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剂最好的是哪种(硬化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硬化剂是指可引起不可逆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终导致血管纤维化、使血管腔闭塞的化学制剂(chemical agent)1.理想的硬化剂应具备的条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硬化剂最好的是哪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硬化剂最好的是哪种(硬化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硬化剂最好的是哪种

硬化剂是指可引起不可逆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终导致血管纤维化、使血管腔闭塞的化学制剂(chemical agent)。1.理想的硬化剂应具备的条件

(1)无全身毒性;(2)在一定的阈限浓度之上才起作用,可通过稀释,准确地控制硬化效果;(3)与内皮细胞接触一定时间后才起作用,以致于对于血流淤滞的区域相对更为有效,而对于血流快速的深静脉相对更加安全;(4)不引起过敏反应;(5)对最粗大的血管也具有足够的硬化作用,但溢出血管外时不引起局部组织损伤;(6)不发生皮肤色素斑或瘢痕;(7)不发生毛细管扩张性血管丛生;(8)完全溶于生理盐水;(9)注射时无痛;(10)价格低廉。

遗憾的是,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硬化剂是不存在的。清洁剂类硬化剂如十四烷基硫酸钠和聚多卡醇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是首选的硬化剂,因为其副作用较小且疗效肯定。2.硬化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目前使用的硬化剂包括3种类型,即渗透型硬化剂(osmotic sclerosant)、化学性硬化剂(chemical sclerosant)及清洁剂类硬化剂(detergent sclerosant)。

2.1 清洁剂类硬化剂

清洁剂类硬化剂均为表面活性剂,具有固定的亲水和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常见的化学结构为脂肪酸盐、脂肪酸酯或脂肪醇醚,通过改变界面的能量分布,在数秒钟内使细胞表面蛋白质析出,破坏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导致细胞膜破裂,这种作用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清洁剂类硬化剂均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目前可供使用的清洁剂类硬化剂包括鱼肝油酸钠(sodium morrhuate)、乙醇胺油酸酯(ethanolamine oleate)、十四烷基硫酸钠(sodium tetradecyl sulfate,sodium 1-isobutyl-4-ethyloctyl sulfate)和聚多卡醇(polidocanol,hydroxy-polyethoxy- dodecane)。

(1)鱼肝油酸钠:由从鳕鱼肝油(cod liver oil)中提取出的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混合物,从192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应用非常广泛,具备所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备条件,FDA免除其申报申请而批准在美国销售。但是,因为以下原因,鱼肝油酸钠并不是理想的硬化剂:它是一种生物提取物而不是化学合成剂,其成分变化很大;对其分子结构的认识不完全,其长链上的一个重要的脂肪酸和脂肪醇可能与硬化作用无关;其溶液不稳定;溢出血管外可发生广泛的皮肤坏死,并可出现过敏反应[1]。

(2)乙醇胺油酸酯:是由油酸和乙醇胺组成的化学合成剂,因亲水链长度较长,使其极易溶解,也使细胞表面蛋白变性的能力减弱,所以其硬化效力较弱,需要高浓度的药物才能发挥硬化作用。过敏反应并不常见,与鱼肝油酸钠一样,FDA免除其申报申请而批准在美国销售。乙醇胺油酸酯的主要缺点是黏滞性高,注射困难;具有产生红细胞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的倾向,大剂量使用时,偶可致肾功能衰竭;具有肺部并发症的可能;与其他硬化剂相比,硬化效力相对不足[1]。

(3)十四烷基硫酸钠:是1946年Reiner首次描述的一种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自1950年代以来被广泛使用,许多作者描述了其安全性和效力。是具有肥皂性质的一种碱金属(alkali metal)的长链脂肪酸,由1-异丁基-4-乙基硫酸钠组成,加入2%苯甲醇(作为麻醉剂)和磷酸盐缓冲液,使其pH值为7.6。十四烷基硫酸钠是一种无黏性的低表面张力的清澈溶液,极易溶于血液中,注入血液后分布均匀。其作用机制为分解内皮细胞之间的胞间黏合质(intercellular cement),导致细胞呈斑片状脱落。内皮细胞的破坏,引起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对损伤的应答包括血管痉挛和血小板聚集,随之发生使静脉消融的纤维化。过多的十四烷基硫酸钠迅速被血流稀释而失效,其后吸附于红细胞可导致溶血。2005年,Bioniche Pharma Group Ltd.(Inverin, Co. Galway, Ireland)获得FDA的批准,以统一的名称“Sotradecol”进行十四烷基硫酸钠的销售和经营。也可使用TromboveinTM (Omega Pharmaceuticals Ltd, Montreal, Canada)和Fibro-VeinTM (ST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Ltd. Hereford, United Kingdom)提供的十四烷基硫酸钠。Fibro-Vein可供使用的剂型包括浓度为0.5%、1%和3%的2 mL安瓿以及0.2%和3%的5 mL瓶[1-3]。

(4)聚多卡醇:由溶解入蒸馏水的羟基聚乙氧基十二烷(hydroxypolyethoxydodecane)组成,加入5%体积比的96%乙醇,以确保聚多卡醇微团(清澈液体)的乳化并减少制作过程中的泡沫形成。其他成分为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disodium hydrogen orthophosphate dihydrate)和磷酸二氢钠钾(potassium dihydrogen orthophosphate)。为非离子化合物,由非极性的疏水部分、十二醇、极性的亲水部分和酯化聚乙烯氧化物链(polyethylene oxide chain)组成。在溶液中,聚多卡醇为连接第一个分子中羟基的氢离子和第二个分子中O2二聚物的3个电子对之间的静电氢(electrostatic hydrogen)结合而成的大分子(macromolecule),这种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其硬化活性由疏水和亲水2种不同作用产生。可供使用的聚多卡醇剂型为浓度为0.5%、1%、2%、3%和5%的30 mL多用途瓶装Sclerovein(Resinag, Switzerland),也可使用浓度为0.25%、0.5%、1%、2%、3%和4%的2 mL安瓿装以及浓度为0.5%和1%的30 mL瓶装乙氧硬化醇(Aethoxysklerol,Kreussler Phxrm, Wiesbaden, Germany)。聚多卡醇是欧洲最常用的硬化剂[1-3],国内曾称之为乙氧硬化醇。国产的相似产品——聚桂醇(聚氧乙烯月桂醇)注射液于2008年获准上市。美国FDA余2010年3月30日批准德国Chemische Fabrik Kreussler & Co.生产的聚多卡醇注射剂Asclera®用于治疗静脉曲张。

十四烷基硫酸钠和聚多卡醇的优点在于血管内注射时无痛,过敏反应很少见,不产生溶血现象,因而发生色素沉着的可能性很小。主要缺点是可产生血管外坏死和溃疡。但是,使用0.1%~0.5%的低浓度药物治疗毛细管扩张和微静脉扩张时,并不发生血管外坏死[3]。

2.2渗透型硬化剂

渗透型硬化剂通过渗透性脱水(osmotic dehydration)作用,使注射部位的红细胞和邻近的内皮细胞破裂[1-3]。

(1)高渗盐水:23.4%的氯化钠溶液也许是美国最有名的硬化剂。高渗盐水作为硬化剂使用并未获得FDA批准,但在美国却经常标识外(off-lable-use)作为硬化剂使用。根据静脉的大小和反应性,使用的浓度在11.7%到23.4%之间。高渗盐水易获得,价格便宜,且极少过敏;但是可引起烧灼性疼痛,因引起红细胞溶血而产生明显的含铁血黄素色斑,可能引起皮肤溃疡,而且极易稀释,限制了在较粗大静脉中的应用[2- 3]。

(2)Sclerodex:加拿大Omega Laboratories制造的一种渗透型硬化剂的商品名,是一种高渗葡萄糖和高渗盐水的混合物(其成分包括葡萄糖250 mg/mL、氯化钠100 mg/mL、丙二醇100 mg/mL、苯乙醇8 mg/mL),但在美国尚未获得FDA批准。其效果类似高渗盐水,但由于其盐浓度较低,因此引起的注射时疼痛较轻,出现因溶血所致色素沉着以及皮肤坏死和溃疡的风险也较小。主要用于治疗细小的血管如毛细管扩张、微静脉扩张和血管丛生[2-3]。

2.3化学性硬化剂

化学性硬化剂通过其直接腐蚀作用(direct corrosive effect)使细胞间黏合质裂解、破坏细胞表面蛋白质和改变静脉壁的化学键((chemical bond)而发挥硬化效应。常见的化学刺激性硬化剂包括铬酸甘油酯(chromated glycerin)、多碘化碘(polyiodinated iodine)、20%水杨酸钠、50%奎宁乌拉坦和95%乙醇。

(1)铬酸甘油酯:商品名为Scleremo或Chromex,含有72%的铬酸甘油酯。在欧洲应用广泛,但FDA未批准在美国使用。与其他硬化剂相比,这种硬化剂硬化效力非常弱,主要用于小血管的硬化治疗。主要优点是很少引起色素过度沉着和毛细管扩张性血管丛生,也很少引起血管外坏死。主要缺点包括溶液极度黏稠,注射困难;注射时可出现剧烈疼痛;铬酸成分具有高度的致敏性;偶有肾绞痛和血尿的报道。

(2)多碘化碘:商品名Variglobin或Sclerodine,是元素碘(elemental iodine)和碘化钠(sodium iodide)的混合物(mixture),同时含有少量苯甲醇。注入血管后,迅速离子化,形成蛋白结合碘,可能通过原位裂解细胞表面蛋白质发挥作用。在体内,碘离子转化为碘化物后则失去硬化作用,所以其硬化作用局限于注射区域。同样在欧洲应用广泛,但FDA未批准在美国使用。这种硬化剂的缺点包括具有引起血管外坏死的高度倾向(high tendency),硬化作用局限于距注射部位的一定范围内,具有过敏反应和肾毒性风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