'之分,称谓虽鄙俗,然意则古也。磨子场旧日规模虽难再见,但巨型磨盘,至今亦遗三幅,昔年之繁盛景色可见一班。为保护一地之文物,特勒此碑以志之。"

乡贤祠:古地名,今废,旧在儒学戟门外右。成化初知县胡琮建。入祀吴山、邹来学、周艦、周祥、李正芳、董应轸。弘治乙卯知县聂贤重修。后世嘉祀陈兴、刘奕、梅国桢、梅之焕、李长庚、陈以闻、刘侗。乡贤祠是祭祀一县贤能的祠堂。入祀人员的贯籍必须是本土人氏。“乡贤祠”条中列举的13人除陈兴外,其余全是麻邑之儒。陈兴史载许州进士,为何入祀麻城乡贤祠?是麻城人搞错了还是另有其因?因陈兴的祖籍是麻城,死后亦葬于麻邑,故入祭乡货

神主祠:古地名,祠在县东南七里都都乡,神位系明成化年间知县陈兴。陈兴刚直烈壮,少与海内名士皆相连结。仕麻邑令,始倡复乡。义门于邑有二庄,缘源议并,兴力举二庄存昌。曾迎母于署邸。丁母忧,兴哀伤本瘦,因贫无榇归许州,以麻衣敛尸葬于乡原。不月亦殁。其妻刘宜人出售发簪、耳环、佩饰、花绳。麻邑土民呈请入祀名宦祠。义筹建祠。这条地名史料详见王汝霖《麻城县志稿》,很精彩,也很重要。史料介绍神主祠的神位是祭祀麻城前县令陈兴,它的位置在县东南的孝感乡都。史料共说了八件事; 一、陈县令性情刚烈,与他结交来往的人都是海内名士; 二、陈县令一到麻城就任,就上书朝廷恢复孝感乡,这与《鼓楼志》、《孝感乡志》、《都碑记》里的记载是一致的; 三、明初的麻城,有两个麻城庄。有人认为其祖源如一,不如合二为一。陈县令裁决二庄并存。只有这样,才能昌盛;四、曾迎母亲来居住。母亲身体不好,不几年去世了。陈县令哀痛伤身,又因无钱购置棺木回许州,只好用麻衣收敛母亲,葬在孝感乡的大地上;五、陈县令在守孝期间,不到半年也在麻城去世。六、因家贫,其妻刘氏变卖耳环等物,才将陈县令葬于麻城;七、陈县令去世后,麻城的乡民呈请入祀名宦祠:八、入了名宦祠,麻城人甚念这位前县令,于是众人筹集善款,修建了这座神主祠。

乡约社: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花刘家岗湾。王汝霖《麻城县志稿》草略本补卷一《地理城池附坊社乡镇拾遗》卷“街社坊仓"篇:“乡约社,亦称麻乡约,在治东南散州旧址。成化癸卯陈侯改建,每月朔举行诸氏乡约,悉遵古法,用以去恶勤善焉。"麻乡约,是中国邮政的先河。据史载兴盛于清末,由麻城移民后裔陈大麻子所创。查阅《麻城县志稿》“麻乡约"的古称是“乡约社”,它的最早起源不迟于明初大移民时期,因到成化年间,由麻城县令陈兴改建。陈县令每月邀约诸姓氏头人,完全传承了明初的做法,主要目的是劝人从善。这则史料说明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麻乡约的原址在孝感乡都旧散州遗址处。据邹知新《都碑记》记载:“去城东南七里,有乡碑、石磨当路,云是古孝感乡都......当洪武初,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由上可见,乡约社是麻乡约的先身,乡约的设立与移民有关。

(2)明成化末期,大的移民活动已停止,陈县令为何要在“癸卯”这一年“改建”?还“悉遵古法”?查阅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陈县令叫陈兴,许州人氏,是成化末期麻城县令。明末邹知新评论他“陈侯有才能,常乞其旧,而朝廷无旨,乃泐于石,自以怀怨。”原来这个陈县令有才干,曾向皇帝上书恢复孝感乡,朝廷没有批复。他在任期内完成了复置孝感乡的所有前期的准备工作。他改建“乡约社”的目的,就是想让孝感乡“以复全盛(邹知新语)”。

综上所述,麻乡约或乡约社,历史悠久,不是陈大麻子所创,陈氏只是传承者之一。

麻城庄、孝感乡庄:古地名。麻城庄在今阎河镇古城村;孝感乡庄在今鼓楼沈家庄村,据成化二十三年麻城县令陈兴《谱墨原叙》:“查阅往牍,叙载麻城庄与孝感乡庄,派为义门,两庄源一,相距七里。一居均政里,一庄居泰和。义门族繁,同源多,异流更盛。分庄往后,诸兄仲弟互结,因年煙代远,世嫡混淆,虽有谱牒,亦难为系统也。而外散子孙,开枝移播,迁图无踪。"文中涉及到很多古地名,其均政里在古城村;泰和里在沈家庄村。

山川坛:古地名,全称是风云雷雨山川坛,今废。因与祈雨相关,很多典籍提过它,坛址旧在县东南孝感乡都,洪武壬子建。成化庚寅为水冲废,甲午改建于县东,又废。成化庚子知县胡琮迁于县东南旧地。甲辰知县陈兴重修,并植松置器,神厨、宰牲房各三间,左右齐宿。立千年古木祀,风雨调顺。此坛实为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共为一坛,每岁春秋仲月致祭。唐宋沿制。洪武初定,安设神位,风云雷雨称风云雷雨之神,居中;山川称县山川之神,居左:城隍称县城隍之神,居右。洪武十一年,定于春秋仲月与社稷坛同日致祭。坛制:东西二丈五尺,南北二丈五尺,高三尺,一成四出,阶各三级,僚以周垣,四门朱色,自南门入坛,石或神木与社稷同坛。东南隅设燎炉一座,瓷砌西向。神牌高二尺四寸,宽六寸,座高五寸,朱漆青字,临祭设于坛上,祭毕藏之。因《周官》日:“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祭。"自古先王成民之人,即致力于神,故圣人以神道设教。陈兴之礼达于孝感乡,有祈、有报、有弭灾息祸捍患之功,故祭之。山川坛既是一县之宗正,旧时的知县、士大夫、乡绅都很重视它的建设。明初的麻城,刚从古城畈移至今址,百业待兴。从史料上看,洪武五年麻城在确定山川坛基址时,就把这么重要的神脉定在孝感乡都沈家庄,是有历史背景的。据《都碑记》记载:"当洪武初,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汤。十年,遂升其都为散州,统属七县。”原来山川坛的定基和建设,是与国家大的移民政策有关。成化六年,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移民活动已接近尾声,这年的一场大水冲毁了它。四年后迁建在今址麻城县东,没几年又废了。庚子知县胡琮觉得还是磨子场那里的地脉好,又迁了回来。到陈兴做县令时,他一上任就大修大建,除了植松,购置神器,立千年古木,宰杀牲品供奉,还配建了三间住宿的房子,自此风调雨顺。

换儿岭下官塘角漏泽园:古地名,亦称换鹅岭,在今鼓楼沈家村官塘角。宋时为军民贫者义家。原有破庙。万历中,有长孺邱氏者,以地赉之,义而安土,俗称望川义家。守园者历为刘氏族众。

八大王坊:古地名,在今城东南七里。相传张献忠在此复置孝感乡,招合流旧,计丁授田,至今乡人犹思念,故建此坊。

蛾眉塆: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光黄古道旁,相传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从洛阳派来上百个宫女,在此学习酿造老米酒,因战乱回不去,就此安家。这些妇人好画长眉,代代效仿,以至越画越长,半额如蛾眉,故名。

骑马街:古地名,在今孝感乡都老屋湾前。这里盛产茶麻。荠麻是麻绳的原料,久而成街,因音误而称之骑马街,故名。与筷子街相连,形成一个30度的斜角。

余家岗:古地名,在今鼓楼沈家庄村小学旁。相传蒙古王爷铁木氏的后代寄居于此,明初化铁为余。梅之焕书信奏折中反复提到这个地名。明崇祯季,张献忠曾在此设过瞭望塔。

南平王府:古地名,在今鼓楼沈家庄村护生堡内,元代为南平王府。明末被梅之焕所得。天启、崇祯年间,设“城外衙门"在此。梅家军的发源地。亦称护生堡。

三德坛:古地名,在今鼓楼沈家庄村,买"山川坛”之误音。时麻色分四乡,每乡各设一坛,每年春、秋仲月二祭。坛主祭社稷。因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故宜合祭,共为一坛。坛城为乡城,麻邑四乡地界又谓“四乡坛城界”。

蛮人塆: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郭家湾。今有蛮人祠、蛮人田、饭桶岗、蛮人墓、蛮人石兽等遗存。相传此地最早的移民是苗蛮人。宋元嘉十五年(438年)这里安置了大量的“五水蛮”部落。司马黑石在此造反,波及江淮。今人黑壮像蛮子,故名。是南蛮迁入麻城的历史遗迹。

4、青山里

搬竹园练山塆:古地名,在今龟山镇东塆村张家山上。相传这里古时有张氏兄弟四人烧竹炭,分别是柴、炭、烟、灰,后“四公"奉旨入川,空留其省 。

王家堡: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梅家钱挡附近,因“堡”在麻城方言中读“铺”,王家堡也念“王家铺”。相传王姓兄弟五人开铺在一起,故名。

高山寺:寺名,在今四望山顶,相传薛刚反唐四胜之地,又名四胜寺,今称高山寺。有碑记。

仰天窝、仰天坝:皆古地名,旧属孝感乡沈庄区。今属龟山镇东垮村。清代中期改属青山区。

金子山:山名,古地名,在今塔儿岗下。相传山的起伏像一块元宝,今貌犹存,故名。

芝麻洞口村、梧桐坝、大石坡、半坡、朝天塘、田家村、白鹤滩、谷堆山、万家塆、家塆村、长冲沟、汪家河、清泉林、龙头井、六道河,皆古地名,明初有名,都在今桃林河旁、沈家庄河对面。

樟木冲: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桃林河村石家冲冲里,樟树蔽日,故名。锅底坝村:古地名,在今龟山镇东垮村仰天锅塆,旧属孝感乡青山里,其状如一口大锅,村民住在锅底的坝口,故名。

碾子沟:古地名。在今四望山上南边山冲里,至今还有许多废料和半成品。相传洪武初年,移民专署移至孝感乡都,大量的人聚集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就需要大量的碾子。移民运动结束,这里荒废,山沟里长满了竹笋,今又称“笋子沟”。

廿都洞口下熊山:古地名,在今四望山下洞口林场。2002年一个李姓老总改造林场,挖出几通残碑,但见“湖广行省蕲黄宣慰司麻城县孝感乡第二十都”,其余不详。

十稻场:古地名,亦称石稻场,在今桃林河至郭家河沿岸,相传两岸盛产稻米,光稻场平整如月,有十个,故名。

蚂蝗坝:古地名,在孝感乡。原系古迹,积水溉田,年久倾颓。明成化二十一年知县陈兴纠众重修。蚂蝗坝遗迹尚存,在今沈家庄河对面,引河水灌溉,石质拦水坝。这是陈知县来麻城第二年所做的一笔惠政。

玉面狸山:古山名,在今龟山镇东湾村东南五里。因山上盛产玉面狸,故名。此狸面白而尾似牛,又名牛尾狸。专上树,食白果,冬月极肥,下酒味佳,人多视为珍品。苏东坡路过麻城时,曾以诗咏之。

吊桥: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草鞋店村程家湾。相传古时有座城池设在此地,进出必走吊桥。吊桥的建造者是河对面马桑园的方姓居民,又名程氏方姓吊桥。

孝感乡二甲锦绣山黄坭塆:古地名。在今阎家河镇桃林河村郭家凹背后。因与孝感乡隔河对岸。旧属孝感乡三里二甲。锦绣山上满是黄泥,又称黄泥境。境上有扒锄岭、雷公尖,故名。

5、八斗丘里

八斗丘:古地名,在今鼓楼甘家岗村,该村前面有三块都是八斗的水田,田边有丘,故名。明初属孝感乡43个里之一。

斑竹湾:古地名,今鼓楼办事处杜鹃社区竹林垮,古有湘竹,竹上有泪痕谓之斑竹,故名。现已溶入城市发展之中,居民以彭、王、李姓为主。

人和村:古地名,在今鼓楼王家岗村朱家湾。现因兴建麻城新一中,已搬迁。相传这里是朱姓居民的聚集地,有祠堂,匾额“玉福人和堂”,故名。

汪家老宅: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凉亭社区汪家院子。麻城二桥修通后,杜鹃大道穿村而过。

王家屯: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王家岗村。屯是明初军屯之所。1982年建砖厂时削平。

大贤庄: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王家岗村。相传是荀姓的庄园。解放初在此设立过公学,大集体时改为桑园场,后又改为豆腐场。2020年修建麻城新一中拆除,今废其名。

窟窿大田: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与阎家河镇交界处,甘家岗村偏北三里处,遗迹尚存。居民以周、甘、李姓居多。相传取土做砖瓦而形成的一个大窟窿,但不藏水,故名。

桐子垮: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王家岗村许家中学下。因山坡多桐树,故名。1968年勤工俭学时,学生砍光桐树,因居民多姓罗,故名桐子罗家湾。

麻栗坡:古地名,在今鼓楼甘家岗村太平湾偏南山岗上,岗多麻土,坡上有栗,宋代光黄古道穿身而过。有弘治年间进士唐书题“麻栗坡”。

里仁社:古地名,亦称仁里社,在今鼓楼王家岗村石家挡,与七里岗只一沟为邻。相传社人多为梅氏姻亲,臂左偕刻梅花印,亦为梅家军。崇祯十六年,该社军民跟随张献忠移民四川。清代典籍误刻为李人社。

早饭山:古地名,无考,其名见《龙池夜话》、《聚峰文集》等典籍。

铺家塆:古地名,在今鼓楼王家岗村王家岗垮,清初置义渡区。因这里是通往东木的必经之路。路上有铺面,故名。

瓦罐潭上头园:古地名,在今鼓楼凉亭社区万家楼,此地为《龙池夜话》作者万祥的故居。有碑刻《万处士碑记》为证。

李家沟:古地名,在今鼓楼甘家岗村太平湾,两矮山凸起,李姓人居住山沟的坡地上,故名。

瓦泥塘:古地名,在今鼓楼凉亭社区袁家窑。相传唐朝修建柏子塔时,挖泥土做砖瓦,把村子附近挖成了一口塘,故名。

泡树脚:古地名,在今鼓楼王家岗村,清代属义渡区,王姓居住地。相传此地有一棵大泡树。树脚处可盖一座房子,故名。

夏禹岗: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高山咀村,今名夏家岗。相传夏禹治水曾驻扎此岗而得名,故名。

6、白田畈里

水井湾、井边湾、斩龙寺、大桐籽树塆、铜锣地、南坡村、戴家塔、麻杆大塆,高坎十八梯、陶家塆、草坪塘、大凹田村、水牛塆,皆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枫树村,古属孝感乡白田畈里。

芭蕉塆:古地名,有二处:一在今鼓楼办事处马箭厂村。相传此地是刘姓世居,因迁川人数太多,只剩八家,故名“八家塆”。久而久之,雅称芭蕉塆,故名。二在歧亭镇大胜山村。相传村里有双子楼,有温氏明末迁出。

婆婆桥:古地名,在雨阴小河边,相传是张氏婆婆用卖油条的银两所修,故名。

八角大丘:宋代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枫树村,“八角大丘"原作“八哥大丘”。八哥塆由八哥复姓而得。清顺治时,李姓易为主体。

孝感乡三丫岭土地庙芭蕉冲:古地名,含义无考,名见刘氏碑刻。

孝感乡大石头村:古地名,地域、含义无考。相传是赵氏的世居。

许家社:古土地社庙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枫树村戴家塔。戴氏家族祀之,求雨问平安,至今犹为灵验。含义无考。

水井塆屋基:古地名,在今鼓楼办事处枫树村,古井犹存。有廖、熊、梅、吴、李、尉等姓居住。

八哥塆:古地名,在今鼓楼枫树村,明初属孝感乡白田畈里,现称八角塆。相传唐代有姓八哥的家族在此居住,村名是南唐李后主赏赐的。明代人八哥通,祖籍就在这里。明末有大量八哥姓随李姓、巢姓居民入 川。详见《李氏族谱》。

狗尾塘:古地名,在今鼓楼红石咀村。相传该塘是官家的鱼塘,委派一个叫药委的人看管,因此人亲民,故名药委塘,后讹为狗尾塘。

瓦屑拢:古地名,在今鼓楼高山咀村陈家庙。相传梅氏世居于此,万历后被梅氏姑爷户部员外陈楚产所购,兴建宝藏寺,殿供刘、关、张神像。

7、高坎堰里

高坎堰:古地名,在今鼓楼、南湖沿河一带,现船湖村张家河坎、谢家河坎、刘家河坎以及十里铺对面的草鞋店、徐家河、郭家河统称为高坎堰。这是移民史上仅次于孝感乡的一个地名,现详细讲解一下:

高坎堰是古孝感乡的一个里名。什么是里名?它是明朝行政区划的一个单位名称,是古代行政基层组织的一个部分。如百里设县(邑),县设四乡,乡下设里。麻城在明初设137里,一里大约合110户,里以户额为准,不以地城为限,所以里域变化、穿插、摇摆很大。“里”在万历之后,又演变为“区”,直到清朝初期,“区”直接代替了“里",“区”的户额原数远远浮于里额。“区"不同于现在的“区”,明清之际,“区”是麻城方言,读 ui ,发葵音。

由于人口的发展,一个大一点的区就有上千户,小一点也在110户以上,略超明初的里额。清朝入关,有了编制户口牌甲之令。其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这时的里名只是作为地名保存下来,基本行政单位为乡、区(还发 ku 音)、保、甲、牌,即乡下设区,区下设保,保下设甲牌,可见甲牌延续了明代的里甲,是地方的基层组织,这时的高坎堰作为里名已经消失,但作为约地(明代户部籍贴和清代门牌上,这一词都被写成“约弟”,实指乡下的小村庄。)还出现在户部籍贴及居户的门牌上。四川大部分家谱将这个古地名写成“高干堰”,还有的写成“高杆堰”或者“高埂堰”,这些写法都是讹传的。“高坎堰”在古籍和碑刻中,又以“高堵堰”而出现。民国时期麻邑的一些家谱、胤文中,则统用“高坎堰”三个字。形成这一结果,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如“谐”和“坎”两字,尽管声母、韵母不同,但在麻城方言中发音相似,“谐”发“阶”音,有台阶、阶梯之意;“坎”的古字是“掐”,它还排列在八卦之中,卦形“",与水相邻,并代表水,而在老百姓的意象思维里,依河傍水自然形成的像台阶形状的地带,并与河连在一起,称之“河坎"。比较两者,再根据字的字义和特点,“高坎堰”尽管不是它的原始古名,但还比较贴近古意,所以“高杆堰”等一些不规范的写法,理应改写成“高坎堰”。有史料印证,麻城在明代初期传承元制,就有四乡。这四个乡叫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共计137里,每个里都有里名。据我多年的研究,这四个乡在成化八年之前的里数分别是:太平乡58里,仙居乡11里,亭川乡25里,孝感乡43里。孝感乡在户额上位居四乡老二,它处在麻城最肥沃的古狭乡地带,位于宋代古麻城(今阎河古城畈)县治的西南方向。境内有二条大河和一条光黄古道。孝感乡移民大都通过这条古道,往北外迁;走水路的经过歧亭,直到团风,麻城官府在这里为移民专设了便民粮仓,然后入江上川,它的具体里名,如火烧屋基里、竹流溪里、鹅掌大丘里、鸦鹊林里、牛角田里、马桑坪里、蒿枝坝里、沙子场里等等。在这43个里中,高坎堰里是古孝感乡最精华之地,盛产莲芡鱼米,土地多以泥土冲积扇平原为主,兼有山岗高地。它在古代横跨“南六区”(以古城畈为座标,与清代的“东八区”相对应,谓之“南六区”)与“中八区”(“中八区”指的是现今闵集、中驿一带,但不包括宋埠、歧亭,也不代表旧志上的“中土”或“中州”,它只是“中土”的四分之一)之间,靠近孝感乡的心脏部位,是古乡最丰腴的一部分。简单说一下它的地理、人文特征。

清代初期,撤里置区( ku ),里名只作为约地而存在。在古高坎堰里,置白田畈区、义渡区、曾户长区、俞家院区(以上区额仅是“南六区"的一部分),后又在白田畈(“中八区”之一今枫树村)区旁的两叉河流域置船夫区。清代中叶时,白田区包涵着船夫区,曾一度更名为“莲湖区”,区是以红莲湖命名的,莲湖旁有“东溪书院”,旧志上说“乡官熊经建置”;因书院在湖边,旧志上又说“白田皈产莲芡”。巨大的石碑屹立在那里,古地貌吸引了不少思乡的远方人。

高坎堰在明代初期设有义渡,成化八年之前地名稳定。这一年一场大水冲进了县城,并将高坎堰夷为深沟,往后河流再次改道,到弘治十三年,也就是并乡过后二十九年,这一带地名演变为高岸河。康熙时在高岸河置义渡,之后定型改置船夫区。高坎堰这一古地名,现演变为“高坎”、“高河坎"或“河坎”而存在于土著人的家谱、田亩册和老人的口碑之中。刘明西在《孝感乡古地名汇编》一书中介绍高坎堰:“孝感乡里名,后变为地名。这个古地名从明初一直沿用到弘治五年。亦简称高安河。明初土著姓氏有张、叶、郭、甘、刘,清初有陈氏等,今为曾、熊、李、邹等姓氏居住。鼓楼东南寺至夹沙州一带为古高坎堰里。高坎堰是古孝感乡的一个缩影,它是麻城熊、梅、刘、黄、、郭、甘、蓝、任、高等望族的发样地,俗有“九里十三陈”,还有“九里二十三姓”之说,在这九里长的沿河河坎上,足见人丁兴旺。

黄林坡:古地名,在今中馆驿镇林家寨村饶家墙,明初属孝感乡十里八甲九牌。居民以饶姓为主。

青石桥: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熊家岗村张家河坎。因此地河网密布,张姓先祖为了方便,自发进山采石,修建石桥。因石桥材质是青石,故名。又名青石张公桥。

飞鹅坝: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枫香畈村蔡家岗,是东蔡姓氏人的聚居地。因临河边,为挡洪水,明成化年间麻城县令陈兴组织“民壮二百五十名”修建。相传大坝上常年栖息着一群飞鹅,故名。

马家高坡: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官塘村,村有高地,上有马家祠堂,故名。

楠竹井:古地名,在今中馆驿镇李家河刘家酒铺垮,垮前屋后多楠竹,竹林有井,故名。

黄沙火麻地: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举水河边袁家畈,黄姓居多。“黄沙”实为“黄纱”。朱元璋在此地做吴王时,童谣:“黄纱衣,斑斓耳,火麻地,出天子”,故名。

上柳河村、下柳河村:元代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雨阴河村,其村有上下二个高家洼。皆临河,两岸柳树成,故分上下之名。

船夫区: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老缫丝厂高岸河一带,古无其名。它从“冯氏义渡”演变而来。《麻城县志稿》补“惠政义举”卷二:“闵公福一初任麻邑县丞,与冯元善友善。元善捐千金,创修义渡船区,行人赖之。每逢夏雨,水涨鲸奔,船桥流失,功渐就湮。其子复置船田,亦金助之。增设义桨、义灯,邑人皆称为义举。"因捐金助力之人是二始祖复兴公,闵县丞的家又在闵集,此义渡南北通衢,故授名“复兴义渡”。麻城自古无“船夫区”,因先祖元善字长夫,后人追考其功,以名命区为“长夫区”,久之日“船夫区”,

故名。

杨子大丘:古地名。在今中馆驿镇陈家大湾村杨家冲,因地势起伏如丘,故名。

高石楼门:古地名,明初里名,在今中馆驿镇陈家寨村,陈姓居多。

上三村: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雨阴河村。相对应有下三村,故名。此地刘、吴、徐、周、李姓居多。明初属孝感乡,有移民的传统。

8、净德里

老石桥:古地名,在今宋埠镇独山村康家榨。相传村中有一石拱桥系康、梁二姓的老祖宗所修,故名。

冷家沟:古地名,在今宋埠镇,冷姓聚居地,故名。

猪死寨:古地名,又名死猪寨,即今朱山寨。明末清初麻城发生动乱,很多人逃到寨里都莫名其妙地死了,其中还有一个县老爷,故名。

泡桐树岗:古地名,即今宋埠镇泡树岗村,桂姓居多,村前屋后尽是泡桐,故名。

猪寨大坝:古地名,在今白果镇朱家套,一套十三湾。农业学大寨时,此地挖出一碑。其墓志云:“先祖魏益先,字云霄,今麻城猪寨大河坝人氏,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迁川,突返葬于此。”刻碑人是他在四川绥定府的三个儿子。

凤凰池:古地名,在今白果镇鲁家河。明清之际,有鲁姓从这儿迁往叙州宜宾一带。相传曾有一对凤凰落入池中,故名。

麦子坪:古地名,在今中馆驿镇邓家塘。土地平畴,以麦子著称,故名

黑沙洲:古地名,在铁门乡毛大村。村里有一志砖,上面朱书:“朱遵明,字绍宇,建文帝之长孙也。其父童时,燕师至,都城陷,宫中火起而出亡,埋名隐姓于此。”相传朱棣追兵骤至,只见漫天黑沙,蔽数日,沙落成洲,故名。

孝感乡永宁村太平社宝黄楼:古地名,在今宋埠镇彭店村宝皇楼东首。成化八年撤并孝感乡,永宁村属仙居乡,直至民国时期。

乌龟石:古地名,在今白果镇明山村。相传洪武大移民时,这里的殷姓“一族十三棍”俱迁四川雅安。因村边有一块石头像乌龟,故名。

铁牛塆:古地名,在今铁门乡大店村,宋埠大桥河对岸。相传该村原名林塆,村中有一头牛吃了人家的麦,被打断角后变成了铁牛,故名。其实,传说与事实有很大出入,这里的铁牛有二头,埋在河边。而河对面的宋埠也有二头,临牛的街道叫铁牛街。

麻城县德福乡:古乡名,古地名,在今中馆驿大成区一带。名见于宋代,元明已废。崇祯年间,张献忠进麻城,广置乡闾,招合流旧,计丁授田,析孝感乡故地,頃置历史上废止的信义,清平包括德福在内等小乡。《都碑记》载“一时避地逊名者,多有附焉”。崇祯十六年,随张献忠军事失利而除名。

竹流溪:古地名,在今浮桥河镇,因建水库而消失。

曹天王寺:寺庙名,古地名,在今宋埠河下。含义无考。附近居民以郭姓为主,其郭明德是朱元璋军队武官。1371年随汤和征西,战争平定后,回乡携兄弟族众混同入川。

永宁村:古地名,在今宋埠,成化八年后属仙居乡,其驻点在黄泥社。

麻大圣屋场:明早期古地名,在白果。含义、区域无考。见宋代元丰三年湖田凶冯氏墓志。

钉耙田村:古地名,在今白果镇纸棚河村真武庙左。该村村南有一块地形似农具钉耙的大田,故名。该村李姓居多,大多会补碗营生。

金字街二仙桥大水平进士垮二十六都:元代古地名,含义无考。据《黄氏宗谱》记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科,有族人中进士,升任眉州总兵,战死后回乡。

鹅鸭大丘:明初古地名,在迎河集,与马桑坡平行,此地黄姓居多,黄姓善养鹅鸭,故名。

鹅掌大丘:明初古地名,在今迎河集,实为鹅鸭大丘,鹅掌大丘是太和县地名,在江西。移民入麻邑后,二者音近,故混称。《霍氏宗谱》所载“此地属孝感乡,净德里三都九甲",并临水而居。众多史料也都指向这里,一般寻根者误为鹅笼司,实为错谬。

白龙岭:古地名,在今宋埠镇河东。明代万历进士周二鲁曾葬此地,清末被潮沙震压,今迷其处龙井沟:古地名,在今宋埠镇龙井村,因水并打在一条浅沟里,水质如龙涎,故名。

9、火烧屋基里及其它里

火烧屋黄金塆:古地名,洪武四年设立的一个里,属孝感乡。在今铁门岗黄富益村,相传这里的里长姓黄,里会办公在黄里长所在地黄家塆,久之讹为黄金塆,故名。

走马坪:古地名,在今铁门岗乡潘家寨村。相传这儿人人是伯乐,善于相马,会养马。洪武初,迁诏至,潘氏三十一个后生骑马至乐山,故名。

大塘坎:古地名,在今歧亭河东,现居民姓李、夏。相传夏李一家亲,二姓联修家谱。

大塘角:古地名。有二处:一在歧亭;二在五脑山。李氏朝贵公择居之地。老虎港:古地名,在今歧亭镇,明初为白虎港。港南有石桥,名为石桥湾,湾有孤灯,为夏姓居民所建。详见《夏李通谱》。

皇帝坑、土地沟、李大棒、得胜洲、黄土岗皆古地名,俱在歧亭,故事奇逸,含义无考。

三女乡:宋代地名,在今麻城西南一带,实“仙女乡"之讹音。岐亭镇成氏宗祠宋碑中有“仙女乡”的记载。《麻邑四乡坛域图》也标明是“仙女乡",今谓之“仙居乡”,麻城古四乡之一。

大圣山:山名,在今歧亭。山上有何姓,皆往川渝。

大塘角:古地名,今有二处:一在岐亭镇;二在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今改造成水库。原塘角有土主庙,处在戴家店与李家坝之间。二处皆以李姓人居多。

牵牛岗:古地名,在今铁门岗乡毛大村大河故道上。名见明代嘉靖熊吉《墓志不可无说》。据此文可知,建文帝时乡下设社,明晚期再出现流传至今的乡村自治单位区( kui 葵音)。含义无考,但此地属于孝感乡汪王社。

陶家园大水井:古地名,在今岐亭镇张家洲。依河而居。有园林,有水码头,亦有大水井,故名。亦名五柳堂大水井,因五柳堂是家谱堂号,冠堂号而命本村名,是老学究的通用手法。

丫头山:古地名,在今岐亭镇杏花村。相传一个姑娘与心上人相会此山。那人过河淹死了,姑娘等了好几年,最后化成这座山。宋代苏轼有《题丫头山》诗:“何不梳妆嫁去休,免教人唤作丫头?只因不听良媒说,擔阁千秋与万秋。”

胡王村:古地名,在今岐亭镇荣家洲村,胡、王二姓聚居,故名。扯旗岗、系马桩、药铺堂、孔子塘、黑沙里、郑家花园、守墓垮、牵牛岗、苦竹碥、帝王沟、注王社、古佛寺,皆古地名,在今铁门岗乡毛大村。相传明建文帝逃难至此,改姓郑。其谱牒亦载“以奉懿文祀”,而懿文是朱标太子的封号,故“活姓郑,死于朱”疑“郑”即“朕”也。

烧鸡塆:古地名,在今夫子河镇老屋河村范家河湾,因村里人善于烤烧鸡,故名。

秤杆村丫枝院:古地名,在今铁门岗乡家院村。居民以、赵姓为主。相传姓专做秤杆,赵姓做秤砣,故名。

桂花井:清代古地名,在今铁门岗乡四彭村高家洼。井边有株古桂花树,故名。

麒麟山:宋代地名,在今县北45里,又名祖公山。宋代义门陈江西分庄抵麻第一站,即此地。因山形似麒麟,故名。

明珠境麻姑山下仙人掌月儿庄:明初地名。张姓居多,在今五脑山麻姑洞下。

鲍寿伍庄:古地名,在今木子店。明初有人往东迁往六安。

锁口河:古地名,在今顺河罗铺村,名今存,刘姓居多。原设过乡,乡政府在竹根坡上。

天游山:古山名,在今龟山镇杨家铺村与西铺冲村之间,今称游荡山,无念禅师在此山出家,师拜李贽。李贽《焚书》、《藏书》多次提及此山。

鸟雀林:古地名。成化年间设立的一个里,隶属于孝感乡,在今闫家河镇鸟雀林村,因该村四周树多,树上有鸟栖息,故名。

牛角田屋基:古地名,在今盐田河镇,有田如牛角,田上有姓田的屋基,故名。

石梯坎大平房:明初古地名,在今西畈五脑山上,居民以李姓为主,其先祖与李家坝同支。

敦仁里百忍村:明初古地名,敦仁里为孝感乡43个里之一,百忍村在今鼓楼办事处凉亭村张家湾。元朝至正年间有大量族人迁往邻水,后人以家谱堂号为村名,故名。

长寿里梨子坪李家坡:古地名,在今阎河镇坡上湾一带,李姓居多。长寿里是孝感乡43个里之一。此地盛产鸭嘴梨,故名。

孝感乡金竹里四甲王家大湾:古地名,在今白果镇七棵松村。古属孝感乡43个里之一。此地竹木如金,故名。

聂家塆:古地名,在黄金桥经济开发区红叶社区。聂家榨上坡。1985年修建火车南站时全部推平。元明之际,这里的余姓,多为元末铁木真后商,相传拆“铁”为“余”姓。

武牌坊:古地名,在今顺河镇安家畈。武牌坊为纪念明代万历武进士刘承禧高中探花而立,故名。

七孔桥:古地名,在今顺河镇安家畈,为刘氏先祖所建,城顺公路方家边杨柳河边,又叫刘家七孔桥。见于乾隆年间族谱。

白獭河绿柳村:古地名,在今龙池桥办事处白塔河村。明清之际是一个区,是麻城张氏的发源地之一。相传是清代名臣张鹏翻的故乡,因张大学士在朝廷做大官,他的字辈从“戀”字开始,是康熙帝在戀勤殿御赐十六字为派名。村前有河名白獭,河边有柳名绿柳,故名。

唐殿山:山名,古地名,在今游荡山东,县志有载。相传唐王李世民建柏子塔时亲临此山考察建殿地址,认为不够理想,言“好似唐殿真唐殿,缺少北边差半边。”故名。

囊山:山名,古地名,在龟峰山东北,山上有张仙堂,为明末学者梅之焕著述之处。

光明社:古地名,在今木子店镇眉河村,含义无考。疑是土地社庙名。仁义村:古地名,在今乘马岗王福店,含义无考。

楼房垮:古地名,在今龟山镇上河村。相传宋代钱老爷监任麻城茶场时,一心为民。离任后,当地百姓为他修建生辰庙。庙后盖楼,常年供奉,后来钱姓发达,又返回到此定居,楼房越建越多,故名。

红石堰:古地名,在今龙池办事处红石堰村。因村是柏子塔红山砾石岩的来脉,在这条红石带上有很多湖堰,故名。此地叶、蒋、罗、杜、方姓居多。

贡茶溪:古地名,在今龟山镇上河村。以产贡茶闻名。相传宋代蔡京在此设榷茶使司衙门,自任监茶使。沈括对这里仰慕不已,改自己书房名谓“梦溪斋”。

茶课司兵马塆:古地名,在今龟山镇上河村栗林口。相传明代收茶税甚严,朝廷派兵驻防,故名名。

太平驿:古驿站名,在今顺河镇王家楼。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丙子年“兵部题麻城距光山二百四十余里,供亿不便该都御史支可大议于王家楼设一驿,上从之,赐名太平。"故名。因本驿是皇帝钦赐的,历代很多人沾了这个光。如《刘氏宗谱》记载一个驿卒的升迁史:“太平驿卒,驻北关,忽任龟山茶榷官。"

娄家河:古地名,在今龟山镇家铺村。明初有熊氏二兄弟迁出。

老鸡婆塆:古地名,在今黄金桥经济开发区,旧属樊桥区。今据谐音改为黄金桥,塆里聂、黄姓居民以养老鸡婆为生,故名。

花石桥、花石塔、花石街、花石巷、茨竹林、龚在塆、吴家塆、新铺村皆古地名,俱在今麻城老城区以南,今南正街下关厢段,因姓氏、植物、建筑及村落而得名。

西隅里八甲:古地名。在今麻城商场一带。麻城县城池七门分七里,有东隅里,南隅里,西隅里,北隅里等。西隅里八甲是袁姓商人组成的一个牌甲,在明代晚期演变成了风月场地。

麻石街:古地名,在今麻城市南正街玉兰社一带。明初新建县邑,街道用四望山麻石铺成,故名。相传街上有巨富胡继舜者,曾有一轴双鹤古画。挂画开店。朱元璋自封吴王时,有一次到店里饮酒,双鹤跳下画轴,绕席三鸣后,又飞还到画中。朱元璋称帝,派大将军李文忠来取画。胡老板料定凶多吉少,带着儿孙逃往四川。这个故事在《孝感乡社区志》中有完整记载。

福尔桥:元代古地名,在今城北福元桥,与剪子街相连。元代统治者将“元"改为“尔”,故名。

鹅公大丘田:明初古地名,在古福元桥东头,因靠近小河流,田丘如畴,这里有养鹅的习俗。公鹅生长快,故名。古时居民以傅姓居多。相传大丘田的泥土能治百病。《古谣谚》云:“鹅公泥头酒,治屁许长久。"含义无考。

郑锅泰:民国店老字号,在今北正街,郑姓老板,经営锅盏,内人姓戴,故称“郑锅泰”。因老实经营,许多黄埔军校学子的通讯地址报上郑锅泰。

李老庄:古地名,在今龙池李家。原为李姓季八公之旧庄,故名。

螺壳潭:古地名,在今城西,居民系麻城望族李季八第六世孙文靖名钊的后裔,故名螺壳潭李,或螺李钊族。

瓦雀岭:古地名,在今黄土岗镇刘家岩村,这里是一个小移民点,凡是从这里迁走的,一般走陆路到达德安府随州一带,然后从土城畈入川。

邹家庙:民国地名,以庙而名地,在今鼓楼办事处小河头社区。原址位于河边,系民国六年(1917年)麻城县知事邹秉乾为其女而建。解放后拆除。

五里墩:古地名,在今南湖办事处老八中处,旧有邱长孺爱妾白六墓地,今被麻白公路掩盖。冯梦龙《情史》有载。童谣“送郎送到五里墩,再送五里当一程。本待送郎三十里,鞋弓袜小步难行。断肠人送断肠人。”即指此处。

维摩庵:古庙名,在今北门与东城沿交界处,李贽初到麻城定居这里,三年满而落发。这与《焚书》卷一《答李见罗先生》中依“城廓而居”相吻合。

遗迹不存:相传庙名因古时某一诗人而得名。

仓基边:古地名,在今麻城市东门至朝圣门一带,原地实为明代初建县城时所属里房街的96间房子。

麻城里:古地名,在今麻城县城内。明初,麻城县治移治孝感乡磨子场,故址七门坊划成若干个里,但总称麻城里。麻城里内义井一带设麻城庄,庄内含筷子街。有“江州义门"大户陈氏自此迁出。

“十三塆”古地名录

麻邑塆:古地名,位于鼓楼办事处沈家庄之东,明末梅之焕在此建立过“城外衙门”,故名。举水绕庄而过,又名沈庄塆。

八柳塆:古地名,在今鼓楼枫树村。相传楚武王之后裔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入麻,落籍麻城八柳塆,后举家迁武昌神乡湖,再迁鄂城葛店熊家大湾。

八房塆:古地名,在今枫树村。据《熊氏族谱》记载,易甫长房八世熊夔,弘治举人,四川保宁府节推。辞官由白田畈红莲湖移居八房塆,其后裔散居五棵枫塆、熊家祠堂塆、熊西塆、板院墙塆、熊春塆、张桂塆、熊家桥塆,张家湾、五门塆、六门塆、七门塆、八门塆等地,瓜蒂绵绵。

长塘塆、竹塆、吴均塆、花屋塆、向阳塆、五里墩塆、明塆、雷家塆、墩上塆、中间塆、楼上塆、倚霞塆、含西塆、霞昌塆、枫布塆、熊家墩塆、垄子塆、梓祥塆、三家塆、监生塆、塘西塆、熊家垄塆、旬宣塆、肉铺塆、钟家塆、文铴塆、羊角塆、朴树塆、张家塆、余家塆、李家塆、徐家塆、老屋塆、王家塆、河塆、袁家塆、王家塆、绣衣塆、南湖塆、胡家院、董家地、周家楼塆、冯家屋塆、奶儿山塆、张家院、袁家阜塆、刘家院塆、操家里塆、高山坑、戴家塔塆、徐家祠塆、告呈塆、凌家塆,俱在高岸河的河两边,古属高坎堰里和青山里。

王鸦鹊塆、七房塆、东岗塆、严家大塆、周鹞背塆、芭第塆、桂庆塆、郁甫塆、肖家塆、天尧塆、三屋塆、李堰塆、墩上塆、史轭头塆、舒河北塆、周浩塆、沙塘勘塆、乐天塆、社庙塆、蔡季美塆、月塘塆、蔡家大塆、涂家大塆、周王塆、姜夏塆、宇宙塆、三胜塆、金玉塆,华野塆,张贵塆、画匠塆、刘华塆、杨家塆、沧毛塆、下珍塆、月食塆、袁背塆、道士塆、七门塆、罗家来塆、有章塆、邓家大塆、连登塆、肖上塆、中份塆、端柏塆、周千塆、姚燕塆、周贯塆、周常塆、范卢塆、张铁塆、熊春塆、毛秀塆、团林塆、次三塆、毛家大塆,以上塆名,皆古地名,在今铁门岗乡至邱家寨靠近洗脚河的村落,以地形、姓氏、人文而得名。

附录:《麻城镇志稿》登录过的巷名,因是孤本,特录之一贡家巷:位于义井路中段的南部,因原来居民姓贡,故名。全长60米,宽1.5米。(夏斗寅曾居此)

西巷:位于镇西北部,龙池桥中段西面,以隔街东巷相对得名。全长100米,宽3米。现已消失。

唐家巷:位于剪子街以北。因原先居民姓唐而得名。

石灰巷:位于龙池桥路西面,因巷内原有一家姓陈的开石灰行而得名。

北门外街:位于龙池桥的北部。原始北门外的一条小街而得名,长120米,宽5米。

雍门街:位于镇北。北抵护城河,南至北门外街,因街道狭窄行人拥挤,故名。长00米,宽1.5米

胡家井:位于龙池桥路西面,以巷内原来胡姓开的一口井得名,长80米,宽3米。

毛家学:位于龙池桥路中段西部,过去有一位姓毛的先生在巷内版学,故名。长90米,宽2米。

大东门:位于镇东,原有东城门,故名。长200米,宽6米。

桃园:位于镇南,此地原有桃园,故名。

东巷(又名小东巷】:位于龙池桥路中段的东面,隔街与西巷,故名。长80米,宽2.5米。

油榨巷:位于镇东北,以前开有油行,设有榨坊,故名。长60米,宽5米。张家巷:现并入李家塘(巷存)

吴家巷:此巷在小东门村内,以居民姓吴得名,现已并入李家塘(巷存)。

胖子巷:位于龙池桥东,因巷子狭窄,胖子通过困难,故名。

无河桥:位于鼓楼北,南连鼓楼路,被接马王厂,因地势很低,睛天积水,下雨成河。行人用石块垫着过路,称为无河一道桥,长100米,宽3米。(余诚曾居此)

交通巷:位于义井路中段北面。原名万家巷,因地处交通局左侧。1981年更名为交通巷。长200米,宽13米。

土地祠:位于义井路南部,原有一座土地庙,故名。

南玉社:南玉社又名兰玉社,位于镇南面,原有两个社庙,南边为南入社,后改为兰玉社,故名。长120米,宽1.5米。

甘井巷:位于镇中部,麻城电影院背后,巷内有一口水井,井水微甜,故名。长80米,宽3米。

西后街:位于镇西部,义井路西,故名,长30米,宽4米。

鼓楼街:位于鼓楼中段,原是一条街,街上有一座鼓楼,街道穿楼而过,故名。长200米,宽7米。

袁家厂:位于镇东部,早年巷内只有袁氏居民居住,住房一侧有一广场,故名。长150米,宽2.5米。

布巷:因巷本身窄而直,像一段布,故名。长110米,宽1.5米。

呻吟巷(又名绅吟巷):位于义井路始端,相传古代有一个绅士,故名。长200米,宽2.5米。

朝圣门横街:位于朝圣门东,原是一条小街,因横连朝圣门路得名。长40米,宽1.2米。

朝圣门:位于镇南,因坡旁有一孔庙,读书人常来朝拜,故名。长240米,宽1.2米。

朱衣巷(又名朱依巷,曾是军人居住之地):位于朝圣门路北段,因以前有一个居民叫朱依,故名。长30米,宽1.5米。

冷家巷:位于龙池桥路的东侧,因最早居民姓冷,故名。长60米,宽2米。

狮子塘:位于镇西南,相传早年村中有一个富人门前有一对石狮,因防御需要,村周围挖了水壕(像池塘),故名。

窖下汪家的:该村位于牛坡山下,山后原有两个大窖,故名。

洲上坑:位于镇东,建在沙洲上,故名。林明康居此。

东城沿:位于镇东面,住房都是沿着原来的城墙做的,故名。

李家塘:位于真东北,因李姓开凿的水塘,故名。

码头烷:位于镇东北,此处原是举水河一座码头,故名。

金家院:位于剪子街的西面,因最早的居民姓金,故名。

罗家墩:位于义井路,以姓罗的集居的土墩而得名。

沙挡:位于义井路南面,沿用一口水塘的名称。居民由花刘岗刘姓迁来。

七家坑:位于义井路南,村里原先只有七户人家。

塘背境:位于镇南,建在月亮形的水塘背上。

马王厂:位于镇西,此处原有一座马王庙,庙前有一个空地,故名。(刘世恭曾居此)

龙寺祠:位于镇西北面,此处原有一处寺庙,名龙寺祠,故名。

东庙:位于镇北,原是一座庙,现在是镇针织厂所在地。湖北省主席张群祖籍地。

梅家塘:位于镇东北,因梅姓一口水塘而得名。

蔡家巷:位于龙池桥路中段,因最早的居民姓蔡,故名。小书院:在东城沿,李贽居此有三年。

清源门:旧县衙在此。

分司巷:旧县衙的左边。相公桥:在西门处。

旗杆巷:花刘家岗祠堂处,旧时河南地理城刘姓所捐。

丰条巷:位于大东门北部,进大东门右转,长100米,是死胡同,故名。刘家壕:古地名,在城西,明代刘承禧之花园。董其昌题赠鱼乐堂。今独留其名。

作者简介:

刘明西,男,1964年4月出生,沈家庄村人,现任市民协主席、市移民问题研究专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