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这首《观书有感》用的是隐喻的写作手法,让人们从中明白唯有诗书是知识的源头。此诗用词优美、婉约而又充满哲思,不仅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更是启发读者的智慧:“半亩方形的池塘水像镜子一般清澈透明,飘浮的云朵、明媚的阳光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你如果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总是这么清澈?那是因为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输送来源源不断的活水啊。”

本首诗以方塘作为参照物,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在读书过程中体会到的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与感想。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和一个人在读书中突然解决了一道极为难解的题、获得新知而豁然顿悟大有收益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由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切身体会。

对这首《观书有感》的作者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在自己小时候就听爸爸讲过他遗落在民间的传奇故事:

宋朝有个大思想家朱熹,有一天到他的朋友盛温如家里做客,而盛温如正好提着篮子要上街。朱熹就问盛温如,你要做什么去啊。盛温如说要上街买东西。朱熹便故意又问道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买南北不可以吗?盛温如一听认真地解释道:“当然不可以,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木之类可以装在篮子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篮子装不得水火之类,所以只能买东西而不能买南北。”朱熹听了连连点头。从此,人们都把采购货物称之为买东西,而东西也就成了中国人对各类物品的代名词。

等渐渐长大,才知道朱熹不仅仅只是大思想家,原来他还是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被世人称为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的大师,是他把理学发展到极致。他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熹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那么朱熹为什么会对世间万物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在他追求人生理想与目标的路上,与谁相遇,与谁结缘,谁是他的贵人,又是谁对他排挤打压?

闻说淮南路,胡尘满眼黄。弃躯惭国士,尝胆念君王。

却敌非干橹,信威藉纪纲。丹心危欲折,伫立但彷徨。

——朱熹《感事》

宋朝时的中原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可却又是一个军事小国,因宋朝重文轻武,让整个宋朝内忧外患不断,也正是因为他的特殊性,形成了求和派与主战派两大派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造就了一大批抗金护国的英雄,朱熹的这组《次子有闻捷韵四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而成的。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北宋较为知名的理学家,因为他与主战派的同僚们上书弹劾秦桧,而触怒秦桧被贬出京城,于公元1143年郁郁而死。那时的朱熹才刚刚十岁,朱松把朱熹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刘子羽、刘勉之、胡宪三位学识渊博的朋友代为教育。与朱松有着深厚情谊的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自己家的旁边帮朱熹一家又建了一座院落,为其取名“紫阳楼”,并收朱熹为义子。刘勉之和胡宪更是不负好友所托,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而朱熹也没有辜负父亲和师父们的期望,小小年龄便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朱熹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朱熹深受父亲、义父、几位师父和身边爱国同僚的影响,他一进入仕途,便主张抗金,并向朝廷进谏抗金的计划与谋略,朱熹作这首《感事》的时间大概是1161年的秋天,金主完颜亮以“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势领兵南下,妄图一举歼灭南宋。开战之初,直逼两淮,朱熹内心担忧无比,作《感事》以抒发内心情怀:“听说胡人的铁蹄踏过淮河以南的地区,扬起漫天的黄沙。我愿把自己的身躯捐献给国家,努力抗击敌人以报答祖国。我们要用武力击退金兵,以彰显我大宋王朝的国威。我怕自己一片赤诚之心报国无门,望着祖国的南方久久站立,内心充满迷茫与徘徊。”

从这首《感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朱熹的心理变化,他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充满担忧,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可主和派从中作梗,让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付诸东流。整首诗以抒情、叙事为主,运用了借代、对仗、用典等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诗词的用词言简意赅,给人警醒,如颔联“惭”字,既表达了对爱国人士的崇高敬意,又暗示自己的报国之忱。而诗词中的这个“念”字,委婉讽谏孝宗效法越王勾践,可谓寄慨遥深;尾联“折”字更是表达了诗人一片丹心备受煎熬的强烈情感。

是的,正是因为朱熹坚决抗击金兵,而受到掌权者主和派的打压与排挤,让朱熹壮志难伸,他的学说更是被那些主和派们污蔑为“伪学”。报国无门的朱熹离开东京汴梁,临行与好友告别时,朱熹在给朋友的辞别信中写出自己的心声。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朱熹《白鹿洞书院》

一个心怀大志的人是不会向挫折低头的,既然无法亲自向前线杀敌,朱熹便走向地方,为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研究自己的学术,给后人做贡献。据方彦寿在他的《朱熹书院门人考》统计,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共有67所,其中他参与创建了4所,修复了3所。当时朱熹亲自参与修建的白鹿洞书院最为有名,书院建成之日朱熹欣喜不已,提笔写下《白鹿洞书院》,本首诗词旁征博引,寓意白鹿洞书院就是一个天下学子读书学习的好地方,自己将会在书院里潜心学习,把毕生所学传授下去。

朱熹潜心学问,拜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为师,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步行一百多里去拜访李侗,李侗被朱熹的诚意、聪慧和心怀家国天下的胸怀所深深打动,倾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朱熹,从此朱熹集众家所长,集成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朱熹提倡的理学核心思想是:“理是事物的规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当时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最为知名,两个学派更是各有理论、各有所长,也都各自相互不服气,所以两个学派也产生了学术争论。公元1175年,浙江金华的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为了调解朱熹与陆九渊两派之间的学术争执,邀请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到鹅湖寺相会,这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学术大会“鹅湖诗会”。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朱熹《菩萨蛮》

“暮色落在江面上,薄薄的烟雾缭绕着暮色下的江水,蜿蜒的小路一眼望不到尽头,没有了昨日的碧绿,只有萧瑟的秋风吹来阵阵寒冷。斜斜的夕阳落在花坞巷,让人的内心生出无限惆怅。游子内心的愁绪多了相思,相思总是不愿意离开游子的身旁。清醒的时候好似醉了一样多愁善感,我多愁善感的醉着如同醒着一般。”

朱熹的这首《菩萨蛮》一扫他平常睿智、充满哲思的写作手法,而是多了相思之苦、多了忧伤的低吟浅唱,从诗里词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代儒学大师的泪水在流淌。是的,漂泊一生的朱熹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累了也倦了。他思念故乡,思念家人与妻儿。

朱熹的启蒙老师是刘子羽、刘勉之和胡宪,其中刘子羽收朱熹为义子,而刘勉之对朱熹的关爱也是一点不少于刘子羽的,等朱熹渐渐长大,刘勉之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朱熹为妻,婚后两人生儿育女恩爱有加。也正是因为婚姻的美满,家庭生活的幸福,让朱熹在他的理学中主张人有固定的配偶而不能淫乱,他在解读《诗经》里的《关雎》篇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相随而不相狎。”从朱熹的学术里我们足可以看到他对女子的尊重和敬爱。

可就是这样,最后那些对他怀恨在心,栽赃陷害他的人却依然造谣他与尼姑有染,与自己的儿媳通奸。在《宋史》第三十七卷记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等等,其实这只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政党之争的事件“庆元党案”,朱熹只是牺牲品罢了。

这场残酷的清算让朱熹不堪重负,其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六十七岁的朱熹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为自己的清白做争辩,屏蔽掉外界一切的纷扰,拖着病体没日没夜地作书、写文章,只想将自己一生所学能留传给后世,能对后人有所帮助。七十一岁的朱熹因为常年用眼,双目失明,却还是灵感涌发,可病魔的恶爪却紧紧抓住他不放,终于在他七十一岁的那年春天,让这位伟大的老人永远闭上了双目。

#以书之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