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的竖屏叙事)

短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的竖屏叙事)(1)

95后留学生彭静旋,弹得一手好古筝,引得法国街头的行人纷纷驻足,视频累积播放量超过1.3亿次;“这是丽水的稻鱼米,在高山梯田和鱼儿一起长大,非常香。”在浙江丽水,俄罗斯小伙德米日随手拍的乡村生活,让他收获116万粉丝……短视频里,充满魅力与温情的“普通人故事”持续圈粉世界。

“一部小小手机上的一个小小短视频,无意当中撬动了一个全新且巨大的大众创作新景观。”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教授如是感慨。近年来,随着抖音等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无数百千万级甚至亿万级流量的优质视频。这些来自广袤山川大地深处的“超级网红”们,随手拍下的日常如此普通又如此动人,他们努力的汗水和幸福的笑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竖屏上的主流叙事,凭借互联网上的高频点赞、火热传播走向各个角落,成为大众“美好生活”最平凡却格外动人的代言者。

短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的竖屏叙事)(2)

传统文化、非遗频频破“圈”:短视频平台创造“新民俗”

王梦婷不仅是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的一名专业京剧演员,同时还是一位“美妆达人”,短短15秒内就能勾勒好一个完整的戏曲妆面妆容。“拍短视频并不是把京剧的位置放低了,而是把门打得开一点,让大家都进来。”她在抖音上有90多万粉丝,其中不少95后、00后,就此爱上了京剧。

凭借短视频成为网络创作者的戏曲演员,在今天还真不少。“教大家学说上海话”的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徐祥抖音号粉丝数量已经突破了100万。上海淮剧团95后青衣顾芯瑜的第一条戏曲视频,播放量就突破了370万。经营帐号一段时间后,她渐渐摸索出了短视频的一些门道,也积累了一批粉丝,每每走上直播间,总有拥趸向她隔空喊话,“因为你才知道了淮剧”。

短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的竖屏叙事)(3)

以视觉元素为核心的审美形态,让短视频成为了一个天生离艺术非常近的平台。戏曲、国风展示、民间手工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非遗”和传统文化搬到屏幕前。“非遗”折纸新一代的传承者、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刘江辉,13年里用8000余件作品雕琢出万千世界。麒麟、龙神、精灵、宝马……这些栩栩如生的折纸作品被他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让网友大呼惊艳的同时更获得众多国际折纸大师的关注与点赞。古老的技艺,在一种年轻创新的传播推动下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当代艺术家邬建安认为,拥有巨大观众基数的短视频网站正默默地形成一个基于社交媒体上的“新民俗”,“借助短视频的流量通道,传统文化可以在上面生根发芽,成为真正‘活着’的宝藏资源,这不仅是一个传播传承非遗和传统文化的高效路径,还能形成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以抖音平台为例,截至2020年12月,抖音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20万名,艺术类型的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他们不是孤独的表达者,”巨大的用户数量和参与度,在学者看来,可以瞬间就让艺术分享形成数亿之间的互动。

“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重新塑造大众内容平台

现如今,不论是职业艺术家,还是民间艺术创作者,都极具开拓精神地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进行各种艺术实践和艺术生产,形成了一个个多元化的艺术群落。尤其在2020年,当一场疫情的发生将艺术阻隔在剧场之外时,文艺向短视频平台的汇流,成为那个春天最抚人心的场景。

短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的竖屏叙事)(4)

在上海发起的“艺起前行”主题短视频征集活动中,2.2万条短视频,14亿次累计播放量的背后不仅是文艺院团的一次集体出“圈”,更重要的是,在全民投入参与中,用户的审美需求在一次一次观看、拍摄、评论中被激发,成为艺术创作的后续力量。短视频的发展潜力,让舞蹈家王亚彬等艺术家看到,“可以让无限的创造来超越有限的存在。”

戏剧、舞蹈、绘画、书法、诗歌、音乐等文化艺术类别在短视频内容生产和消费领域发展迅速,在屡出“爆款”和“红人”的过程中已初具市场规模。一年多来,中国戏曲学会、中央美术学院等数十家艺术院校院团,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几十家个艺术场馆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近万名艺术家陆续入驻抖音等平台。

短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的竖屏叙事)(5)

知名视觉艺术家村上隆入驻抖音,用户以“10亿次 ”的点击量表达欢迎与喜爱。画家肖景志在抖音分享他的生活小视频,播放量已超过了四亿。名导胡玫通过短视频记录她在戛纳海滩上的所见所闻,引发用户强烈兴趣。“这些都是艺术家的‘下沉’,他们走进了日常生活,具有普适性的情感共鸣,”胡智锋认为,“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将是短视频未来发展的最大特征,有助于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拓展审美和艺术的外延,构建起一个全民艺术交流平台。

“20%的人懂艺术,80%的人是不懂艺术的,那80%的人有没有享受艺术的权利?”与音乐、绘画、舞蹈相比,艺术史更显小众。看不懂“蒙娜丽莎”,吕宸就把她嘴角的笑意拆解给你看。作为一名科普创作者,吕宸在抖音平台上讲名画背后的故事,深受网友追捧。他希望,高高在上的艺术能够“回到人间”,让那80%的人也能享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

学者指出,文化与艺术的入驻,正在为短视频市场带来大众内容平台的审美升级——专业艺术家指出审美方向、原生艺术创作者构建审美主流,而更为庞大的普通用户群体,受到这两者的影响,通过短视频、直播频繁参与到了艺术审美中来。

打动世界的“艺术流量”从兴起到燎原

种田织布、煮茶酿酒,靠着自给自足式的田园生活走红网络的李子柒,日前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再度刷新纪录。她上传到视频网站上的每一条内容,激起了全世界无数观看者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欲。在很多人看来,李子柒走红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代表着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认可。

短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的竖屏叙事)(6)

今天,中国“网生一代”通过短视频讲他们的故事,“中国流量”频频打动世界,渐成燎原之势。在哔哩哔哩——这个聚集年轻人的文化社区里,创作者被称作“UP主”。他们尽管年轻,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每到周末,在法国读研究生的彭静旋都会拎着古筝箱来到波尔多大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塞纳河附近表演。一身汉服,一把古筝的她,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将民族文化带出了国门。彭静旋的演奏视频上传到网上,获得众多国内外网友“点赞”。

短视频的背后,还有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奋斗故事,他们的生活在平凡中富有光泽。“留在上海的100个理由”话题,在抖音上播放了1.5亿次——创作者张宝盒说出了广大沪漂的心声。因为热爱这座城市,张宝盒毕业后留在了上海,从新媒体小编做到了总监,又从“网络红人”摇身一变成为新媒体创业者。她把自己在上海这座城市种种的发现、遇见和经历展现在视频中,因为真实,在北上广深奋斗着的年轻人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短改变了我的生活(短的竖屏叙事)(7)

通过短视频,95后壁画师佳佳把她的日常工作分享给网友,没想到彻底改变了生活。“抖音站内私信像爆炸了一样,约画客户已经排队到了半年之后,现在我的月收入达到了六位数。”但更让佳佳开心的是,更多人开始逐渐了解“壁画师”这个冷僻的职业,甚至和她一起成为这个行列中的一员。

透过屏幕看世界,外国年轻人眼中的中国也同样多姿多彩。32岁的俄罗斯小伙德米日,在上海东华大学攻读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去年8月,他来到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便被当地传统醇厚的生活方式和原生态的乡村风光迷住了,他用自己的镜头真实纪录下了这一切,表达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小时新闻等

来源:文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