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朗诵秋夕唐杜牧(哲哥读唐诗李白子夜吴歌)

90后语文老师,文字创作爱好者爱诗词,爱红楼,爱中国文化文学理论的爱好者,中国美学的追随者F1骨灰级车迷,莱科宁铁杆粉丝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头条号: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知乎:吴圣哲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古诗词朗诵秋夕唐杜牧(哲哥读唐诗李白子夜吴歌)(1)

《子夜吴歌》是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这一首是写秋天的事,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首诗。

古诗词朗诵秋夕唐杜牧(哲哥读唐诗李白子夜吴歌)(2)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借写景来抒情。长安城上空高悬着一轮明月,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捣衣是中国古代的服饰民俗。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这个制衣方式称为“捣衣”,常在秋夜进行。“捣衣”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初唐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写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见,捣衣带有着明显的感情倾向的意象,它往往带有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古诗词朗诵秋夕唐杜牧(哲哥读唐诗李白子夜吴歌)(3)

秋天的夜晚传来阵阵捣衣声,千家万户为什么要制作衣服?诗的第三、第四告诉我们答案: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前一句中的“捣衣”已经奠定了情感基调:悲伤。秋风使劲地吹,更是在撩拨少妇思念丈夫而引发的愁绪。“总是”表示出程度,更能体现出少妇的情思之长。少妇为什么那么思念自己的丈夫?“玉关”点名了地点。玉关指明了丈夫在边疆,夫妻相离很远,不能相见,所以才会如此思念。虽在盛唐,但唐朝皇帝并没有停止对外扩张的脚步。杜甫在《兵车行》中也写到“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已”,提到了对外扩张的事。

古诗词朗诵秋夕唐杜牧(哲哥读唐诗李白子夜吴歌)(4)

整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思妇美好的愿望: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良人是古代女子对自己丈夫的称呼。什么时候可以平定胡人啊,这样夫君就可以不用远戍边疆,夫妻能在家团聚。这两句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普遍愿望,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

全诗有画面也有画外音,长安城的月光,千家万户河边捣衣,玉门关外寒冷的秋夜,这些都是画面。祈求和平,期盼团圆便是画外音。思妇的形象在浓烈的情思与月色秋风中体现地更加具体,也更具生命力。

整首诗篇幅不长,但读起来荡气回肠,令人感动。整首诗正面写情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词朗诵秋夕唐杜牧(哲哥读唐诗李白子夜吴歌)(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