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欧洲普通女性服饰(文艺复兴至巴洛克前期)
任何一个开拓新世界的人,都有一双沉思的眼睛,如意大利中世纪的诗人但丁,“他的头发和髭须黑而卷曲,永远是一副忧郁、沉思的表情”,《十日谈》作者薄伽丘对但丁的形象如是描述。
14世纪末,当东罗马人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逃往西欧避难那一刻起,意大利率先唱起了文艺复兴之歌。
但其实早在1300年左右,一部代表人文主义思想曙光的史诗书籍已经在意大利问世,即但丁的《神曲》。
智者总是具有优秀的前瞻性,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因这位巨人的出现,即将划上句号。
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经历了太过漫长的黑暗时期: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禁锢着人民的思想,科技和生产力发展一度停滞……
极度压抑久了,反抗必然会出现。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唤醒了民众,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呼唤精神上的创新。
刚巧,这个时候的一些贵族阶层,如佛罗伦萨著名的美蒂奇家族第四代洛伦佐,他“包养”了当时很多社会上有名望的艺术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其中也包括了后来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 ——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经过这样土壤的孕育,文艺复兴被推动到了高潮。
无心插柳,这个美蒂奇家族不单推动了文艺复兴,还推动了另一项产业的发展——“蕾丝”制作。
贵族领上的蕾丝装饰
文艺复兴时期“蕾丝”的兴起——以“拉夫(Ruff)”领为例
早在14世纪前期,蕾丝工艺已出现在现比利时与法国交界处的佛兰德斯,当其在意大利兴起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制作蕾丝被贵族妇女们当作消磨时间的活动,后来这些技术又被传给了教会的修女们。
当然,最有权势和名望的美蒂奇家族可不会闲着,当时在他们家里,积聚最多的东西除了金银,就是大量的蕾丝。后随着其摄政皇后凯瑟琳·美蒂奇远嫁法国,她又把蕾丝带到法国,引起了当地的一阵时尚旋风。
16世纪,尽管文艺复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丝毫不耽误欧洲男女老少对蕾丝这种装饰物的痴迷。
凯瑟琳·美蒂奇
1570年左右,用蕾丝装饰的“拉夫领”在贵族阶层迅速蹿红,无论男女皆服用。拉夫领这种“轮状皱领”是当时欧洲霸主西班牙的典型配饰,它随着西班牙的影响力而风靡整个欧洲。
这种领子本来是罩衣领口露出的内搭衬衣的衣领,后来演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领饰。这种领饰的特点就是其“波浪8字”形的连续、对称的褶皱。
这种领饰是用细亚麻或细棉布做的,但是之后要上浆并整烫成型,以保持其形状固定不变,有时甚至还用细金属丝放置在领圈中做支架,边缘处往往再配以蕾丝作装饰美化。
拉夫领的直径大小及边缘蕾丝的华丽程度,代表了使用者的财富与身份地位。这就是为何其在流行初期,皱褶还比较自然小巧,之后却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华丽,这应该是贵族之间互相攀比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贵族画像:拉夫领要么呈团状紧紧围住脖子,要么巨大僵硬地堆叠数层,像孔雀开屏似地“绽放”在头周围,让人不禁感叹,当个贵族也不容易。
戴拉夫领的男性贵族
囿于这样尴尬的领型,贵族们不得不始终抬着“高贵”的头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示人,恰好散发着浓浓的贵族气质,此处应为发明者点赞。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因为拉夫领围头一圈的设计,左右转头会碰到耳朵,低头又会碰到下巴,所以当时的贵族男性不得不剪去阳刚气十足的长胡须,留起了小胡子和山羊胡。
从以“拉夫领”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着装来看,他们还是摆脱不掉天主教禁欲主义的制约,风格整体偏向于保守和古板。
确实,人长期形成的观念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转变,这种被服装和领子严严实实包裹起来,只露出脸的装扮,在整个文艺复兴期间一直持续着,直到欧洲迎来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
巴洛克前期“蕾丝”的升华——以“拉巴(Rabat)”大翻领为例
1566年4月的一天,几个衣衫褴褛的人出现在布鲁塞尔城总督府门前。他们是大贵族威廉·奥兰治等人。他们代表尼德兰“贵族同盟”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请愿来了。
几个大贵族的本意是想让西班牙统治者作出些许让步,废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撤退西班牙驻军,而且强调自己依然效忠西班牙国王。没想到,总督不但拒绝了他们,还在一顿臭骂后将其赶了出去。
于是,愤怒的民众冲向了天主教堂和修道院……革命风暴顿时掀起。
尼德兰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地区。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在当地兴起快200年了,而西班牙还在吃老本,用封建专制那套压制着尼德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人民揭竿而起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只分早晚而已。
尼德兰革命这一打,就持续了半个世纪。最终,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第三位国王腓力三世于1609年,与荷兰共和国签订《十二年休战协定》,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成为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荷兰也成为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这场革命有多重要?
它不仅改变了欧洲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开启了“巴洛克”时代;还与当时服装的变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男女的服装从那时起开始出现“不同步”现象。
我们来看一幅有名的画作,出自荷兰巴洛克式画家鲁本斯的《和妻子在一起的自画像》。该画完成于1610年,即尼德兰革命胜利的第二年,也是鲁本斯与美丽妻子的爱情开花结果,喜结良缘之时。为留作纪念,鲁本斯为自己与妻子画了这幅著名的油画。
鲁本斯《和妻子在一起的自画像》
在感叹鲁本斯妻子如花的美貌外,我们从画作中还会惊奇地发现,鲁本斯和妻子的衣领完全不同了!
妻子还是穿戴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拉夫领,而鲁本斯自己却穿着用蕾丝制作的自然下垂的大翻领,这正是当时男性服装的写照。
是什么原因,让男性放弃了拉夫领?
正是尼德兰革命的爆发。
尼德兰地区的男子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纷纷走上了战场。为确保战斗力最大水平的发挥,骑士们需要穿着能灵活伸展的实用性服饰,因此,笨重繁复的拉夫领自然而然就被摒弃了。
头和颈终于得到解放的战士们可以在战场上挥洒自如,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快了革命胜利的步伐;此外,自然朴素的翻领也更符合资产阶级革命提倡的节俭精神。因此,男性领型出现了比女性更先进的发展。
而女性因为留守家中,所以在服装上,包括领型都没有多少变化,从而才产生了男女服装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可见,战争虽然破坏力极强,却能加快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巴洛克前期在服装史上被称为荷兰风时期,蕾丝作为配饰在生产及运用方面,达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无法比拟的高度,其无论从样式、使用面积,还是复杂程度来说,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贵族们绞尽脑汁地把它装饰在自认为合适的全身任何一个地方,男装也不例外。“蕾丝”与“皮革”、“长发”一起,被视为当时男装造型的三大标志 ,合称为“3L”(三个英文单词开头字母都是“L”)。
当时蕾丝制品中的大翻领非常有名,它的学名叫作“拉巴”。这种领子一般是方形的,带有各种各样的蕾丝花边作装饰,直接披在双肩上,用两条带穗的细带系在脖颈上。同时,作为呼应,在袖口和靴子边缘,也会衬有相似图案的蕾丝花边,装饰功能极强。可见此时的男装透着很浓的阴柔美。
英格兰国王 查尔斯一世的三面像(1635年)
荷兰风时期的服装整体看上去,比文艺复兴时要宽松舒适,更多变,更富创造力。这与当时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新兴资产阶级急于挣脱封建思想的禁锢,追求着物质与精神上的创新,其体现在服装上就是式样与配饰的多变与灵动,体现在思想上就是解放人性,崇尚自由。
写在最后:
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服饰,都是文化沉积的载体。14世纪的欧洲,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人性解放的思潮汹涌而来,使艺术等领域达到空前繁盛。
表现在服装上,就是打破了中世纪那种以黑白灰为主调,掩盖形体的款式,而极力追求面料的华丽和图案的考究,并且注重立体剪裁,凸显人类的形体美。但是由于长期受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服装仍然以“保守”为基调,层层包裹的拉夫领就是其代表。
僵硬保守的拉夫领
直到追求民族独立的尼德兰革命打响,击破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打破了缠绕千年的封建思想枷锁,僵化守旧的拉夫领被抛弃,宽松自然的大翻领占据主流,之后,女性的领口一度大开,甚至发展到接近坦胸的状态,虽说过犹不及,但这难道不正是人性长期被压抑后的反抗吗?
时尚是一场轮回,文艺复兴到如今已过五百年,“蕾丝”配饰穿越了历史烟云,从欧洲走向了世界,占据了服饰潮流重要一隅,近来流行的女装衣领就很接近“拉巴”领的设计,可以说,“蕾丝”让我们触摸到了时尚轮回背后的历史脉搏。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