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版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

爱中国传统文化。

本单元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是教学重点。《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让学生学会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单元的难点,《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小组内交流一下。《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同学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3

1.认识4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2.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3.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纸的发明2

赵州桥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展示课1.自主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2.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成果

语文园地三

交流平台2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识字。

3.学会根据一段话照样子仿写。

4.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9古诗三首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

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

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

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 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

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

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

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

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

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

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

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登高插茱萸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认识“携、蔡、”。会写“录、册、欧、社”等13个字,注意指导“录、存、阿、欧”的笔顺,尤其是“社”字左边是“礻”不是“衤”。能正确读写“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教学难点: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造纸术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孩子们表达)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和造纸术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七笔是撇;“欧”的第二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电脑屏幕出示术、创、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概括的表达能力。】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

子的一个难点。在归纳时老师引导孩子用画重点词语的方法归纳。】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请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研究重点知识,突破重点,这样可以兼顾所有学生,也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乐于表达的热情。】

3.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设计意图:一是赞扬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二是学会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四、总结全文: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课下在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自己专研→造纸术

11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重点认识“智、慧”两个字,会写11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县、设、史”3个字。正确读写“雄伟、坚固、创举、美观、缠绕、智慧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学重点: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生字词卡片3.收集有关桥梁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各种桥的课件图片)

在生活中个,千姿百态的桥为我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风景。乡下村头,潺潺流水的小石桥;街头闹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天桥。车水马龙、耸立空中的立交桥,构成人间独特的风景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的长江南京大桥,横卧在滚滚江涛之上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聪明才干。1400多年前,隋朝的李春设计参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石孔桥。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吧,请欣赏(赵州桥的课件)

请大家说一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雄伟、坚固、美观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座桥的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课文内容,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板书:(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间,相互说一说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三、检查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1.展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

县济匠砌横坚雕抵智慧

设参部跨举击固栏案爪贵

2.指名学生教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3.教师引导学习识记生字,辨析字形、字意

4.指名认读多音字、组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义、读音

cān(参加)hãng(横跨)zhuǎ(鸡爪)gàn(干部)

参{横﹛爪﹛干﹛shēn(人参)hâng(蛮横)zhǎo(爪牙)gān(干净)

5.检查词语认读,教学

让全班学生参与,自由选择词语,练习说句子。

生:雄伟.......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真棒)

生:精美......朋友送我一个精美的文具盒。(多么深厚的友情啊)

生:宝贵......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珍惜我们的生命,让生命更精彩)

生:创举.......北京鸟巢的造型设计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说的多好啊)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选择雄伟、精美、宝贵、创举四个词语,让学生感知这四个

词语的美感,并为揭示赵州桥的坚固、美感埋下伏笔。】

6.请同学们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四、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课文,读出自豪的感情

2.指名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文中介绍说明了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历史状况。

师:赵州桥成为我国桥梁建造史上一颗璀璨的奇葩,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汇报,积极调动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赏析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品读本段课文。

2.引导感悟:(1)写赵州桥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介绍

了桥的哪方面知识?(2)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好出在哪里?(4)写作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生: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写作,是本段中心句,具有总领全段的作用。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生:写“赵州桥的长50多米、宽9米多,......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那个方法,具有科学性。

生: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①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②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的作用:“减轻流水的冲击力,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生: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总写——分述”的写法,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交流和汇报方式学习本段,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与坚固,突出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六、指导书写

1.教师提示;书写时,坐直,保持身姿的正确,握笔姿势。

2.书写规范,注意字结构布局,观察,模仿,写美观。

七、通过课下搜集,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巩固,

1.引导学生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2.完成练习(课件展示)

赵州桥非常_________,长________,宽_______。.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________,只有一个________,大桥洞顶上___________,还各有________,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_________,既减轻了___________,使桥不易

___________,又减轻了_________,节省了__________。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欣赏赵州桥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朗读第3自然段

2.思考问题:(1)本段围绕哪句话写作?(2)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文中主要写了那些精美图案?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3)作者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些生动的画面吗?(4)写话: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家分组交流讨论,汇报

生:课文围绕第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来写。这一句在全文中是一个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上文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又提示下文要写的是赵州桥的“美丽壮观”。

(写话练习)不但......而且.......

生:本段主要写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课件展示)三种龙的不同姿态: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遥首相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分角色朗读)理解语句意思

生:作者用的关联词是: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些龙的生动图案,用词语形容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生:.练习写话

有的........,有的.....,还有的.........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跳皮筋,还有的在打乒乓球,操场上热闹极了。

有的........,有的........,还有的.......池塘里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羞羞答答,有的刚绽开娇嫩的花苞,还有的怒放,开得正艳,美丽极了,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有的.......,有的.......,还有的..........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在考场里,有的正奋笔疾书,有的正沉思苦想,还有的已经答完试卷,正在检阅,大家的表现真是千姿百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写话这一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4.引导赏析课文

作者写作中,秒写赵州桥的特点,用总----分的写法,围绕一个中心,分层写作,使中心表达得更准确详细。我们要借鉴这种写法,在自己的习作中,试着把事情写具体详细。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交流:

前三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设计特点,雄伟,坚固,美观,为什么还要再写第4自然段呢?

2.怎样理解“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指导朗读

四、完成课后习题,试着运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一下赵州桥。

五、总结全文

作者写赵州桥的雄伟,壮观,美丽,刻画描写生动细腻,栩栩如生。不仅是再赞桥,更是在赞美造桥的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爱我们的祖国,立志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拓展延伸

1.赵州桥的知识介绍: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的洨河上,始建于隋朝开皇大业年间(581-618),它是我国最早建造的石拱桥,对世界的桥梁建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独特设计,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节省了石料,既美观,又大方,这种“敞肩拱”的运用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比欧洲的设计早了1100多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扬,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诗曰:“驾石飞梁尽一红,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你的家乡还有什么样的桥?动手画一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总起世界闻名

┃雄伟坚固长宽,设计特点赵州桥

┃分述

┃美丽壮观不但......而且......

┃有的.......有的......还有的.......栩栩如生

┗总结全文宝贵的历史遗产

写作结构总起━━━━分述━━━总结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正确读写“摊贩、形态各异、悠闲、溜达、一乘轿子”等词语。并注意“作、乘、笼”字是多音字

2.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3.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走进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还将撷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来欣赏,那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齐读课题)

理解“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名声大,世界闻名)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本课新词

biàncúnchēnɡtānfàn

汴梁保存撑船摊贩

lìyōuzhuàirǎo

官吏悠闲拽住惊扰

男女同学分读

理解:摊贩、官吏都城作坊溜达一乘轿子

师:这一组词既有多音字,又有轻声的。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理解:

都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首都。

作坊: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

溜达:散步、闲走,很随意的逛逛。

一乘轿子:乘,在古代把四匹马拉的车,一辆叫一乘,一乘轿子就是一顶轿子。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

(梳理出《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画名、作者、尺寸、内容、画的历史、保存情况。)

三、赏读结合

师:《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好吗?(师生共同欣赏)

交流:师: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幅画能名扬中外?

1.预设一:欣赏众多人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师:张择端在这幅画里,都画了哪些人呢?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节)

师: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什么是“行”?(就是行业,用我们现在

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文章里说画了哪几行的人呢?我们动笔画一下。

师:只有七八种人,倒也不是很多哇,是吗?(还有许多没写出来,但都画出来了,

课文里说:“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那么还会有哪些行业的人呢?

(生想象说话)

师:所以文中说:光是这些人物,就有五百多个。真是“人物众多”哇。(板书“人物

众多”)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全被张择端画进了清明上河图,他可真......(了不起,画技高超)难怪《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

齐读)

过渡:《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不可能仅仅因为人物众多啊!你们还有什么看法?

2.预设二:感受街市热闹,人物形态各异,小而清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1)生: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2)生:街上的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有的......有的......把他们干什么都画出来。所以能名扬中外。

师:张择端不仅画出那么多的人,还画出了这些人的各种形态,来,我们一起读读。(生读句子)

(3)师:我们也来看看,你还看到画上的人在干什么?(出示图片,欣赏,说话)

师:你看得真仔细,画面这么小,你都看出来了,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

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起读。(生齐读)

师:是多么的细致、精致啊。谁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读吗?(生读。)

师:如果你身边刚好有一个外国朋友,你会怎么自豪地告诉他?(生自豪地读。)

师:哦,清清楚楚,多了不起,谁愿意再读一读。(生更自豪地读。)

师:哦,大声地告诉大家。黄豆那么大是多大?(生做动作。)

师:这么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来,我们一起来自豪地读一读。(生齐读。)

师小结过渡:那么多形态各异的人,全搬进了画里,的确能名扬中外。张择端的画技真是精湛。不但如此,如果你细细观察,还能读出一个个八百年前的生活小故事呢?请你一边看插图,一边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预设三:品读传神的细节

(生结合插图读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师: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一生读)

师:自由地读读,你对文中谁的动作描写印象特别深刻?(学生自由读,抓住动作,交流。指导朗读)

师:这个场景,真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差点儿的发生的交通事故呢!这些都是一瞬间的事啊。画家也把它搬进了画里,而且画得......?(那么逼真,那么传神)(板书“细

节传神”)所以,人们这样赞叹(出示: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生齐读)

师:看到这里,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师:张择端以他出神入化的绘画技术,赋于了《清明上河图》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板书:“艺术价值”)

师: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其实我们写作文和画画一样呢,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拓展欣赏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也一起去捕捉画中其它精彩的生活小场景吧。请你细细观察,你

还觉得哪一处的情景特别有意思?

(生赏图交流)

五、结课延伸、升华情感

师:《清明上河图》全图中,类似于这样的生活小场景,比比皆是,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热闹繁华的场面,难怪课文最后说:(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甚至后来,有许多专家就是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北宋时期的许多风俗民情、建筑风格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这可是《清明上河图》宝贵的历史价值呀。因着这极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它成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幅画的名字,它叫——清明上河图。(生齐说)

板书设计: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物——丰富

清明上河图

市——热闹

景——传神

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有些什么习俗?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资料、制作的手抄报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快乐春节来回味

1.师播放欢庆春节的课件。

2.说一说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3.揭题。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在这一天,人们(引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理念:通过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画面,用合家团聚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等活动场景,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伊始便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活动二:传统节日知多少

1.师: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学情预设)虽然教师语气中强调了“中国”和“传统”两个关键词,但是学生仍有可能会说出一些非传统节日的名称,如儿童节、五一节等,教师先不置可否,引导学生再读

题,找出关键词“中国的”、“传统的”,引导学生自查自纠。

师补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悠久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

2.按排好的顺序,叫一叫这些节日的名字。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设计理念: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并且让学生把从交流中

获得的新知,在练习中加以巩固。】

活动三:节日习俗大放送

1.师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资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共同分享。(相机板书:春节端午中秋)

【设计理念师生资料的交流分享,将常见传统节日习俗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丰富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四:传统文化要传承

1.演示课件:令人关注的端午节文化。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2.师:中国人过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竟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此事充分说明,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啊!但是,现在仍有不少人对传统节日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我们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

4.展示本小组成员设计的春联。

5.展示本小组成员做的月饼。

6.展示本组成员准备的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

【设计理念:表演写春联、做月饼和搜集古诗既锻炼了学生手脑,又巩固了有关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还是学生切实开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可谓一举多得!】

活动五:师小结:

太棒了,同学们!你们那颗火热的爱国心令我感动!我们的祖国会因你们骄傲!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政策。

(演示课件)相信大家在假日里与家人共度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也一定会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设计理念:在师生共同交流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被充分激起时,让学生看那段视频资料,听老师无比惋惜的叙述,使学生在强烈的反差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唤起更加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保护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望!相信从这次活动开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句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

3.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仿写句子。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一句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这个模块,一起来交流学习。

二、交流平台

1.本单元课文有很多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

如课文第11课《赵州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三、识字加油站

生活中,你见过这些标牌吗?

税务局、防疫站、咖啡馆、学生公寓、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

电脑屏幕上出现:新湖南路小学、人民医院、锦绣川风景区、电影院、超市等标牌,提醒和巩固学生要从日产生活中学习识字。

四、词句段运用

对照流程图阅读下面这一段话,照样子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剪碎或切断→浸→铺→晒→揭

电脑屏幕上出现剪纸一段话,学生照样子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首先,老师把剪纸准备的材料:剪刀、彩色纸拿出来,做了剪纸的示范。老师先把粉红色的纸剪成正方形,把纸对着角折三次;再用剪刀顺着纸顶端边上剪成锯齿形,或半圆形;然后,在折叠的边上剪成波浪形,或花草,或鸟兽;最后,展开来就是一朵栩栩如生的花。

剪→折→剪→展开

五、日积月累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艺: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通过讲解和背诵,让学生们感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发现”编排了《花钟》和《蜜蜂》两篇精读课文及《小虾》一篇课文略读课。本组课文都是围绕自然界的动植物来展开的,有依时次第开放的花钟,有识图的蜜蜂,还有好胜的小虾。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本单元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是教学重点。《花钟》以用美丽的花钟开启学生的观察之旅,学习一二段用一句话概括段意的特点。《蜜蜂》一课理清实验的步骤,概括实验步骤,学习文章语言严谨的表达方法,并明白科学实验要严谨。《小虾》要学会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并体会文章中细致生动的描写。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让学生学会概括。

学会观察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是本单元的难点,《花钟》一课的小练笔练习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开放的写法;《蜜蜂》的实验步骤梳理则让学生明白观察和记录要有顺序,表达要严谨;《小虾》在练习概括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用细致生动的语句来记录观察到的事物。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

花钟2

1.认识29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2.学会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3.学会观察并能用自己的话准确优美地表达。

4.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发现生活之美。

5.积累好词佳句。

蜜蜂2

小虾1

习作看图画,写作文2

1.能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2.语句生动细致,表达方法多样。

3.适当加入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和发现。

语文园地四

交流平台2

1.了解关键句的作用和如何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并学会表达。

3.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4.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13花钟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走入花的世界,欣赏鲜花,感受鲜花的芬芳迷人。

(学生自由谈感想)

2.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板书课题)读课题,提问题。

【预设问题:花钟是什么?为什么起名字叫花钟?花为什么能做钟呢?花和钟怎么联系在一起,花怎么成为花钟呢?同学们读书有疑问很好,在心里记下你的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自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出示: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指生读,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生释疑

师出示:吻合:1.合拢。2.比喻两相符合;一致。

2.书写重点讲解:

凌:右半部分的上边是“土”

建:笔顺先里后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生字。

(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1)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2)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

(3)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4)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

(5)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3.交流“什么是花钟?”“为什么花可以做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一样,组成花的‘时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教师播放花钟的课件教师指着大屏幕说:这圆圆的花圃上,鲜花朵朵,陆续开放,就在告诉我们时间,这就是花钟,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时钟?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练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后面的概括段意铺垫。】

四、默读课文练习概括

1.顺着学生的回答:美妙的花钟、神奇的花钟、令人心旷神怡的花钟,教师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课文每段介绍了什么?可借助泡泡里面的问题来回答。

2.指生答

3.有什么发现吗?

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能概括该段的大意,这叫做给“关键句”,也叫“中心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生词。同学们上节课学了花钟的生字词,读熟了课文,老师现在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全都记住了。(出示幻灯片1)轻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

2.听写生词。

3.对照改正。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可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落实词语这个基础目标。】

二、精读感悟学习表达

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看看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这么美妙的、神奇的花钟的?

2、出示并欣赏课文中出现的花的图片,说出花的名称。

3.这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你读我写(老师在黑板贴钟的演示图,学生边读课文,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相应的位置写花名,而

且字的色调与花的特点相符。)

4.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读读课文中写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句子。

(2)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5.品味写花开放的句式。同学们,请看这两段话,都是描写花开放的,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想,你更喜欢哪一自然段的写法?为什么?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把欣赏花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花朵进行品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利于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花开放的美丽。】

6.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品读每一朵花的开放的特点。这么多美丽的花朵,你想做哪一朵花?请你读给同学们听吧。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品读各种美丽的花的开放之后,学以致用,把其它两种花的开放描述得更美。】

7.结合课后小练笔练习表达,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所学所得运用在书写中,深入了解不同表达的效果。】

三、继续追问了解原因

1.为什么在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请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

2.哦,原来原因是这样,我不相信,你能举个例子吗?

3.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除了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之外,还与什么有关?

4.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花的开放是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四、深入探究留心观察

同学们,植物学家为什么能设计出花钟来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花的奇妙应用,以及知道在生活中要学会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还有很多花正在开放呢!只要我们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脑袋去思想,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那些花会开得更灿烂。

六、作业。

1、完成随堂辅导。

2、背诵第1段。

板书设计:

13花钟

现象: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原因:温度、湿度、光照

昆虫活动的时间

应用:花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

14蜜蜂

教学目标: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学难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蜜蜂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尽管、尽力、陌生、准确无误、闷热、纳闷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

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四、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蜜”和“蜜”:无论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用手分辨就是“辨”,言语辩论就是“辩”。

“检”和“捡”:用木尺比着检查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2.笔顺讲解

“试”的第四笔是横;“阻”和“陌”的双耳旁是两笔写成的。

3.小组合作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三、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3.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特在此环节创设了一

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2-5自然段,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设计意图: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通过同桌互说

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1)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2)“那二十只左右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这两句话中画横线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准确的表达)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

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8.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

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法布尔的严谨)

四、联系前文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

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五、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善于思考

做试验认真严谨

得出结论

15*小虾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正确读“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3.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4.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前文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刚刚学过一篇写鸟的文章《翠鸟》,它的作者是菁(jīng)莽(mǎng)。

2.作者简介:

菁莽,本名陈益清笔名菁莽,男,1936年生,广东揭西人。文学创作有儿童文学、散文、诗词等多篇入选发表。散文《我看见了鲤鱼跳龙门》、《翠鸟》等先后入编小学教材。

3.菁莽写的翠鸟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但擅长写鸟,也擅长写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去看看他笔下的小虾。(板书课题:小虾)

2.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为我们出示了相关要求,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就是本课对我们的要求,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遍

(1)朗读课文。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3)把课文中细致生动的语句抄下来。

有了目标,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就让我们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大脑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作家笔下的小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要读好课文,得先扫除拦路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

出示: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

(1)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生读: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应该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3)齐读

2.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你还认识它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们先来看其中的第三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看看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一:

生1:这是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生2:你在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段的意思,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我们在学习《花种》一课时学习了关键句,这一段有吗?)

预设二:

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是怎么找的这么快呢?(能够学以致用,你真棒!)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

3.作者是怎么写出小虾的自在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把表现小虾自在的句子用“”画出来。

4.“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确实很自在。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这样的小虾吗?下面就让我们也到水中自在地游一游吧!(出示海底图片并配冒泡泡的声音)不过去水里可有个规矩,就是老师说什么动作你就做什么,说停你就停,不然水里会有危险的,好吗?)

5.多么悠闲,多么自在的小虾啊,这时要是有人用小竹枝去动你你会怎么样?(蹦、生气、)

你生气时是什么样子?

“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样子还挺可怕的,可我从你的语气中没听出生气了啊!你的脾气不大。

再找个脾气更大的小虾。

预设一:你也挺温柔,小虾的脾气都是这么温柔吗?他们搏斗起来会怎么样?

(蹦出水面,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这么厉害的小虾生气了,谁再来读它的样子。

预设二:看样子是真生气了,听出了你的愤怒。如果这时碰见闲游的同伴说不定要打起来。

6.我这只虾也生气了,可我生气的样子和你们有点不同,你来听一听哪不同?

师:脚末端那副钳子张着,胡须也翘着,连眼珠子也突着。

7.指生答,原文是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师板书)

除了文字不同,这两种生气的样子还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一:生能答出来,动的和静的。(师板书:动)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预设二:生答不上来。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指生答(师板书:动)

请同学们看黑板,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是写什么的?(板书:钳子、胡须、眼珠子)这些都是小虾的细节。作者通过描写观察到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将小虾活灵

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叫“细致生动”的描写。

三、默读课文重点品悟

1.其实文章中这样细致生动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画出认为作者描写细致生动的句子,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句子旁边。

2.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画的句子,交流时用上这样的句式

我画的句子是,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3.汇报交流

(1)“夏天,积了大半缸雨水,从葡萄架的空隙下漏下的阳光,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

这样的画面美吗?/多美的画面啊/美美地再读一遍。

(2)“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生:我画的句子是,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小虾是什么样子的?你也是一个细致观察的孩子。你喜欢这样的小虾吗?来读。

谁还想说说你看到的小虾?

生:我画的句子是,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3)“有一天,我从缸里捉起几只较大的虾,发现它们的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卵。”

生:我画的句子是,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

我们通过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看到了那一只只可爱的小虾,作者之所以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根本原因是什么?(喜爱)

师总结:是啊,这是由于这份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才使得作者能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小虾,才能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篇好文章。

喜欢虾的不止作者一个,我国还有一位老人不但喜欢虾,而且以画虾闻名,他就是齐白石老人。老人一生画虾无数,但每幅都不同。为什么能画出虾的这么多样子,还画的惟妙惟肖呢?(细心观察)所以,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我们也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成就。

五、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细致生动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2、观察熟悉的小动物,并进行细致生动地描写。

板书设计:

15小虾

钳子:一张一张

自在胡须:一翘一翘细致生动

眼珠:一突一突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教学目标:

1.借助图表回忆做实验的情景,将图表填写完整。

2.能够流畅地介绍自己做实验的情景。

3.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

4.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

教学重点:把实验经过写清楚,并能细致生动地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

教学难点:适当加入做实验时的心情和有趣发现等。

教学准备:准备一只烧杯、一杯清水、一只生鸡蛋、一盘盐、一把汤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世界上什么最神奇?科学的力量最神奇。科学,能让太阳为人类烧水、煮饭,能让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到海底探险。科学,能让远隔重洋的亲人面对面地对话„„科学能够改变世界,科学能够创造未来。今天,我们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设计意图:虽然是小实验,但开头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因为此次实验学生热爱了科学。】

一、培育思维

1.实验开始前,你想说什么?

2.做这个小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器材?谁能说一说,请用上数量词。

【设计意图:练习了数量词的用法,让学生养成规范用词的好习惯。】

3.首先先看老师做,然后再分组做。你做的时候注意观察、思考。因为做完实验后还要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比赛内容是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实验的?做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板书:做、看、想)

【设计意图:先明确要求,就是明确了目的,再进行实验,有的放矢。】

实验1:老师把鸡蛋轻轻放入清水中。学生接着做此项实验。

学生先在小组内练说,练说约三分钟后再出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选择运用所给的词语和句子再次进行练说,最后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老师仍然在表格内评分。

提供的词语:

描写观众的词语:

目不转睛欢呼雀跃议论纷纷争先恐后

一眨不眨伸长脖子

描写鸡蛋鸡蛋变化的词语:

晃晃悠悠摇摇摆摆慢吞吞

描写鸡蛋鸡蛋变化的句子:

鸡蛋像个潜水员慢慢沉入水底。

鸡蛋像喝醉了酒似的,晃晃悠悠地往下坠,不一会儿就沉到杯底“睡大觉”,一动不动了。

鸡蛋晃了晃身子,又懒洋洋地倒了下去。

(学生在小组内练说三分钟后再出示优美词语、句子,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学生的思维。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之后,语言丰富了,心中也有了自信,这样进行比赛也是对学生小组学习结果的展示,同时老师要提升。

另外,分开实验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实验过程放大,是在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只要认真观察就有发现。)

实验2:在水中放入盐慢慢搅动,观察发生的情况。(过程同上)

描写观众的词语:

疑惑不解手舞足蹈一眨不眨伸长脖子拍手欢呼

描写鸡蛋变化的句子:

鸡蛋仿佛轻了许多,从杯底里浮了起来,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从水里探出了脑袋。鸡蛋浮了起来,就像潜水员的氧气罐里氧气不足了似的露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一样。鸡蛋像一位跳水运动员一样跳入水中,在清凉的池水里游动几下,眨眼间又浮起来了。

为什么生鸡蛋放在清水里会沉到杯底,而放进有相当浓度的盐水里,却会神奇地浮上来呢?(清水的浮力小,盐水的浮力大。)

二、命题(2分钟)

三、习作(25分钟)

要求:

1.不会写的字先写拼音,等全部写完作文后再查字典写上字。

2.口不出声、头不晃动、笔不停止。

四、讨论修改:

写清楚实验过程中自己怎么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吗?同时注意其他同学的感受了吗?

五、评议

六、批改(结合语文园地的修改符号)

内容:

1.格式、卷面、错别字、标点、语病

2.实验过程是否具体

方法:

把好词好句用曲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不明白或好建议当面和作者交流,

作者修改。

步骤:

1.边读边改自己写的作文。

2.和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

3.找组外的同学修改。

七、反馈(2分钟)

我的收获是﹍﹍﹍﹍﹍﹍﹍﹍。

八、小结(1分钟)

师:我们刚才是把做实验的具体过程写了下来,这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经过,这是记叙

文。不但要讲清楚,还应把语句说得生动优美。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关键句的作用和如何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并学会表达。

3.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4.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重点: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教学难点: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如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写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写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有的则发现了小虾的习性。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二、交流平台

1.关键句的概述

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小虾》中的“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3自然段的大意。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需要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才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

2.练习找关键句

请同学们找出这段话每段的关键句。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三、词句段运用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

1.你平时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都提出了那些问题?

2.试着把你观察后的疑问记录下来。

四、修改符号

1.对调符的画法和使用方法:表示前后相邻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2.移动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在想移动到的位置。

3.删除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要删除的内容。

4.将习作时写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同桌互相修改,用上修改符号。

五、日积月累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诗,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①西涧②

唐·韦应物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④深树⑤鸣。

春潮⑥带雨晚来急,野渡⑦无人舟自横⑧。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爱怜(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1]

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

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

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达到背诵默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