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历史曹操(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曹操)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观点严重对立的非曹操莫属。在历史上曹操就是白脸奸臣,是集奸诈、野心和阴谋为一体的“奸雄”;而到了近代,以鲁迅一篇史论为发端,以毛泽东1958年提出“要为曹操翻案”主张为号令,以郭沫若,翦伯赞为代表,全国史学界、文学界、戏剧界形成了以曹操翻案的潮流,曹操一下子翻了身,成为文治武功、超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成为匡扶天下的英雄。为了把翻案搞到极致,许多文章在为曹操大唱赞歌的同时,对他的过失也百般辩护与袒护,使他成为历史人物中的“高大全”。

怎么看待历史曹操(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曹操)(1)

我感到,这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式翻案,人为地为曹操戴上了毫无瑕疵的光鲜面具,又像历史上全盘否定那样,同样使人们难以看到真实的曹操。最近读了一篇议论曹操为什么杀孔融的文章,从中即可见一斑。该文提出孔融该杀四条理由:

一是好虚名而不切实际。说孔融四岁让梨,是“小心机”,是“好虚的东西,哪里有名就往哪里去”。

二是好争胜而不切实用。说的是孔融10岁时,随父诣京,拜望河南尹李膺。李膺的规矩是“非当世名人与通家”皆不见。孔融为了达到拜会李膺的目的,自称与李膺是通家,根据是先祖孔子曾拜老子李聃为师,而他与李膺是孔、李二子的后人,故为“通家”。正当众人对小小年纪的孔融的表现称奇叹息时,太中大夫陈炜来了,听说后即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结果孔融应声回答:“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该文据此批评孔融一生好名。

三是好谏诤而混淆视听。指责孔融曾作“马日磾之谏”(认为马日磾死后朝廷不应追封)、“复肉刑之谏”(反对乱世重典)、“禁制酒之谏”(不能因为粮食紧缺而不准酿酒)等,所谏不当。

四是好战争而志大才疏。指责孔融在投曹操前领北海郡时,参与三次战争,麾下十多万军队先后被打光了。战争危急时,孔融竟“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怎么看待历史曹操(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曹操)(2)

在四条孔融该杀的理由中,先说第四条。战败了的孔融被袁谭所俘,而曹操打败了袁谭,收留了他的敌人袁谭的俘虏,根本没有杀害不善用兵的孔融的理由;第三条,孔融即使是书生之见,所谏不当,至多可以取消他的谏议权,似也不应杀头;第二条,孔融才10岁,受到一大官的讽刺予以机智回应,何罪之有?第一条,孔融4岁而让梨,童真可爱,千古美德,竟视为动机不良,也属可杀?为了洗刷曹操错杀名士的罪过,竟罗列孔融4岁、10岁时的行为作为该杀的前因,怎么说得过去!

怎么看待历史曹操(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曹操)(3)

为了证明曹操完美无缺,如该文这样处心积虑文过饰非的文章还有很多,特别是为曹操错杀其父故交、热心招待他的吕伯奢一家后说出“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负我”的独夫言论辩白,或引经据典说根本没有这回事,是有偏见的典籍强加给曹操的;或称曹操心胸坦荡、敢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是阴谋而不是阴谋,实在可爱可敬,无人可及等等。

怎么看待历史曹操(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曹操)(4)

其实,曹操虽然具有雄才大略,有大功于苍生,但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自己的短处。例如,对狂傲有才的祢衡不但没有因才任用,反而加以凌辱,导致祢衡大骂而被杀;谋士杨修仅仅因为能够读懂他的内心即被杀头;名医华陀在为他治头疼病时因为怀疑其破胪手术竟被下狱杀害。特别是赤壁之战,曹操因强而骄,误中反间,不察天时,应对失策,疏于防范,结果使80万绝对优势军队“灰飞烟灭”!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曹操有这么多过失从总体上否定他,也不能因为他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为讳,李白诗云:“魏武营八极,蚁视一祢衡。”我们也应有李白实事求是的精神,功过分明,还曹操以真实面目。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