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为什么写白居易(历史上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说到长恨歌大家应该还是非常的清楚的,那就是白居易写的,但是有的人说了长恨歌不是白居易写的,又有的人说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写的,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是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意义在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网友可被错过了!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篇传诵古今、脍炙人口的诗篇《长恨歌》。这是他在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任县尉时,和友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吟写的。
仙游寺原位于周至县城南三十里的 黑水峪口。隋代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到这里消夏避暑,见此地风景优美,便下旨在这里修建一座行宫,名为仙游宫。
到了唐代,仙游宫改为三个寺院,一个寺院已经无存,留下的两寺分隔在黑河南北两岸。南岸的就是仙游寺,亦称南寺,明代曾改名为普缘禅寺。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又恢复了仙游寺的旧称。
仙游寺四周山清水秀,峰峦环峙,环境清静幽雅,白居易任县尉时,常与文友到此把酒谈诗论文,纵谈天下国事。
据陈鸿《长恨传》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玄宗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相与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
白居易应命写《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朽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在这里写成。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究竟是赞美唐玄宗与杨贵妃坚贞不二的爱情,还是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或者是谴责杨贵妃祸水红颜?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多的评论中,方超和丁毅在《苏州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发表的《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将《长恨歌》是白居易借用对历史人物的咏叹,以寄托自己感情的作品。
该文根据《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和《白居易生活系年》等书中得知,白居易年轻时与一个叫湘灵的女子相爱。因为湘灵出身寒微,受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而不能结婚,成为他毕生的“长恨”之事。
缠绵凄恻的相思和孤独苦闷的心境,使白居易在漫漫长夜中“孤灯挑尽未成眠”,仰望着“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笔,沾着用热泪磨成的墨汁,写了《冬至夜怀湘灵》、《寄湘灵》的诗。还写过一首《潜别离》,其中说:“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难怪他的好友陈鸿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方超和丁毅的文章中,认为白居易是在结婚前几个月写出《长恨歌》的,他是为失去湘灵而痛苦,于是就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诗句,来寄托自己对爱情的哀思。
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中,有许多是对爱情的冀求和赞颂。如《长相思》、《潜离》、《寄湘灵》和《冬至夜怀湘灵》等。这都可以认为是他对自身爱情憾事耿耿于怀的反映,而《长恨歌》则更是把自己带进其中。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谈到白居易有几个侍姬,其中有桃叶、樊素、小蛮、紫绡、红绡等。他说白居易身体有病而遣返了侍姬樊素,因此写诗说:
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老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攀素归去后,白居易不能忘怀,又写下了“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金羁骆马近贳却,罗袖柳枝寻放还”,“觞咏罢来宾阁闭,笙歌散后妓房空”等诗句。
洪迈说:“读了这些诗后,感叹白居易不能忘情,禁不住凄然于胸。”
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种子”,所以说他以写《长恨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是不无道理的。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意义
《长恨歌》主题的思想意义比较复杂,近代发展出来的讽谕、爱情两说各有所据,分歧巨大,难以形成统一意见。但我认为,《长恨歌》站在个体的角度与历史的角度上进行创作,没有回避历史事实对李杨美好爱情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具有爱情与讽喻的双重主题。
1、《长恨歌》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了揭露。
文章起首就写出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就为下文唐玄宗好色亡国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随后,文章步步深入,先写了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貌,再写君主“不早朝”的作为,又写杨氏家族专宠的政治后果及“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怪异社会后果,最后终于写到安史之乱的爆发,杨贵妃被迫自杀。从这条事情发展的主线上可以看出,李杨二人的荒娱误国是与这幕帝王之家爱情悲剧的基本原因。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客观地评价了李杨二人不可免除的政治责任。
另外,作者在诗歌的前十五句中,使用了“赋”的手法,用华丽的笔法反复强调了李杨二人的奢靡与荒淫,“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等等,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皇家繁奢的生活,更加形象地说明了悲剧形成的原因。
2、《长恨歌》也对李杨二人的真挚爱情进行了歌颂。
《长恨歌》主要笔墨放置在贵妃死后唐玄宗哀怨悱恻的感情上,文章的抒情描写尤其值得称道。作者运用“秋雨”“梧桐”“落叶”“秋草”等多重意象,分述“蜀山”“行宫”“夕殿”多个凄凉的画面,从各种角度渲染生离死别的揪心的痛。这样描写,使故事具有悲剧的美感。这说明,作者对李杨二人爱情美的一面是给以了肯定的。
3、作者在描写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想念之后,本来可以停笔了,但是作者并没有。
结尾,而是虚构了方士以“精诚致魂魄”的美好情节,使整篇文章更加曲折动人。如果不是作者对李杨爱情进行了一定的肯定,这样虚构的美好情节是不会出现的。
作者在描写李杨二人爱情时,把他们从原有的帝妃地位上释放了出来,把他们当成了普通的、感情丰满的人来写,这才使得李杨之间的爱情真挚而美好,使整个故事缠绵悱恻。
总体来说,作者既站在历史的角度上,陈述了“欢娱亡国”的历史遗憾,又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上,对李杨之间爱情以及人性的真与美进行赞颂。这样的写作方法,让文章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