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恰到好处的人生(夜读有一种美)
山林、秋雨、明月、清泉……这些唯美的意象在画家笔下成为画境,在诗人心中生发出诗情,在歌者那里幻化成了美妙的旋律,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理想的境界。愿你寻一静处,使乐声盈耳,噙满口诗香,再赏这一幅幅画卷——
春思曲《春思曲》
词:韦瀚章
潇潇夜雨滴阶前,
寒衾孤枕未成眠。
今朝揽镜,
应是梨涡浅。
绿云慵掠,
懒贴花钿。
小楼独倚,
怕睹陌头杨柳,
分色上帘边,
更妒煞无知双燕,
吱吱语过画栏前。
忆个郎,
远别已经年,
恨只恨,
不化成杜宇,
唤他快整归鞭。
《春风又绿江南岸》 吴冠中 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48×59cm 2007 中国美术馆藏
枝条飞舞,疏影横斜,远处,两位红衣人与画中星星点点的墨、绿、红遥相呼应。
画家独具匠心,将江南一景,抽象为一种更为形式化的独特视觉体验,成为点线面交错的唯美舞蹈。
江南不仅是吴冠中的故乡,是他的精神家园,更是他艺术灵感的无尽源泉。这里的“春思”更多的是思乡之情了。
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
词:【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江涛万古峡》 陆俨少 纸本水墨设色 178.4×95.2cm 1982 中国美术馆藏
《鱼鹰小舟》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31×34.5cm 1961 中国美术馆藏
一幅层峦叠嶂,瀑流倾泻,气势磅礴,如闻水声;另一幅则几道淡黑横扫,将天、地、水表现得空旷渺远,又以几笔重墨画就小舟、芦苇和两只相依的鱼鹰,自然流畅又耐人寻味。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怕是对异地恋爱最美好和最诗意的描述了吧。
这一动一静,若是非要与爱情扯上关系的话,或轰轰烈烈,或宁静淡然,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钗头凤
《钗头凤》
词:【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丁香仕女图》 王素 纸本水墨 131×59cm 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
个中有佳人,妙如林上月。犹对丁香花,低头整罗袜。
《竹下弹琴》 任伯年 中国画 30×33.8cm 1868 中国美术馆藏
竹下弹琴,诉与何人听?
玫瑰三愿《玫瑰三愿》
词:龙七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
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
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
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教我留住芳华。
《茶壶月季》 任伯年 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23.4×51cm 1886 中国美术馆藏
《月季小虫》 居廉 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23×28.8cm 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
月季,是“中国的玫瑰”,也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因四时红,月月红,常被誉为“花中皇后”。
画中月季,或写意或工笔,各有情致。
古诗词中多有对月季的赞美。白居易曾有“晚开春去后,独秀院中央”的诗句;苏东坡亦有诗云“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常占四时春” 。
点绛唇·赋登楼《点绛唇·赋登楼》
词:【宋】王灼
休惜余春,
试来把酒留春住。
问春无语,
帘卷西山雨。
一掬愁心,
强欲登高赋。
山无数,
烟波无数,
不放春归去。
《春山绿树》 黄宾虹 纸本水墨设色 75.6×30.4cm 1930s 中国美术馆藏
黄宾虹擅山水画,精墨法,画风“黑、密、厚、重”,运用“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
《早春》 苏天赐 油画 60X109cm 1988 中国美术馆藏
苏天赐说:“我每一幅的立意,都有东方和西方的成分,有时是东方的情趣,西方的实感;有时是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
从这幅风景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那中国画似的写意画风以及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心态,具有鲜明的东方艺术特色。初看寥寥数笔,似漫不经心,细心观赏却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春归何处《春归何处》
词:【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
《春》 苏天赐 油画 71×125cm 2006 中国美术馆
依旧是西方的绘画形式,东方的审美意趣,若前面的《早春》是春意萌动,这里便是春意盎然了。
踏雪寻梅《踏雪寻梅》
词:刘雪庵
雪霁天晴朗,
腊梅处处香。
骑驴把桥过,
铃儿响丁当。
响丁当,响丁当
响丁当,响丁当
好花采得瓶供养,
伴我书声琴韵,
共度好时光。
《岛佛驴背敲诗图》 任伯年 中国画 176×47cm 1887 中国美术馆藏
寒林萧索,一诗人骑驴行于山中。毛驴似不能承其重,诗人却凝眉苦思,推敲诗句。如此场景,可谓妙趣横生。
任伯年擅长捕捉人物一刹那之间的神情动态。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人物整个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
《老笔红梅》 齐白石 中国画 100.6×33.4cm 1956 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一生很喜欢画梅,但他很少像一般文人画家那样,以梅花寓意冷艳高洁、孤清傲寒。
白石老人对于梅花的美和家乡的感情密切相关。他年轻时曾租过一个叫梅供祠的祠堂居住,房周围种满了梅树,他称之为“百梅祠”。他每次画梅,常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
《毛诗序》说: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当人内心的情感用语言难以充分表达时,
会情不自禁地用唱歌来抒发。
中国诗词文化之美,
吟之不够,
还要画之,叹之,咏之……
你,被惊艳到了吗?
来源:央视新闻摘编自/CCTV文化十分素材多来源于/中国美术馆、美术网等 记者 梁珊珊
吉林日报全媒体 编辑:董淑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