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倾注驻村帮扶勇当疫线排头兵(扎根甲古甘洛的阿依索玛)
人物档案:
姓名:贺献英
出生年月:1968年6月
原工作单位:绵竹市剑南街道办事处(纪工委委员)
现工作单位:甘洛县前进乡基泥村(综合帮扶驻村队员)
走村入户,左一为贺献英
巾帼英雄,迎难而上
甘洛位于凉山北部,境内全为山地,岭高谷深,河谷地带间有台地斜坝与河边小坝,西部有较大的高山间狭长斜坝,自然风光独具特色。诗人白玛曲珍曾经深情地赞道:“遥望苍穹,甘洛大美。水在天上流,花在云中开,彩云落地为衣裳,天水甘露似酒浆。蛙声绿了梯田,农家隐在仙境。峡谷万丈憾天穹,大渡飞流千古雄。”然而,由于历史局限、自然环境、教育发展、民族传统等种种原因,甘洛却是凉山州的国家级贫困县,广大的甘洛乡村百姓长期生活于极度贫困之中。
甘洛风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2016年8月,省政府确定由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绵竹在甘洛成立了对口帮扶前线指挥部,选派党政、教育、医疗、农业等各类援彝干部人才共302人开展援彝工作。2018年2月11日,到凉山州视察脱贫攻坚时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强基层党支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真抓实干,不图虚名,不搞形式,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书记的讲话给广大驻村工作队员以极大鼓舞,大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凉山儿童
担任甘洛县前进乡基泥村综合帮扶驻村队员的贺献英就是其中的巾帼英雄。贺献英,1968年生,家中有80多岁的父母亲,儿子罗显豪正在读研。2018年7月,50岁的贺献英主动请缨,携丈夫罗春明一同到甘洛参加援彝工作。罗春明,生于1963年6月,在绵竹乡村从教四十余年,目前在甘洛县田坝镇中心校担任数学教师。“50岁的贺献英把丈夫带着一起去甘洛县扶贫了!”消息一出,当地干部议论纷纷,但她和丈夫义无反顾走进了大凉山。不过,贺献英得到的更多是祝福:带着我们的梦想放飞吧!援彝是一份事业,用心付出才有辉煌;援彝是一种见证,用心维护才能谱写华章;援彝是一种洗礼,用心体悟才能升华灵魂;援彝是一种享受,用心呵护才能感受生命真谛。既然时代赋予了我们方向与梦想,就要不顾风雨日夜兼程……
贺献英(右一)入户宣传政策
7月5日,当贺献英长途跋涉近十个小时,风尘仆仆地来到甘洛前进乡基泥村时,心里还是凉了半截。七月流火,大凉山火辣辣的日头首先就给贺献英一个下马威,如果没有遮阳伞,她根本不敢待在室外。按照规定,驻村队员吃住在村委会,贺献英放下行囊,在基泥村村委会活动室住下了。除了中餐外,早饭、晚饭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土豆、白菜和米饭,这就是当地的主要食物。为了保证口感,贺献英将白水土豆剥皮后蘸以辣椒面,倒也勉强可以下口。但长期吃土豆可不行,为了改善生活,贺献英后来在驻地附近开荒种菜。自个儿吃不完,就分给周边的村民一些。这里的饮用水浑浊不堪,空气中时刻弥漫着牲畜粪便的臭味,桌子上的灭蝇纸粘满了苍蝇,看着那些在灭蝇纸上挣扎的苍蝇,贺献英吃饭时简直难以下咽。
贺献英在前进乡基泥村村委会住处
基泥村道路、沟边、坝子里,到处都是白色塑料垃圾。偶尔一辆车开过,在机耕道上卷起满天灰尘,让你看不清前边哪里是路,哪里是坎。此情此景,贺献英的脑子里马上飞过“脏、乱、差”几个字。她自然地想起书记在凉山州视察时和一位彝族村民对话的情景:一位彝族村民说她以前生病,总以为是有鬼附身。后来在村干部的引导下,认识到鬼就是那些不讲卫生滋生的病菌。只要改变生活习惯,从洗脸、洗手这样的小事做起,把家里和个人的卫生搞好,就会少生病。说,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甘洛县高山人家
彝家有女,阿依索玛
初到基泥村时,这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热水器,更没有亲人的陪伴。黑黢黢的夜晚,贺献英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这就是自己将要战斗数百个日夜的地方,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么?哪怕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要帮助基泥村的乡亲们拔掉穷根,要把困扰他们祖祖辈辈的“鬼”驱逐出去。贺献英想起了自己的长跑生涯。六年多来,从跑完五公里就气喘吁吁,到最后能够完成马拉松全程,这其中经受的苦痛只有她自己清楚。没有科学的训练、没有毅力和恒心是根本无法跑完马拉松全程的。就把在甘洛的帮扶工作看成是一次马拉松吧,再长的路也有尽头。在贺献英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退缩”二字,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18年11月,贺献英参加西昌国际马拉松比赛
在绵竹帮扶甘洛前线指挥部里,贺献英谈到她有一个彝族名字叫“阿依索玛”。所谓阿依,即大女儿。而索玛,则是指杜鹃花。杜鹃花,在凉山被称为索玛花。凉山多索玛花,漫山遍野地开放,在那巍峨皑皑的雪山衬托下,挺拔的高山林间,如茵的高山牧场,陡峭的悬岩峭壁,都镶嵌着各色的索玛花。彝族人有些见惯不惊。小孩有兴致会上山摘来含苞欲放的花枝,在村庄的公路旁,向开着自驾车来来往往的城里人售卖,几块钱就能够得到一大把。在歌曲《情深谊长》中,索玛花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索玛花儿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红军走的是革命的路,革命的花儿开在咱心窝。”歌曲描述的是红军长征经过凉山时,刘伯承元帅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的故事。
索玛花开
说起阿依索玛这个名字,还有些来历。那是一个雨天,贺献英和基泥村的一些女人坐在一起烤火御寒。其实,自从贺献英在基泥村安家后,大家就把她当成了好姐妹。大家忽然谈到,贺姐已经来到基泥村一年了,成了一位地道的彝家女,应该有个彝族名字才对。大家想来想去,最终将其定名为“阿依索玛”,从此阿依索玛就在基泥村乃至前进乡传开了。从一个第一次踏足甘洛县的绵竹人,到成为彝家姐妹眼中的阿依索玛,贺献英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和付出呢?
贺献英和彝家姐妹在一起
来到基泥村后,贺献英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既来之则安之,她不仅将家安在了基泥村,跟当地村民打成一片,而且动员丈夫罗春明也来甘洛支教。为了解决贺献英的后顾之忧,当好妻子的坚强后盾,罗春明在同年九月二日主动申请到甘洛支教,被安排在田坝镇中心校教书。上班期间,罗春明住在学校里,贺献英住在基泥村,夫妻俩只有周末才能相会。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贺献英说,“刚到基泥村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不少孩子来串门。这里几乎每家都有3个孩子,大部分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爷爷奶奶不识字,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没有家长辅导,存在很多困难。”于是,贺献英夫妻俩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孩子们学习,教他们说普通话。有一个彝族孩子叫阿木曲铁,还不到两岁,每次远远地看见他们,都要跑过来,紧紧地依偎在他们怀里,久久地也不愿意分开。人都是有感情的,贺献英夫妻似乎又找到了为人父母的感觉。他们给孩子们购买了新书包、太阳帽、水彩笔,鼓励他们从小爱学习。孩子们非常高兴,放学回家舍不得放下书包,晚上睡觉都戴着太阳帽,见到贺献英格外亲切。
基泥村彝族孩子
“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在基泥村村委会安家以后,贺献英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适应了甘洛的生活。没有热水器、洗衣机,没有网络、电视机,顿顿都是土豆白菜,这些都不重要,关键的是得迅速开展工作。凉山州驻村工作队有十项工作任务,分别是:宣传发动、建立台账、开展帮扶、落实政策、发展经济、监管资金、发动群众、移风易俗、学普通话、筑底强基。这十项任务,每一项都很重要,都关系着甘洛县脱贫攻坚的进度和脱贫成果的巩固。按村两委统筹安排,贺献英在开展脱贫攻坚十项工作任务之外,还负责村上每月八次的农民夜校讲课及资料完善。
贺献英在入户走访
工作千头万绪,贺献英决定先从了解村情下手。在接下来的入户走访中,她每天早出晚归,深入田间地头,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下被走访村民家庭情况,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解决效果怎样。到农户家中只能走路,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贺献英经常头顶烈日,一路爬坡上坎,汗水打湿了头发,还直朝眼睛里钻,那种滋味真是无法言说。一个月下来,贺献英完全熟悉了基泥村的情况,这个村辖6个村民小组351户14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62人。有林地1400亩,耕地900亩,人均耕地0.6亩。因缺乏灌溉水源,村民只能耕种一季玉米,完全属于靠天吃饭。加之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当地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困境。为了养家糊口,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
甘洛县彝族女人
在进村入户的过程中,贺献英发现大部分村民习惯在地上支一个钢筋三角架就煮饭,有时家畜家禽就在锅边转来转去。她心里很难受,发誓动员村民干好“三建四改”项目。所谓“三建四改”,就是建入户路、建庭院、建化粪池或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水。贺献英每天早出晚归入户走访,户户动员,核实哪家缺啥建啥,一一登记,一一实施。残疾人木基以初无施工能力、无启动资金,70多岁的李世友、日尔哈无劳动能力,李家院子6户村民矛盾重重无法自主施工。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纷至沓来,一时间让人焦头烂额。贺献英将其一一记录在案,能够自己解决的当场协调解决,没办法解决的再向第一书记和村委会汇报。她会同村两委干部积极协调施工队伍实行委托施工。由于工作扎实,狠下绣花功夫,最终全村150多户村民受益“三建四改”政策补助资金90多万元。基泥村村民居家环境、生活习惯得以很大改善。
入户调查
在入户走访时,贺献英发现村里的便桥被山洪冲毁了,村民放养在高山的牛羊面临断粮的困境。这可是村民的命根子。“一定要想法把这条产业路修好!”贺献英将这一情况记在心上,通过听取村两委发展规划,召集党员群众代表座谈,收集各方面意见,最终形成决议。贺献英积极协调甘洛县级相关部门,立项、招标,施工顺利实施。如今,基泥村长达5.16公里投资300多万元的产业路工程已经完工。同时,家家也实现了有入户路、有硬化地坝、有灶台案板、有卫生间、有安全饮用水管网,人畜分离,居家环境功能齐备的生活。
基泥村整改前的乡村入户路
贺献英用十足的耐心,让基泥村的村民过上了便捷的现代生活。“这个项目虽然微小,但是能改善彝区村民的生活习惯、移风易俗。”贺献英说,“每次与村民们见面,他们的笑脸和主动热情的招呼,让我感觉他们和我们关系近了很多。”同时,贺献英落实党建助脱贫村干部包组包户、党员结对帮扶制度,每月汇总结对帮扶情况,确保党的政策能够及时传递到户。
贺献英(右一)和村民开展文体活动
功不唐捐,无悔今生
在甘洛县的绵竹援建干部中,很多人都看过贺献英的这封家书。
写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前几天寄给妈的药,您都按时服用了吗?爸,您的眼睛受不了地里的湿热熏蒸,您就不要再去地里扯草了?……甘洛早晚温差很大,下午还是艳阳高照,到了晚上寒气逼人,近期晚上秋雨一场接着一场。此刻,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望着黢黑的夜空,听着甘家河潺潺流淌的河水声,女儿在吉日波下望故乡,绵绵秋雨割断肠!”贺献英这封家书让很多人动容甚至潸然泪下。
在甘洛县吉日波神山
“看到基泥村的情况一天天变好,我在高兴的同时就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他们对我的教导,就写了一封家书回去。”贺献英说,父母身体不好,她却未能在身边尽孝,是她一直愧对父母的地方。贺献英的父亲贺年清,1995年从煤矿退休后,回家帮助妻子种田。贺老时刻教育子女们,工作上要服从组织安排,积极肯干,认真踏实;为人要正直,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做遵纪守法之人。母亲林依会,身体状况较差,长期服药调理,但母亲多年来对子女的谆谆教导贺献英时刻铭记在心。
老人
在信中,贺献英向父母说起了自己在基泥村的援建情况,也分享了一些在村里和村民们相处的日常,表达了对他们的关心与思念,对不能回家看望他们表示愧疚。“想娘千里外,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摘帽奔康早还乡!”1年3个月过去了,一封家书,道出了答案,也道出了贺献英在“对口扶贫帮扶”工作中的承诺。
甘洛彝族女人
在这封家书中,贺献英还谈到了2019年7月28日的一场泥石流。由于前后几场暴雨,山洪爆发,5万多方泥石流冲下山来,冲毁村庄、农田、水管、桥梁等基础设施,也掩埋了贺献英在村委会活动室的住处。所幸的是,当天贺献英并没有待在活动室内,否则还存在生命危险。险情发生后,贺献英和乡村干部组成党员突击队、巾帼互助队,连续作战,转移安置灾民,为老人送饮用水,向群众宣传防灾知识和政策。在灾后第一时间抢通管网、道路,疏通河道,看到村民们没有一人因泥石流失去生命时,他们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贺献英(左三)在工作现场
“来到彝区,就要真心做事,尽自己责任和微薄力量,奋力脱贫攻坚战役,向甘洛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再回首时,不负归期,无悔今生!”贺献英表示,尽管只有三年时间就要退休,但基泥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如果组织需要,她还是希望组织能够批准她留下,或者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其他地方去工作。(彭忠富/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