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有详有略的介绍家乡的习俗(说一说那些留在记忆里)

一、建房和乔迁

一旦确定建房了第一步是去请地理风水先生来定地方、方向和选取具体的建筑日子(主要是确定开挖石脚沟定磉和竖大门的日期)。尤以竖立大门为最———正所谓一日建房百年住,它直接决定着住房的吉凶祸福。

一些地方竖大门爱用寅夘二时,叫“寅夘不通光”———这时天还没亮人少走动以防有不干净的人或物出现不吉(主要是避免伤病和孕妇),这做可以趋吉避凶,日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万事顺遂。

一些地方则恰恰相反,竖大门时取“已午”二时。人来的越多越好,还在头天晚上就准备糖饼粑粑花生红枣瓜子一类吃食了。竖大门前挑去建房地址上放,竖起大门炮竹一响大人小孩就来拿吃食了。来后的人问来先的人:他家有不有?如果还有多多的食品放在箩筐里,来先的人边吃边说:有,他屋(家)大把(多)。如果箩筐里没有了,来先的人就说:别去了,他屋没有了。据说很灵验的,说大把多的建房以后事事顺遂人畜平安吉祥如意财源广进。说没有的建房以后事事不顺不是出凶事就是生病一穷二白,总之不平安少钱粮。所以家家准备食物时只准多不准少(依据是村上和邻近村子人口的多少。)

一句话有详有略的介绍家乡的习俗(说一说那些留在记忆里)(1)


第二步选取名声响亮点的建房队伍来建筑。这些师傅必须要懂老礼,冲墙的主人得准备好墙板(模)和取泥的地方。彻砖的得把砖放进打好石脚(屋基)的房筐内,除了给商量好的工钱以外,主人还得专门请师傅们吃三餐好饭。第一餐是动工这一天,第二餐是过大门,第三餐是结束这一天。有两个红包是不能少的,第一个红包是过大门,第二个红包是过香火柜。如果主人年轻不懂老礼,师傅做来做去就是不做两个地方的墙,你一问师傅就会讲你听了。你得马上用红纸打封包。过去只给主师傅,现在连大工小工都给了。同时还得准备一本日历(宗睦堂或者望星楼)和七星钱,过去用铜钱现在用人民币硬币,师傅拿红包了这才拿日历和钱压大门抬泥(筐)上做两个地方的墙。摆钱也是有规定的(大多数是北斗七星样)。请三餐得按年节或者红白喜事的标准办,否则人家会讲主人小气不懂礼。

第三步乔迁之喜(又叫进房子或者进火)日期一样请风水先生确定。除了告诉亲戚朋友或弄吃师傅帮手外,还得砍肉或者拿鸡、糖果去请娘家人(亲舅舅)准备好锅头碗筷火柴(火机)红布金花特制粮食(如谷穗粽子)嫩鸡鲤鱼(各一对)。锅头碗筷火柴留厨房,红布金花留大桌上,特制的粮食嫩鸡鲤鱼装好留桌前。半夜后舅舅亲自动手把红布挂香火柜顶,金花插香火柜里,特制的粮食挂梁上两头,然后进厨房烧火。请娘家人时,有多少户就得拿多少份礼去请。娘家人是要挑担子来的(一般稻谷五十斤),罢酒娘家人走了外甥得给一两斤肉或者同等肉价的钱放娘家人的箩筐里让其回家(叫答箩钱)。

二、丧葬

亲人去世了(主要是父母),孝子孝孙头上和腰上捆白布条手拿一个竹筒或水瓢哭歌(又叫哭孝)结队去河边或者古井买水给老人洗身。自己不会哭歌的请会的人代替,目的是告诉村邻弟兄叔侄婶婶大嫂父或母不在了人家好来帮忙。

等孝子孝孙买得水回来(取买水是要丢硬币的),村上三家四屋男男女女也来了。给逝者洗身穿寿衣入殓。这一点是很讲究的,分脚踩莲花或头顶莲花。(即头在棺木前或者衣棺木后,在前的叫头顶莲花在后的叫脚踩莲)逝者背下压钱手上抓钱口里含钱垫瓦扎纸钱都有规定,不是做过的人根本不会做。所以村村都有这样的人一代传一代。

入殓好把棺木抬堂屋一边靠墙边放好,棺木上面用布单盖,棺木下点长眠灯,棺木前放碗饭,饭上放只倒头鸡,孝子跪在地上烧香烧纸迎接亲戚朋友来奠拜。

孝子烧香烧纸了,村中长辈一边安排人去请地理风水师、丧礼主持(打道场的还得请法师)、拿鸡拿炮竹去报娘家人、安排席宴。

风水先生来了给人陪着孝子带去坡上或者山岺寻穴,寻得地方了烧香烧纸放炮竹由孝子跪着挖三锄。回家先生选日子下葬,可以动土的马上给人去挖金井(坟穴)。不可以的等到吉日了再去开金井。有的急死急葬,有的留在家三五七天。一看丧家的经济能力二看日子吉凶和天冷天热。天气凉爽可以多留几天,天热就不能留的太久。

一句话有详有略的介绍家乡的习俗(说一说那些留在记忆里)(2)


到了下葬这天了先是家祭。开棺让孝子亲戚朋友看最后一眼(又叫看脸)后,丧事主持读祭文孝子跪在屋外听。叫起就起叫跪就跪,简单的三起三跪,特别点的三叩首九跪奠。然后是路祭———主要是嫁出的姑娘姐妹,形式和家祭差不多。

抬棺上山了,一些地方搞醉八仙即八个人抬,一些地方不论人数大杠小杠抬出门。旌旗招魂幡遮天蔽日,纸钱撒得满天飞锁钠炮竹震天响。人少的队伍有几十上百米长,人多的拉有几百近千米远。队伍专走大路和街上,走一步退两步逢车车让路逢人人让路。醉八仙站着不动了孝子孝孙就得跪下,逢水塘跪水堆逢垃圾跪垃圾。一开始是故意作难平常不孝父母的子孙的,后来变成你整我我整你了。在我这你叫我跪一次在水塘里,到你那了我就叫你跪三次垃圾上。

好了今天就码到这了,明天再码嫁娶和年节习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