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梅花二首赏析(苏轼减字木兰花)

苏轼梅花二首赏析(苏轼减字木兰花)(1)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春月词。

元祐七年(1092),56岁的苏轼,与朝廷政见不合,被外放担任颍州太守。根据词前小序,可知此词作于当年春天二月十五夜。

春日聚星堂前的庭院中,一轮圆月当空,明净皎洁,照着摇摆晃动的美酒,月光像似在翩翩起舞。这是写“春月之顽皮”。它仿佛在你的杯中跳舞,又和你的影子一起,慢慢移动。“春庭”,点明地点。“月午”,交代时间。“光欲舞”,则正面描写月光的可爱。舞步旋转,经过九曲回廊,看见树上梅花,已经凋零了一半,然而芳香依旧沁人心脾。这是写“春月之神韵”。春月的气质、魂魄、精神很难描绘,词人通过对梅香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春月的高洁傲岸的品质。“步转回廊”,可以看出词人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来叙述的。“半落梅花”,进一步点明时间。“婉娩香”,写梅花品性,也是在写春月品性。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春天的月光总是照着年轻人消遣娱乐的地方。这是写“春月之欢喜”。春月里,总是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美好,它是少年心中的白月光,是行走人世最温馨的时光。这是词人正面歌颂春月之美好。写“轻云薄雾”的美好,就是写春月的美好。一个“乐”字,可作全词词眼,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苏轼梅花二首赏析(苏轼减字木兰花)(2)

不像秋天的月光,总是照着离别之人肝肠寸断的地方。这是写“秋月之断肠”。秋月下,仿佛总是送别多,欢乐少,总是离愁多,重逢少。秋月的伤感,从侧面反衬了春月的喜悦。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豪迈之句。

纵览全词,不难看出词人对于春月的偏爱之情。在词人眼中,一切因为春月的到来,而显得更加迷人可爱,赋予春夜以无尽的美。整首词,景中含情,情蕴景中,巧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一组组特写镜头,呈现在世人面前,极具画面感,是咏春月诗篇中的绝妙佳作。

文:严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