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模具设计如何快速上手(一遍两遍三遍)
产品现存问题点及优化项
1、报价要求成型周期为50秒以下,但现在实际成型周期为52~54秒
2、产品表面拖伤
3、行位易进胶
4、孔位光影
5、产品模口出现拖伤
模具主结构图
设计理念:
前模做高模温,前模镶件、后模镶件、前模行位、后模行位等全部做低模温(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做冻水)
实际操作:
前模模温=85o;前模行位=78o;前模镶件=机水后模镶件=50o;后模行位=50o
原因分析:
后模呵接冻水时成型周期可达到48秒,但电池仓变形明显,只能提高呵的模温才可以满足电池仓变形OK此问题暂无法解决,需要模具正常量产一段时间后再做适当调整以确认是否可以达到
2、产品表面拖伤
原因分析、改善对策、改善结果
产品装电池门扣位处外观面有拖伤。如图示①处l原因分析:此处胶位太薄(产品平均胶厚3.0mm,最厚处达到4.3mm,但此处胶位厚度仅有2.0mm,同时两边还有两条骨位撑住,使其成型收缩过程中有向外变形的可能,
从而造成开模过程中与模具的磨擦比较厉害而出现拖伤的现象
改善对策:将此处胶位加厚,尽可能减小因为产品收缩造成此处的变形
将此处胶位从2.0mm加胶到2.5mm,同时将蓝色区域(图示②处)抛光。产品此处的拖伤有明显改善
产品装电池门处两侧面外观面有拖伤。如图示③处
原因分析:此处后模相应位置胶位变化突然,使成型过程中,此处的应力集中而且较大,可能造成产品成型后在此处后变形较大,同时由于此处结构的原因,产品变形的方向为向外(前模方向)变形,从而造成开模过程中与模具表面的磨擦力加大而出现拖伤的现象
改善对策:改变此处的产品结构,使胶位在流动过程中在此处产品的应力尽可能减少
将此处胶位(后模部分)加胶(加R),使两个截面之间尽可能光滑连接(图示⑤处),同时将此区域后模部分抛光(图示⑤处),产品表面不再有拖伤
3、前模行位易进胶
原因分析、改善对策、改善结果
水口处脱胶粉,生产时间偏长时会导致行位PL面合模有间隙,从而造成行位进胶
原因分析:浇口为斜(带弯)细水口形式(图示⑥处),由于浇口被拉出时易被浇口弯折处拖伤(刮伤),使此处有胶粉残留,由于浇口刚好设置在行位的PL面上,胶粉的残留可能造成行位合模时难以完全合到位而留下间隙,时间偏长,此胶粉的残留就越多,而造成行位PL面的间隙越大,成型时造成行位进胶
改善对策:尽可能减小水口拖胶粉的可能性,即使有可能拖胶粉,也不要造成行位进胶
改善结果:将浇口由行位PL面处进胶改到由前模镶件进胶的方式(图示⑦处),行位不再进胶,生产稳定
4、孔位光影
原因分析、改善对策、改善结果
孔位两侧面光影较明显
原因分析:此处产品两侧胶位出现尖角,成型过程中将会在此处产品极大的成型应力,同时由于此处胶位较其它地方胶位薄了很多,成型过程中,此处将较旁边胶位冷却速度快,而旁边胶位在继续收缩过程中造成后期应力加大,从而造成在尖角旁边出现光影
改善对策:尽量减小成型压力,提高前模及此孔位置行位的模具温度,减少成型过程及收缩过程对此处产生的应力。
改变此处胶位的厚度(做了一套实验的样板模,模拟结果显示光影有明显改善),便尽可能加大尖角处的角度(但由于客户产品结构不允许更改,现模具未做改善)
改善结果:光影仍有,通过成型条件及模温的调整(在模具及产品其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光影有所改善,但无法全部改善,现生产过程中使用羊毛刷去除光影
5、产品模口被拖伤
原因分析、改善对策、改善结果
产品模口部分被拖伤
原因分析:后模行位在开模过程中不平稳(为了保证行位在滑动过程中的顺畅,行位与行位压板间有间隙存在,而行位采用玻珠⑩定位,由于玻珠本身有较大的弹力,在行位开出产品边缘时会将行位弹出),使行位在开出产品时出现跳动现象,从而行位尖角⑾处将产品拖伤。
改善对策:取消玻珠螺丝,消除其对行位施加的向产品方向的力,使行位滑动过程中不出现跳动,采用外置弹弓对行位定位
改善结果:OK
关注小编私信回复"UG"即可免费领取一整套工厂实战教程学习资料,祝大家学有所成,致以所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