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代乌纱帽的正确说法(为什么人们用乌纱帽)
现在用“乌纱帽”来比喻官位很常见,比如谁当官了就说他戴上了乌纱帽;哪个官员被撤职了,称之为“丢掉乌纱帽”。乌纱帽究竟是什么样的帽子,以至于人们用它比喻官位呢?
乌纱帽最初形成于东晋时期,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乌纱帽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半透明帽子,主要起遮阳和防尘的作用。东晋成帝时规定凡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乌纱帽。后来,乌纱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乌纱帽成为正式“官服”始于隋唐时期。当时,上到皇帝,中到文臣百官,下到普通百姓都戴乌纱帽,隋朝为了区分等级,便在乌纱帽上装饰玉饰,以块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通常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到明代朱元璋的时候,乌纱帽成为文武百官的“专利”。朱元璋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平民百姓不可佩戴。而皇帝自己呢?已经不戴了,他们戴金丝和黄色丝绸做成的金冠。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才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下图是万历时候的首辅张居正,官封正一品太师,是明朝品级最高的文官,可以看到他的吴少冒的双翅很短。
清初顺治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