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主买古董(古玩摊上的心理战)

今天来说一说:玩行当里的勾心斗角。对这些事儿,我全是读到的或者是听来的。文人爱收藏,也喜欢写这类故事,像天津小说家冯骥才的市井传奇,还有剧作家邹静之,他创作的电视剧有《琉璃厂传奇》《五月槐花香》,里面的古董商买错了一件东西,会被逼到上吊。之后,有了王刚的节目,马未都的讲座。这时民间财富也正好处在适合的阶段,收藏风就这么刮起来了。

大家看电视,也跟着学了一句古董圈的话叫“捡漏”,就是花几百块钱买回来一件东西,一下就价值千八百万,不少人都跃跃欲试。不知道你怎么样,我是只当故事,想看文物就去博物馆。

靠谱的内行都说:这个市场早没“漏”可捡了。本来嘛,那些珍贵的古代艺术品,像名人字画,官窑这种皇家瓷器,向来就存世稀少,而且传承有序,不是老百姓能接触到的,何况还买一件少一件。投资市场有一个常识,都说是机会的时候,那就得小心“高位派发”了。

能捡漏的时期,只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这十几年。马未都说,他那时正在二三十岁年纪,得以“狂收暴敛",而且很幸运,怕被说成贩子,几乎是只买不卖,比他再年轻些的就没这个机会了。

他还有句初听很费解的话:“文物最便宜的时候也就最贵”,这是什么意思?就是那时候古董便宜,一方面是社会没有认知,另一方面是都没有这个财力。当年,一件可以上拍卖会的精品,摆在琉璃厂文物商店的橱窗里好几年,只要几百元,但是谁都没有这个钱。八十年代初,几乎所有人都是仅仅够温饱。

好多文物研究名家都回忆说:过了九十年代之后,就不怎么收藏古代艺术品了,因为看得上眼的都是天价。他们说,有的电视鉴宝节目是拿垃圾当宝贝,对,连破烂都不如,因为那些物件恶俗到了败坏传统文化的地步,根本不值得宣传。有人说,这个拐点是1992年中国举办的第一场文物拍卖会,专业机构进场,就说明艺术品市场成熟了,

从此,文物价格就翻着跟头地往上涨。我们听到的各种财富奇闻,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咱们现在看古玩圈的八卦,又多了个地方,就是B站和抖音。比如,有位在抖音直播鉴定文物的鉴定师王岳刚,江湖人称岳法师,既风趣又沉稳,有师承,有功力,一看就是经历了不少故事的人。他隔着屏幕看一眼,老话叫“掌一眼”,就能断出东西的真假、年代和市场价来,说得相当准。如果东西来路不正,疑似出自盗墓,他也看得出是从哪里挖出来的,暗示对方好自为之。这个本事听着神奇,但又是在市场摸爬滚打、斗智斗勇所必备的。

街头的市场最锻炼人的经验和心理的。如今有的古玩行允许在一周内退货,但传统和民间规则是不许“找后账”的,买亏了或者卖亏了,都得自己认。为什么不许找?我举个例子,瓷器定价有个法则叫“磕三冲七,残不缺肉十分之一”,就是有小磕碰减三成;有冲,也就是有裂纹减七成:残损之后又完整地粘回来了,也只值原价的十分之一,那东西过手之后再发现问题,到底算谁的?这也就给“做局”(也就是制造骗局)创造了机会。

摊主买古董(古玩摊上的心理战)(1)

于是,在现场交易的时候,一件东西捧在手上,对了,就是多少倍的利润:错了,也就是“打了眼”,一大笔本钱全没了:如果你说回去细想想,那东西可能就归别人了。一件东西是福是祸,全在一瞬旧目己临机决断。这种刺激,未经磨炼的职业人士也不一定应付得了。

咱们接着来说王岳刚的直播,他讲过一个捡漏的故事。现在说的“捡漏”,已经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一夜暴富了,实际上就是“异地搬差”,也就是在两个市场中间赚行情差价。

那次是他到乡下农户家里去收购。这就要搞心理战了,对方也是专门干这行的,有一整套把你说晕的办法。地摊上的讨价还价有很多规则。都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但还价不能对要价表示挖苦,也不能直接就砍,要有个语言过渡,最好让摊主说出来:“你说个价,我不嫌低。"然后再报价。这里面的规则是,谁要是先说话,那谁就要先让步。所以,自负有真东西、也就是所谓“高货”的摊主,态度都比较傲慢,脾气大,话也少。还有个规矩,买家还出来的价,只要卖家同意了,那他就必须得认,否则人家拽住你不让你走是占理的。

在这些博弈里,最忌讳的是让摊主知道你真正想买的是哪件东西。有人买古玩,揣着放大镜、手电筒,翻来覆去,一样一样地照着脑子里的条框去对,这就是没有经过地摊磨炼的。这样看东西,那摊主也有句相应的口诀,叫“宁可要跑了,不能要少了”,开出来的绝对是你砍不下来的天价。

很多的东西,老远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在行话里叫“开门儿”。一般来说,器型越大,上面的画越多就越好判断。鉴定的最高境界叫“望气”,当修养足够深之后,能越过那些技术细节,直接看透文物背后的精神世界。如果气氛和那个时代不符,就不用细看了。三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事儿,说玄也不玄,我们看自己最熟悉的东西,都是只要稍微有一点儿不对就能感觉得出来的。比如说,老太太买鸡蛋,姑娘们买衣服,大概就都有“望气”的本事。

王岳刚那次是一进门,眼角余光一扫,就判断出院子角里有一个顺治的罐子。他也怕是人家做局,就先进屋去逛,看了半天,从这家摆东西的方法判断,确定是对方真不懂。干是先买了一件无关紧要的。他们下去收购,每个衣服兜里都揣着不同数量的钱,要买的那件谈定了是300块,他掏出来的一摞是2000,故意让摊主看到自己还有富余,对方想再卖给他点别的,就拉着他在院子里四处介绍,等到终于来到那只罐子前时,他随便报了120块的价,就给拿走了。这件东西,当时在北京市场的行情是三万五。这种捡漏的眼力和经验,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到的。

有“捡漏”的时候,就有“打眼”的时候。王岳刚在直播里说过一句话:古玩行里能做局坑你的都是熟人。后来,这简直成了古玩行业的文化,古董贩子们越熟悉,越是彼此戒备,脸上强装笑容,心里各有心计,看东西的时候,面部僵硬,眼神空洞,唯恐对方知道你在想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夸张了?马未都在采访里说过一件事。他当年曾经想收集一套颜色釉的瓷器,就缺一只胭脂红的。这时来了个女人找他,手里拿着两件雍正的胭脂红小碗,开价正是他心理价位的极限,这叫“卡脖子"价。他当时还有事儿,请对方留个联系方式,但是那个女人却死活不肯。这人走了后,他就四处去找。等到冷静下来细想,忽然发现不对,那个女人说了一句话“这样的东西,家里还有三个",这种东西在市场两个都很难找,怎么会一下子出来五个呢?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发现,这就是他的一个熟人在背后做局。对方完全知道他的需求、信息和价格承受力,先烧了5个仿品,挑出最好的两个来要卖给他。来的这个人不是行内人,所以才说错了话。

马未都那时候是有名的收藏家了,还险些打眼,为什么呢?古玩行有一句老话:买东西最忌志在必得。见到心仪的东西,情绪上来了,那其他的细节就注意不到了。尤其是再有发财的贪念,那就是当时怎么看怎么对,事后越回味越不是味儿。这就像有的网络诈骗受害者,只要款一打到骗子的账户里,不用人说,自己立刻就全明白了。在古玩行里,能算准对方弱点的,就得是熟人。

王岳刚在直播里也讲过自己的教训。他曾经看中一件东西,随口说是康熙时的文房,是只缸,我猜可能是康配官窑的青花画缸,瓷器里书房摆件价值最高,而缸是很难烧的。他说自己被这东西冲昏了头,把自己收藏的一只碗,用胶水掩盖了一道冲,卖给了熟人。

这就是他做局骗人了,我们说了,有冲是要打很大折扣的。等到他凑足了钱,终于换回来那东西的时候兴奋到夜不能寐,捧在手里看时,一瞬间,摔了个粉粉碎。他说,自己当时不痛苦,而是大脑一片空白,

从此以后,什么都不敢想,很长时间不能再进这个行当。这事挺蹊跷,搞古玩的拿东西是有专业训练的。反正,他说自己是从那以后就改了这差点儿毁掉自己的行业习气,算得上是重新做人了。所有的“打眼”的故事,大概不出两类:一是太执著于目标,丧失了清醒的判断力,人也变得不择手段,在最自信的时候走进陷阱。二是自大自负,好高骛远,天天想着收藏国宝。古玩市场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人家就能造出什么来。到这类人家里去看,每样东西都价值连城,两亿多的鸡缸杯就有4个,谁跟他说是假的他都不信,最后他们只能抱团取暖,互相洗脑,这些人有个专有名词,叫“国宝帮”。按老百姓的话说,这可就不是你玩东西,而是东西在玩你了。

好,今天就聊到这儿,期待你的不同感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