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知错就改(家庭教育教子有方)

案例阅读小华家住在离学校两个公交站距离远的一个小区,一天早晨,她独自乘车去上学在排队上公交车时,她被一股力量挤到了车门的一边,还差点摔倒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一个粗壮的中年妇女拉着一个小女孩抢在小华的前面上了车,并且一屁股坐到了车上仅剩的两个座位上后来一位老人上来了,也跟小华一起站在中年妇女的旁边司机回头对着中年妇女说道:“女士,请出示健康码,还有,请刷卡”中年妇女有些不耐烦,但也算配合她转头骄傲地对小女孩说:“闺女,看你娘亲我多明智,幸亏咱们赶上了这趟车”,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家庭教育孩子知错就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庭教育孩子知错就改(家庭教育教子有方)

家庭教育孩子知错就改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尤其是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案例阅读

小华家住在离学校两个公交站距离远的一个小区,一天早晨,她独自乘车去上学。在排队上公交车时,她被一股力量挤到了车门的一边,还差点摔倒。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一个粗壮的中年妇女拉着一个小女孩抢在小华的前面上了车,并且一屁股坐到了车上仅剩的两个座位上。后来一位老人上来了,也跟小华一起站在中年妇女的旁边。司机回头对着中年妇女说道:“女士,请出示健康码,还有,请刷卡。”中年妇女有些不耐烦,但也算配合。她转头骄傲地对小女孩说:“闺女,看你娘亲我多明智,幸亏咱们赶上了这趟车。”

到了下一个公交站点,公交车并没有停车,因为这辆车是小区便民车,直达地铁站。这时,中年妇女不淡定了,显然她在没弄清楚情况下就拉着女儿上车了。她提高嗓门大喊道:“司机,停车!快点停车!有人要下!”司机回应道:“女士,这车不停过路站。”中年妇女明知自己无理,却不管不顾地纠缠:“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这会儿赶时间呢!你这人咋这么不通人情呢?死脑筋!”中年妇女拉起女儿站到车门边,用力拍打车门,一边拍一边喊“开门,我们要下车!”

问题分析

案例中的中年妇女,在自己孩子的面前,不遵守公共秩序,推挤着一名小学生,插队上了车。尽管她们赶时间,但这并不能成为她们插队的理由。看到车上仅剩的两个位置,她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完全没有考虑其他人的需求。上了车还不主动刷卡买票,也是不遵守规矩的表现。如果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社会规范显然难以形成,有序而和谐的社会更是无从谈起。

她们为了自己能更快地上车,推挤一个学生,并且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甚至连道歉的意识都没有。一位老人就站在身边,她们却视而不见,理所当然地坐着高声谈笑。当发现自己上错车后,中年妇女没有反思自己,而是辱骂司机不懂变通,不够善解人意。这名中年妇女不仅没有助人为乐,连基本的文明礼仪都没有。提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后,中年妇女用力捶打车门,不惜损坏公物,以期达到自己要马上下车的目的。殊不知,她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她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其个人品德修养较低,还体现了其社会公德也有待提高,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不好。

父母锦囊

成长原理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在《新民论》中说:“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换言之,对自己有帮助的行为规范属于私德,对他人有益的行为规范属于公德。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看,公德其实是孩子在长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意识、行为和情感意志的统一,是亲社会行为的稳定表现。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公德行为的主要动机源自他人的表扬和评价,是为了塑造和维护自己的“好孩子”形象做出的选择。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的公德行为就会慢慢转变为对事物的判断、喜好而做出的决定及行为规则内化的结果。

小学阶段是孩子社会公德由他律向自律转折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孩子社会公德的关键时期。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在合适的时期给予孩子最需要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给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重要的举措,社会公德的培养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古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论语》中谈到人到七十岁可随心所欲,但亦不能越矩。那些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自律且对他人、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自私自利的人,眼里、心里装着的只有自己的利益,目光聚集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心胸狭窄,难以有较大成就,更谈不上对社会有贡献。心中有他人,且愿意为他人服务,离不开儿童时期所接受的社会公德的培养。当今小学生的社会公德问题也有不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小学生自身的原因所致

1.社会公德意识不强

部分小学生对社会公德没有概念,或者认为社会公德是小事。例如,有的同学完全不关心环保问题,认为那是环卫工人的事情,甚至堂而皇之地认为如果到处都没有垃圾,环卫工人就会面临失业。有的同学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认为那是自己的权利,他人没有资格干涉自己的人身自由。也有同学在公共厕所乱涂乱画,认为自己的绘画才华了得,愿意大展身手是给厕所添光彩。有的同学随口讲脏话、粗话,觉得那是长成大人的表现,是威武英勇的行为……以上这些行为皆说明有些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

2.对社会公德内化不够

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在课桌上乱涂乱画”“不踩踏草地”“不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是因为不能违反学校的规定、害怕受到别人的指责。也就是说,此时,他们的公德行为要依靠规章制度、依靠他人监督来加以约束,而不是纯粹地从内心深处认为“不应该这样做”。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其社会公德也依然不稳定,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小强一直认为踩踏草地是不对的,但如果野餐时他的家人、朋友都这样做,且没有受到任何约束与惩罚。为了融入集体,迎合这种愉快的氛围,他也可能随波逐流,出现从众行为。这是因为,这些小学生的社会公德还没有实现内化,内在还没有形成自身行为的评判标准。

3.对社会公德知行不一

小学生应该都知道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爱护花草树木、文明礼貌等道理,他们说起这些道理时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因为,在学校或在家,老师和家长如是说,书本和各种媒体如是宣传。可是,生活中,他们却又常常做不到,撒谎、不尊重他人、损坏公物等行为时有发生。说一套,做一套,这说明,孩子对社会公德只停留在认知上,没能落实到行为上,对社会公德知行不一。

  • 家庭教育不当所致

小学生的社会公德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供孩子模仿的社会公德行为、对孩子相关言行的评价、对孩子社会公德实践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影响着孩子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产生和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社会公德方面,家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能够结出美丽的果实。在看到果子不够饱满时,家长往往只顾着沮丧,却忘记反思。他们早已将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教诲抛之脑后。从家庭教育方面分析小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重智育轻德育

有调查显示,66%的家长“关心孩子学业成绩多于品行发展”,32%的青少年认为“父母更注重学习成绩而非道德品质”。但是,随着家长受教育层次的提高,有一定比例的家长对于孩子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家庭德育观念有所改观,这是值得欣慰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学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代家长总体上还是表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虽然“双减”政策出台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业负担有所减轻,但家长们还没有完全接受和转变,放学后孩子还是要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焦虑的心情从没有放松过。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认真预习和复习功课,其他家务活一律不用管。抱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

2.重私德轻公德

私德与公德同样重要,没有私德不能立身,没有公德不能群聚。很多家长非常重视让孩子遵守在“慈、孝、悌、友、信、义”等私人关系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注重个体道德的修养,关注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关系的调整。而对于“遵规守纪、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的内容,家长却有所忽略,或认为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有时,孩子出现社会公德失范的行为,家长则倾向于从私德的角度加以教育。例如,孩子破坏公共设施,家长会说“你破坏了设施,会让爸爸妈妈赔钱,爸爸妈妈挣钱很辛苦的”。这便是仅从私德的角度进行教育,而忽略了“爱护公物”这一公德的培养。

3.重言传轻身教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应当“言传”与“身教”并行,“身教”的效果往往大于“言传”。现实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常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言传”,自己却懒于甚至忽视“身教”,难以做到以身作则,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还有一些家长,自身公德素养欠缺,甚至带着孩子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不礼让、不友善、不遵守公共秩序等。此时,家长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消极的、负面的,孩子耳濡目染后也会形成坏习惯。

德庆县妇联编辑发布

来源:南方传媒、 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省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刘泽琦 胡素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