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辨析大全(文言翻译文言词义全靠瞎猜)
文言文学习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实词词义。许多学生面对文中生涩的词语不知所措,结果影响了阅读和做题。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平时积累有限,但是文言实词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只要抓住基本规律,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而有效的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一、形旁推断法汉字的表意性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知字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禾”和五谷有关,“月”与肉有关,“皿”和器具有关,“系”和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贝”和金钱有关,“歹”和死亡有关。
【例如】“若少屈,冀得一归觐”一句中“觐”字,偏旁从见,结合语境,可以知道它的意思是“拜见”。
二、通假推断法通假字,是文言文用字的常见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之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根据文言文的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推断一些看似让人费解的字在语流中的意思。
【例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
句中“顿”与“钝”音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三、同位推断法文言文中并列结构如排比句、对偶句往往是帮助判断词义的绝佳标志,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句中,“族”与“灭”相对,都作谓语,可判断它们意思一致。
四、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样,词与词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常见的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修饰关系、并列关系、兼语关系等等。对实词所在的短语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该实词的意思。
【例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通过结构分析,此句中的“鄙远”应该是个动宾结构,而“鄙”有“边疆”之义,据此,可以推断“鄙”在此句中应该是“把……作为边疆”的意思。
五、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有个原则就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文言词义一定不能脱离语境。利用上下文语境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只有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之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即根据上下文推究词义。
【例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此句中的“借”字显然不能解释成“借来”“借进”“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之类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借三五本书尚合乎情理,岂有借“满架”书之道理?况且作者归有光出自书香门第,自然家中藏书不会少,大可不必借许多书读之。根据语境,这里的“借”解释为“堆积”“错乱地摆放”这类意思为宜。
六、联系课文旧知识
考试所考查的词语,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相应落脚点。在考卷中,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用心想一想,它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意思是什么,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然后细致比较,从而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因此,课内学过的知识一定要记得扎实,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例1】“不速之客”,可以联系《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样我们自然知道“速”是招致的意思。
【例2】“齐人追亡逐北”,可以联系《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我们很容易找到解释。
七、通过语法分析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意义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我们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句中,根据“腰”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它是动词,作谓语,意思是在腰间佩戴。
八、根据文化常识推断【例3】《鸿门宴》中项羽季父,我们可以根据古代兄弟排行的顺序伯仲叔季知道季父意为叔父。
【例4】《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一句,我们都知道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总之,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实词词义的推断还是有明确的规律可循的,只要用心掌握好这些规律,文言词语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编辑:心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