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欧阳修和唐宋八大家的简介(唐宋八大家其五曾受他指点)
欧阳修作为我国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恒星,其对后世自然也有着很深的社会影响。宋仁宗年,欧阳修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曾就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追赠为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被后世称为欧阳文忠公。在欧阳修六十六年的生命中,为何能写下诸多如此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又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又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抱负?
图1
文章的政治倾诉
欧阳修作为最早的一代文风开创者,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文章深受韩愈的影响,文章主要讲究骈散结合,通俗易懂。在宋代大文学背景下,他的文章也主要推崇韩愈的古文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理论的革新运动。
在散文方面,欧阳修同样有着很深的造诣。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大致分为政治、道义、和抒情三方面。庆历三年,由于此时官僚人数冗杂,官员办事效率低下,百姓生活凄苦,同时辽和西夏又虎视眈眈想要侵犯北宋边疆,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于是范仲淹等人开始筹划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也参与其中。为了保证新政的顺利实施,抨击保守派的固步自封;庆历四年,欧阳修写出了《朋党论》并以奏章的形式上给了宋仁宗以获得支持。
在《朋党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庆历新政的推进也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年,宋仁宗便更定了新的科举制度,并颁布了减赋税、减徭役的诏令。但这些却极大的损失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在他们的排挤下,范仲淹、韩琦等相继被朝廷排斥出京城,欧阳修也不例外。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写下了名篇《醉翁亭记》。
图2
欧阳修就任知州后,即使他心中怀有被贬谪的愤懑,但还是给当地的百姓做出了政绩。欧阳修四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郑氏只好带着他去湖北投奔他的叔叔欧阳晔。在郑氏的悉心教导和欧阳晔为官清正廉洁的影响下,使得年幼的欧阳修拥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也是即使欧阳修仕途坎坷,他也依旧能够笑看这个世界,自号醉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醉翁亭记》中可以看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眼前的美景和当地的人文风俗让欧阳修忘了心中的苦闷。“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欧阳修就在这宛如世外桃源的安定中陶醉了。
欧阳修的散文除了表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抒发感情,同样也有抨击官僚主义的至仁道理。在五代史宦者传论》中,欧阳修用细腻的笔法揭露了那些只会谄媚君主的小人嘴脸,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深刻地分析了宦官势力之大对皇权的制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以委婉的语言说明了宦官当政的道理,也劝谏皇帝不要酿成祸患。而在《卖油翁》中,欧阳修用浅显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从而说明了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无论哪个角度,都表现出欧阳修作为文坛大家而不可撼动的地位。
图3
词的情感变化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豪,在诗词的成就上也颇有造诣。据统计,欧阳修流传下来的词约有240首,其风格既有柳永的婉约之风,又不失苏轼的豪迈之气。在欧阳修的词中,常常通过时令的更替来表现出情感的变化。在欧阳修的词中,涉及时令变化的大约有104种,约占总体的43%。斗转星移、日月更替、春夏秋冬,无数个生活的点点滴滴被欧阳修堆砌起来,组成了宋词大花园中不可替代的一朵。
在《生查子·元夕》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由景转情,通过“月出”这一小细节生动地描绘出主人公此时的心情,带动情感走向。同时又与下阙“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形成反差,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心情的落差,使人感同身受。全词以叙事开篇,描绘出上元节街头上的一片热闹场景;刻画了主人公在物是人非中的悲欢离合,以抒情结尾;这正是欧阳修词的精妙之处。
图4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别,便有可能成为永别;所以离愁别绪在大多数文人眼里都是一件值得记录的的一个重要的时刻。在《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一词中,欧阳修便把简单的离别一词用最诗意的语句深沉地表达出来。从大的时令过渡到小的时令,从眼前的“尊前”联想到“洛城”简洁地概括出了离别前后的景象,最终归结为情感的释放。情感为主,时令为辅。
融情于景,最终的归属点还是要落在情感上。词善抒情,词人往往在不经意间随着笔墨的挥动从而真情流露。欧阳修一生都坎坷不顺利,两次科举考试都未中举。深受皇帝的信任,可又因新政的失败和遭到诬陷的原因多次被贬谪。作为词人,贬谪的经历正好为欧阳修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色为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欧阳修也是感性的,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前,他便无法再吝惜自己的笔墨,便会暂时忘记自己被贬的事实。通过时令的调动,欧阳修的词会常常就借助眼前的意象去抒发自己的情感一山一水,从此在他的笔下就有了新生。
图5
“诗穷而后工”论说
如果说词是欧阳修抒发内心情感的通道,那么诗就是欧阳修连接思想与政治的桥梁。他不仅在诗的创作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在诗文的革新上又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论说。这个词最初出现在《梅圣俞诗集序》上,“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而欧阳修所提出的“穷”并不单单是指在物质生活上的贫穷处境,更多的是指在精神上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的沉闷心情。“工”是指优秀的创作,在诗歌创作上行云流水、妙笔生花。因此,“诗穷而后工”的含义就是,诗人在磨练了心智,经历了更多的艰难困苦,有了更丰富的生活经历后,所创作的诗篇便会对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做到下笔如有神。
图6
不幸的遭遇总是文人雅士们创作的原生动力。“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欧阳修便是看透了这一点。他的好友梅尧臣家境贫困,一生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有着和其他文人一样怀才不遇的心结,只得把自己的满腔热血都寄托给自己的诗文去寻求一丝安慰。欧阳修最初便将“诗穷而后工”用来评价梅尧臣之诗。
的确,梅尧臣的诗作很好地论证了欧阳修的这一论说。他的诗多表现一种宁静自然的超然追求和平和的生活态度,用朴实的语言去勾勒一幅百姓平时生活的画卷。同时梅尧臣也把“诗穷而后工”表现在对艺术的审美上;在创作上,他会更关心百姓的生活,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梅尧臣才始终不能在官场站稳脚跟。
图7
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在本质上是想根据这一论说去引起社会的思考。“穷”和“工”是因果关系,每个诗人的人生经历更能折射出他们的创作思想,也用他们的诗作去感染了更多的人,这正是欧阳修的初衷。他希望能够去激发出诗人的人文情怀,不论是物质的穷困还是精神的穷困,都会磨练诗人的意志力,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词穷而后工”,是诗人内涵素养的体现。将自己心中的感慨化作锋利的笔端,书写下自己艰苦奋斗的意志,文坛大家皆是如此。这代表着欧阳修用自己的经历和处事的阅历将自己的认知又推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图8
结语:
毫无疑问,作为臣子和文人,欧阳修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即使在政治上不尽人意、遭人排挤,但他的才华和能力终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与他的天赋和教育是分不开的。两次科举不中,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去沉淀自己的涵养;面对贵都的打压,他没有屈服,因为他心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也正因人生经历的变化,才成就了欧阳修诗文词赋风格的不同色彩。
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自然也就对笔下的辞藻有了灵魂的支撑。在为官前期,他大力推行改革,文章对整个社会的现状都透露着一种忧患意识;后来到地方就任,又在当地更加了解民生,希望做一个“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主要继承了韩愈的精神,把他当作榜样。这就在他的文学立场与韩愈高度相似。
从其他方面来看,欧阳修参加修订了《新唐书》,对牡丹的研究也是史无前例,对整个古代历史社会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正是因为欧阳修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关心体谅黎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担当社会的大任,才是欧阳修值得被我们铭记的原因;才是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论欧阳修词中的时令变化》《欧阳修“词穷而后工”刍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