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制香的手法有哪些(手握千年制香技艺)

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邱延波

编者按: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在河南,在郑州,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非遗,诞生于农耕文明。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部分非遗正在失去传承的空间。在不可逆的城镇化过程中,这些非遗的现状如何?它们如何应对、适应这个过程?在城镇化的必然潮流中,这些非遗人也自然将成为都市人。如何让非遗在都市中生存、发展,非遗人如何与都市完美融合,扎根下来,焕发新的生命?

为此,大象新闻联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梳理郑州非遗人,推出系列报道“都市非遗人”,揭秘都市非遗人的现状,困境,所面临的机遇,着眼于今后的传承弘扬,为非遗发声,为文化续脉。

“香不是迷信,是一种文化。香最初造出来的时候是干啥用的?驱蚊治虫,祛病治病,防瘟防疫。香能静心养性,还能用来计时。香的功能数不胜数,敬神礼佛只是香的一种用途而已。”2月21日,73岁的耿发旺说,如果不了解香文化,不破除误会,就永远理解不了为何“耿氏香制作技艺”能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手工制香的手法有哪些(手握千年制香技艺)(1)

其实,香在古代文人生活中无处不在,形成了浓厚的香文化。“红袖添香夜读书”,读书时要有香;“盥手焚香弹夜月”,弹琴时要有香;“茗茶在碗香在炉”,品茶时要有香;“空林闲坐独焚香”,静坐时要有香……它们或缥缈于庙宇神坛,或悠然于书斋琴房,或摇曳于宴上席间。

一根香长7米重2000斤

2022年2月21日,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耿坡村,省级非遗“耿氏香制作技艺”传承人耿发旺在盆里倒了半盆水,让记者先洗一下手。

原来,这是一项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规矩”:进入耿发旺的香坊之前,必须先进行一道仪式——净手。这让人迅速升起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在制香的简易棚里,地上放着一根又粗又长的“柱子”。这根“柱子”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华大礼香。这根香长7米,重2000多斤,直径36厘米,是耿发旺用了一年两个月造出来的。这哪里是我们印象中的短短细细的香?这简直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传统手工制香的手法有哪些(手握千年制香技艺)(2)

耿发旺说,做这根香,仅劳务成本就高达10多万元,更不用说2000多斤原材料全部是纯天然的植物原料,还有大量珍贵的中草药,“没有一丁点化学合成的东西。”

传统手工制香的手法有哪些(手握千年制香技艺)(3)

这不是耿发旺第一次做这种特大柱的大礼香。早在2008年,耿发旺就做过一柱长两丈零八寸、重2008斤的中华大礼香,此香被世界佛教协会誉为“世界和平第一香”。

传承千年技艺一度消失

耿发旺说,耿氏制香传承上千年,祖上四百多年前迁徙到今天的耿坡村。从祖上迁到这里开始算,他是第十三代传承人。在耿坡村制香最红火的时候,全村100多户人家,有98户都制香。耿氏香以该村天然的含硝盐碱量较高的地下水为制香用水,并在沙乡干燥的自然环境下生产。看似朴实无华的一把燃香,从配料到精制成品,须历经数十道严苛的工序,耗时十天左右。耿氏香韧而不脆、质地密实,因此享誉一时。当年兴盛时,不少商贩都慕名而来,制香卖香的耿氏一族因此十分富有,当地一度流传一句俗语,“地有千顷,不如姓耿。”

时代的风云有时变幻莫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耿氏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当时,耿坡村家家户户都被反复搜查,制香工具全部上缴,任何人不允许再去制香。曾经辉煌的制香人不得不另谋生路,制香业一度消失。

那时,耿发旺的父亲带领着他们兄弟几人趁夜间偷着做香,暗地卖。耿家传统技艺得以暗中延续。

花掉给儿子娶媳妇的钱来制香

改革开放后,耿发旺家率先恢复生产,带动村里部分老字号香坊起死回生。然而,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耿氏香制作受工艺复杂、手工劳动强度大、纯天然制品成本高、经济效益相对低等因素制约,逐渐萧条。到1995年,耿坡村的香坊相继停业。

担心传承千年的制香技艺从此失传,耿发旺背着家人辞去公职,开始专心研究耿氏香制作技艺,“流传了那么多年,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断了。”耿发旺走访村里老一辈制香人,查找相关制香文献,不断进行试验,历时三年,终于成功。

传统手工制香的手法有哪些(手握千年制香技艺)(4)

为了制香,耿发旺拼尽了家底,甚至连给儿子娶媳妇的钱都花了,家里除了香就是制香工具。他的这种做法在很多人看来不可理喻,他的两个儿子因家贫长时间娶不上媳妇,受到村里人的冷嘲热讽。直到耿发旺的香慢慢有了名气,家里状况才慢慢好转。

“他们都说我是傻子,我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坚持是对的,后来我成功了。那一年我办了几件大事,一年娶了两个儿媳妇。”耿发旺每次回忆起过去的艰难,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

2013年7月和2015年9月,“耿氏香制作技艺”先后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耿发旺先后被命名为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至2018年,耿氏香坊先后被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被华南大学、河南大学分别确定为“大学生非遗文化教育实习基地”。

耿发旺苦心孤诣的坚守,换来的是这项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他制作的香涵盖家庭生活香、宗教香、盘龙香等六大类20多个品种。

传统手工制香的手法有哪些(手握千年制香技艺)(5)

家里字画能挂满30套房

“我的香,都是真材实料,有一点化学合成物质你剁我手。”耿发旺说,他的香全部是纯天然的,就连黏合剂都是用的榆树皮中间那一层白瓤,“我买的榆树皮,有一点杂质就不要。”因为坚持老传统,老规矩,耿发旺制香成本一直比较高,原材料越来越不好买,拿榆树皮来说,以前几毛钱一斤,现在20元一斤。

正因为如此,耿发旺用传统方法制作的香,通过口口相传,名声越来越响。很多庙宇和祭祀现场开始用耿发旺的香,很多书画大家也不惮舟车劳顿,跑到偏僻的耿坡村来寻香。在耿发旺的卧室里,成箱成柜地装着书画家送给他的字画,他都没有装裱,原封不动地躺在信封里,塞在柜子里。 “要是都裱好了挂起来,30套房子也能挂满。”

耿发旺说,他的香还有驱虫保健、舒情解郁、固元祛障、养气安神等功效,还得到了中医方面的认可,“省中医院的药剂师,都来买我的香。”

传统手工制香的手法有哪些(手握千年制香技艺)(6)

谈到难处,73岁非遗传承人当场落泪

既然传统香功能那么多,又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那应该大有可为。可是,谈及前途,耿发旺连连叹息。

2014年,耿坡村整体拆迁,耿发旺的香坊也被拆毁。出于非遗保护的目的,征得航空港区和龙王办事处同意,耿发旺在原址上搭建了临时板房,进行生产性保护与研发。

“不能搬到别处,搬到别处造出的香不是这个味,根本不一样。”耿发旺说,耿坡村一带特殊的地理和气候造就了耿氏香,他试过搬到别处,根本不行。

耿发旺说,现在的香坊只是临时性的,比较简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积水眼看漫延到香坊里,耿发旺和妻子两位老人束手无策。大水一旦浸泡,香料不能再用,制好的香也会被毁掉。几千斤的香料不说,那根中华大礼香整整耗费了耿发旺一年多的心血,他看得比自己的命都贵。紧急关头,耿发旺打电话把小儿子叫来,又向村里求援。大家及时赶来,和耿发旺一起用叉车把7米多长的中华大礼香叉起来,横在半空中,这才躲过一劫。然而,5000多斤香料却被洪水洗劫一空。

比香料被冲走更紧要的是,现在愿意学制香的人太少了。耿发旺曾经招过几个年轻人,每天给工钱150元,这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没几天都跑了。“只要他们踏实干,一年就可以学会了。”耿发旺说,传统制香技艺太苦了,年轻人受不了苦,宁愿去打工。

2013年底,耿发旺突发心血管病,差点不行了,“我那时候就想,现在制香就我一个人会,我一死,这手艺就在我这儿断了,对不住老祖宗啊。”谈及多年坚守的不易,谈及一路走来的辛酸,73岁的耿发旺一度失声哽咽。

后来,在他人的劝说下,耿发旺的小儿子开始学这门手艺。传承有人了,但离发扬光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漫漫其修远兮”,非遗技艺的传承仍然道阻且长。

专家点评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理论部主任葛磊:

耿氏香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郑州香文化的历史见证和优秀代表,产品本身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因各种原因,目前传承较为艰难。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将其作为本地文化建设、地域品牌打造的一个亮点,在场地、传承上积极帮助协调,特别是能够找到合适的稳定场地,鼓励支持传承人坚持家族传承的同时,探索通过开办培训班、体验班、研学班等方式,培养一批爱好者,培育新生传承力量。

纯天然的真材实料,严苛而精细的传统制作工艺是耿氏香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绝不能丢。同时,还要结合当代人的生活场景和现实需求,特别是要和当前逐渐流行的品香文化相结合,在产品规格、香型、包装、配套香器等方面进行创新。酒香也怕巷子深,还要做好宣传推广。总之,正如书记所说的,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也希望郑州的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香文化爱好者都能够关注支持本土的制香项目,让这一绵延数百年的珍贵遗产继续香火不断,桂馥兰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