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溯源倒查机制(质检报告造假舆情观察)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作者:□本社记者武浩然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质量溯源倒查机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质量溯源倒查机制(质检报告造假舆情观察)

质量溯源倒查机制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作者:□本社记者武浩然

  舆情综述

  近日,一则让“质检报告”经得起质检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直指一些机构和个人瞄准了这一“商机”,推出虚假质检认证业务,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其指出,无需寄送样品,只需在电商平台上一键下单,一份“检验检测报告”次日就横空出世。报告上带有CMA、CNAS字样,声称甲醛含量“未检出”,符合相关规定。

  “质检报告造假”舆情发生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消息,针对“部分网购平台可购买质检报告”问题,已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依法履行主体责任,对在平台上销售虚假报告的网店立即进行处置。同时,已责成上海、浙江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立即依法调查相关机构,坚决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众所周知,质检报告是产品质量的“体检证”、消费行为的“安全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因此,花钱就能购买到的“质检报告”,势必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

  完善质量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质量认证制度不断完善,行业机构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认证服务供给不足、认证评价活动亟需规范等问题。对此,国务院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文件,以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及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营造公平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环境。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8年1月17日,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意见》指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部署,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促进行业发展和改革创新,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此外,为加强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从业行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负责;应当独立于其出具的报告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不受任何可能干扰其技术判断的因素影响,保证其出具的报告真实、客观、准确、完整。

  那么,哪些情形属于虚假检验检测报告?一、未经检验检测的;二、伪造、变造原始数据、记录,或者未按照标准等规定采用原始数据、记录的;三、减少、遗漏或者变更标准等规定的应当检验检测的项目,或者改变关键检验检测条件的;四、调换检验检测样品或者改变其原有状态进行检验检测的;五、伪造检验检测机构公章或者检验检测专用章,或者伪造授权签字人签名或者签发时间的。

  记者梳理发现,《办法》还明确了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处罚的情形。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未按照国家有关强制性规定的样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检验检测规程或者方法、数据传输与保存等要求进行检验检测等情形,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改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

  而对于出具不实检验检测报告和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检验检测机构,法律、法规对撤销、吊销、取消检验检测资质或者证书等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3万元罚款。

  严厉打击质量报告造假行为

  此次“网购质检报告”舆情暴露出行业乱象。同时,也反映出网络交易平台主体责任的缺失。记者检索还发现,一些交易平台肆意发布广告,内容包括“不送样检测”“检验检测包过”“一天出报告”“急速出报告”“不过全额退款”等。此行为涉嫌违反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

  此前有权威媒体评论称,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报告,是消费者用于衡量和判断产品质量与标准最基本的手段。倘若质检报告成为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那么产品是否合格便无从知晓,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更是无从谈起。相关造假行为,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会动摇质检行业的公信力,更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2021年7月8日,针对“部分网购平台可购买质检报告”,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打击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的专项整治行动,已要求“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企业依法履行平台主体责任,对在平台上销售虚假报告的网店立即进行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质检报告造假问题,去年3月份,哈尔滨市纪委监委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跟进监督时,针对外墙保温材料质量检测,发现55个标段117批次样品的合格率仅为54.7%,同时发现涉嫌伪造变造的质量检测报告27份,涉及标段39个。此行为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记者注意到,此案中部分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检测机构利欲熏心,采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意图使用虚假材料蒙混过关。而相关公职人员违规插手干预工程项目,搞权钱交易,形成了黑色利益链条,最终导致43名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被查处。

  上述案例为“投机取巧”者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工程质量,都应该做好质检工作。对此,相关部门应重拳出击,除斩断质检报告“黑色交易链”外,更应从源头上遏制虚假质检报告的产生。(新闻来源:人民网、中国消费者报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