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尹瑞芳唱段欣赏(瑞兰幽芳尹韵嫡传)

越剧尹瑞芳唱段欣赏(瑞兰幽芳尹韵嫡传)(1)

越剧尹瑞芳唱段欣赏(瑞兰幽芳尹韵嫡传)(2)

尹瑞芳(左)和尹桂芳

越剧界有“十生九尹”之说。十个小生里就有一个学尹派,因其唱腔特别醇厚隽永,委婉亲切,很受观众喜爱。

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先生在解放前收过三个弟子,筱桂芳、尹瑞芳和尹小芳。其中公认扮相和唱腔最像师父的要数象山小生尹瑞芳。

自1942年拜师学艺,直到2011年12月去世,尹瑞芳是跟随尹桂芳时间最长的一位弟子。1959年1月,上海芳华越剧团支援福建,尹瑞芳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毅然跟随师父前往;1978年,她在个人艺术的黄金年龄离开芳华,在家乡人民的感召下回乡演出、带团授徒,为象山县培养出一批越剧新苗,包括后来的梅花奖得主董柯娣,以及陈丽炯、任志莲、纪顺利、施伊君等多位优秀演员。

2016年12月31日,象山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文联共同举办了纪念尹瑞芳从艺72周年座谈会。尹瑞芳的儿子费继军、学生董柯娣与多位专家学者深情回顾了尹瑞芳的艺术生涯。

月下练功的小瑞芳

尹瑞芳原名干掌珠,1929年出生于象山县石浦镇金鸡山村。1942年家乡遭灾荒,被生活所迫,她背井离乡去上海寄居姑妈家中。一次,姑妈带她到同乐戏院看尹桂芳主演的戏,让她一下子爱上了越剧。每天一放学就往戏院跑,回家一有空就学唱学表演,姑妈拗不过她,辗转经人介绍,年仅13岁的小掌珠有幸拜当时已经誉满申城的尹桂芳为师,并改名尹瑞芳,开始了自己的越剧舞台生涯。

同年10月,尹桂芳和名旦傅全香合作,进入规模较大的龙门大戏院,每天忙于日夜两场演出。尹瑞芳看在眼里,不好意思经常请教师父,于是她总是抢着当龙套演员,把师父的唱腔和表演都记在心里。晚上散场后,舞台上睡满了人,没地方练功,她就一个人悄悄跑到马路上,利用月光练台步、摆架势,一遍又一遍,练得满身大汗。尹桂芳察觉后,对她爱护备至,并请了一位在中国大戏院演京剧的老生演员来辅导小瑞芳练基本功,使其技艺日益提高。

1946年1月,尹桂芳与“舞台姐妹”竺水招合作成立芳华越剧团,聘请编剧徐进、红英等编演《沙漠王子》《秋海棠》《浪荡子》等尹派名剧,当时的尹桂芳红得发紫,被上海戏迷称为“越剧皇帝”。这时,尹瑞芳也开始扮演一些配角,如《秋海棠》中的催粮人,《光绪与珍妃》中的齐太监,《记得时》中的华兴,《何处觅芳魂》中的王钦差,《泪滴灯花开》中的李大虎,《两地谁梦谁》中的清将,《浪荡子》中的童年金育青等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角色,掌握了饰演不同行当和角色的本领。

跟师父一起去福建

1950年10月,尹桂芳从香港返沪,与著名老生徐天红合作,再次成立芳华越剧团。尹瑞芳得到师父的看重,担任《梁祝》中的四九、《西厢记》中的琴童、《宝玉与黛玉》中饰贾宝玉B角及反串薛宝钗、《屈原》中的宋玉等比较重要的角色。她扮演的四九、琴童两位少年,天真热情、活泼可爱,一招一式与其师尹桂芳配合默契。特别是1954年9月尹桂芳与戚雅仙合作演出的历史剧《屈原》,饰演宋玉的尹瑞芳与扮演婵娟的戚雅仙有一段对唱,唱腔纯朴柔畅、委婉动听、韵味醇厚,尹瑞芳学其师的唱腔几可乱真,很受行家和观众的好评。

1959年1月,芳华越剧团前往支援福建,大批上海戏迷依依不舍,还有人扬言要以卧轨阻止尹桂芳先生乘火车离沪。当时尹瑞芳10岁的儿子费继军也和母亲一起陪着师父坐在火车上,“这确实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但我母亲说如果她不去,娘身边就一个学生都没有了。”尹桂芳先生没有自己的孩子,尹瑞芳一直喊她“娘”,叫费继军喊她“外婆”,“小时候,尹老师经常抱我坐在她的膝盖上,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芳华在福州安家落户后,随即参加福州市文艺界前线慰问团,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跑遍了前沿岛屿,对福建前线三军进行长达半年的慰问演出。尹瑞芳当时是芳华越剧团二肩小生,每天要演出三四场。虽然生活艰苦,她始终坚持演出。尹桂芳也给了尹瑞芳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她在《秦楼月》《团圆之后》《梅玉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中扮演吕贯、施佾生、许金梅、梁山伯等主要角色,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1962年,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回娘家上海汇报演出。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剧团分为两队。一队由尹桂芳与李金凤合演《红楼梦》《盘妻索妻》,另一队由尹瑞芳与傅派花旦戴忠桂搭档,演出根据闽剧移植的《梅玉配》。尹瑞芳在剧中扮演一位风流多情的秀才许金梅,拾到苏尚书妹妹贞玉的罗帕,求助于王九妈,进入苏府。经贞玉嫂嫂沈红芳撮合,成全了婚事。尹瑞芳充分发挥尹派小生醇厚隽永、洒脱深沉的唱腔特色和细腻优美、潇洒自然的表演风格,把这位才华出众、忠于爱情的书生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该剧在拥有1400多个座位的瑞金剧场上演一个多月,上座率始终很高,尹瑞芳也因此红极一时。

黄金时期回乡反哺

正当尹瑞芳在艺术上逐步走向成熟的时候,“文革”来临。她和师父一起被赶下越剧舞台,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直到十年后云开雾散,才有重新登台的机会。

1978年,尹瑞芳49岁,还在艺术的黄金年龄。这一年,她做出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退休还乡。新时期,每个人都面临自己的选择。师父尹桂芳由师妹尹小芳接去上海生活,尹瑞芳也在继续留在芳华、接着跟师父或回乡之间做选择。“她不愿去上海凑热闹。”费继军说,母亲打心底里是个朴实、不慕名利的人,正好这时候,象山文化部门向尹瑞芳抛来了橄榄枝。

尹瑞芳曾在1956年、1957年、1958年、1962年数次借调到象山,主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宝玉与黛玉》《玉堂春》《二度梅》《慈云太子走国》《花逢春》《十八春》《盘妻索妻》等剧目。过去演这些,剧中男主角什么流派都唱,尹瑞芳通过与琴师合作,凡是她登台演出,都改成尹派唱腔,而且唱得优美舒展、淳朴稳健,每个角色都演得个性鲜明、潇洒自然、俊逸大方,深得尹派的真谛,使她在浙东城乡颇有声誉。

1978年7月,尹瑞芳下定决心为振兴象山的越剧事业奉献终身,毅然在福建芳华越剧团办理了退休手续。当时的象山越剧团刚组建恢复,团内大多数是青年演员,尹瑞芳不辞辛劳手把手地传授基本功,一句句地教唱腔,组织恢复了《红楼梦》《梁祝》等传统戏。“当时大环境不明朗,没人敢演越剧古装戏,我妈妈是第一个在舞台上恢复《红楼梦》的人。”费继军说,1979年,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在宁波期间,曾特地赶到天然舞台,观看尹瑞芳主演的全本越剧《红楼梦》,可见她的声名。

上世纪80年代,尹瑞芳还在象山越剧团的《冤雪龙泉井》、宁波市越剧团的《七娘救夫》等剧目中出演男主角,是宁波地区小生行当的一时之选。后者也是尹瑞芳留下来的唯一有全场录像的剧目。

培养高徒董柯娣

1980年开始,尹瑞芳担任象山越剧团文艺小班教师,凭着她丰富的舞台经验、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对越剧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培养出许多唱做俱佳的青年演员。

《屈原·天问》是尹瑞芳从师父尹桂芳处学来的一个很有表现力的折子戏。对演员音域要求很高,且偏向老生行当,并不是人人能演得好。1982年,浙江省从各地越剧尖子中选拔赴港演出团,尹瑞芳把《屈原·天问》这折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时年22岁的象山小花董柯娣,使她在选拔中一鸣惊人。董柯娣回忆,当年是尹瑞芳苦口婆心地劝她专攻老生行当。“年轻人谁都想演英俊帅气的角色,是尹老师做我思想工作,帮我做出后来看来很有远见的一个选择。”

为了培养董柯娣,尹瑞芳还让她饰演《下陈州》中的主角包公,自己则演配角偏丑角行当的范仲华,以达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除了董柯娣外,她还在家乡培养出陈丽炯、任志莲等多位知名尹派小生。

1988年,本该安享晚年的尹瑞芳自筹经费10万元,招收28名十三四岁的小学员,在老家金星乡创办起象山县小芳华越剧团,对学员进行孜孜不倦的示范辅导,为越剧培养后来人,在宁波、上海越剧界都传为佳话。“尹老师教我们认真做戏、清白做人的话,和她对事业的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也让我对象山始终怀有难舍的情愫。”董柯娣说。

东南商报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周东旭

参考文献:《甬江论戏三十年》孙世基

陈奉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