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

作者 张翼飞

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1)

《水浒传》中,108条好汉,让读者印象最为深刻,老百姓心中最为喜欢,或者说大多数中国人说起这本名著,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名字,毫无疑问,就是武松。

在三十六天罡中,行者武松是天伤星,排在第十四位。但金圣叹批《水浒》时,这样评价:一百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

他对武松的偏爱溢于言表: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我们先来看看武松的结局。

被招安后,武松作为步兵统领,跟随宋江征讨辽国、田虎、王庆,屡立战功。但在征讨方腊的战斗时,他被包道乙暗算失去左臂,后班师时拒绝回汴京,在六和寺出家。后来,鲁智深也是在六和寺坐化西去。按原著描写,武松直至八十善终。原著中写给鲁智深的偈语,似乎同样适用于武松: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2)

但问题是,武松并非一开始就爱杀人放火,他曾经是一个非常淳朴善良、慷慨好义、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他怎样变成了一个翻脸无情、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凶徒呢?

笔者认为,武松的“黑化”,是从对阳谷县令认识的转变开始的,或者说,是那位曾对他有过知遇之恩的阳谷县令,让他看透了社会的不公、权力的冷漠、人性的丑陋,于是不再有幻想,而是坚决地与之抗争,哪怕鱼死网破。

武松好酒贪杯,又不听人言,结果误打误撞,打死了景阳冈上的吃了不少人的斑斓猛虎,成为打虎英雄。众猎户簇拥着他,抬着死虎,到县衙报喜。于是,阳谷县令第一次出场了。

施耐庵写道:

知县看了武松这般模样,又见了这个老大锦毛大虫,心中自忖道:“不是这个汉,怎地打得这个虎!”便唤武松上来。

武松去厅前声了喏。知县问道:“你那打虎的壮士,你却说怎生打了这个大虫?”武松就厅前将打虎的本事说了一遍。厅上厅下众多人等都惊得呆了。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给与武松,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的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知县道:“既是如此,任从壮士。”

武松就把这赏钱在厅上散与众人,猎户。知县见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举他,便道:“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知县随即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众上户都来与武松作庆贺喜,连连吃了三五日酒。武松自心中想道:“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倒来做了阳谷县都头。”自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

……

这说明,县令看到武松仪表堂堂,本领高强,而且得到赏钱后“在厅上散与众人,猎户”,是个不贪财、有气度的好汉子,于是便提拔他当了步兵都头(相当于县一级的刑警队长或是治安大队队长,算是个副科级干部)。这说明,县令是爱才的,也是知人善任的。

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3)

之后武松找到了哥哥武大郎,又见到了嫂嫂潘金莲。天生丽质的潘金莲嫌弃武大,爱上武二,借酒意撩拨武松,被武松一顿抢白:“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出了这样的事,原本和兄嫂住在一起的武松,只能搬了出去。但还是尴尬。

阳谷县令再次出现了。施耐庵写道:

却说本县知县自到任已来,却得二年半多了;赚得好些金银,欲待要使人送上东京去与亲眷处收贮使用,谋个升转;却怕路上被人劫了去,须得一个有本事的心腹人去,便好;猛可想起武松来,“须是此人可去。……有这等英雄了得!”当日便唤武松到衙内商议道:“我有一个亲戚在东京城里住;欲要送一担礼物去,就捎封书问安则个。只恐途中不好行,须是得你这等英雄好汉方去得。你可休辞辛苦,与我去走一遭。回来我自重重赏你。”武松应道:“小人得蒙恩相抬举,安敢推故。既蒙差遣,只得便去。小人也自来不曾到东京,就那里观看光景一遭。相公,明日打点端正了便行。”知县大喜,赏了三杯,不在话下。

当武松临行前在家中宴请哥哥和嫂嫂,当面说出一番嘱咐的话,特别是“篱牢犬不入”这样的话,引得潘金莲勃然大怒,但武大郎把他交代的事情都记在了心里。之后,他与哥哥洒泪而别。次日早起,又去见那位县令。

“那知县已自先差下一辆车儿,把箱笼都装车子上;点两个精壮土兵,县衙里拨两个心腹伴当,都分付了。那四个跟了武松就厅前拜辞了知县,拽扎起,提了朴刀,监押车子,一行五人离了阳谷县,取路望东京去了。”

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4)

从这位县令弄的这一车箱笼可以看出,他在阳谷县两年多“赚得好些金银”,如果是两袖清风、奉公守法,恐怕赚不来。“使人送上东京去与亲眷处收贮使用,谋个升转”,可见这笔钱他有大用途,要继续打通上面的关节,为自己谋取升迁。怕路上不安全被劫走,所以委派武松。

一方面,是他看重武松的本事,知道如果武松押送,能保证绝对安全;另一方面,他也把武松视为心腹,把重要的事交给他办,让武松也感到自己受器重。武松家里有龌蹉事,正想躲开,所以乐得前往,他心里当然也十分感念县令的抬爱。但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走,阴差阳错,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可怜的武大郎不仅被西门庆踢了窝心脚,还被潘金莲灌进砒霜毒死,连尸骨都被西门庆找来的团头何九叔迅速火化,焚尸灭迹。

两个月后,武松顺利完成使命,从东京回到县里交纳了回书。“知县见了大喜,看罢回书,已知金银宝物交得明白,赏了武松一锭大银,酒食管待,不必用说”。这位县令,看武松事情办得漂亮,重赏大银,对武松的好感度更为增加,关系更为亲近。这时,无论是武松,还是读者,都会认为,假如武松遇到了什么难事,县令一定会出手相助,全力以赴。

当武松来到哥哥家里,发现至亲兄长,已经化为一个灵位,并且哥哥身体一直健康,潘金莲却说得了“心疼病”,暴病而亡,疑窦丛生。但武松并没有表露,而是展开了深入调查。很快,他找到了两位重要的证人——何九叔和曾与武大郎一起去捉过奸的郓哥。

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5)

他把两个人带到县厅上。施耐庵写道:

知县见了,问道:“都头告甚麽?”武松告说:“小人亲兄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杀性命。这两个便是证见。要相公做主则个。”

知县先问了何九叔并哥口词,当日与县吏商议。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说;因此,官吏通同计较道:“这件事难以理问。”知县道:“武松,你也是个本县都头,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麽?你不可造次。须要自己寻思,当行即行。”

武松怀里去取出两块酥黑骨头,十两银子,一张纸,告道:“覆告相公:这个须不是小人捏合出来的。”知县看了道:“你且起来,待我从长商议。可行时便与你拿问。”何九叔、哥都被武松留在房里。当日西门庆得知,却使心腹人来县里许官吏银两。

次日早晨,武松在厅上告禀,催逼知县拿人。谁想这官人贪图贿赂,出骨殖并银子来,说道:“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後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狱吏便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方可推问得。”

从这段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武松发自内心敬重和信任的长官,原来是如此八面玲珑、口是心非。他作为混迹官场多年,办过无数案件的父母官,人证、物证俱全,岂不知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装糊涂、打太极的功夫堪称一流,一开始说“武松,你也是个本县都头,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麽?你不可造次。须要自己寻思,当行即行。”

当收了西门庆的银子(其实,西门庆送银子,更坐实了他通奸杀人的事实),这位县令权衡利弊后,觉得还是牺牲武松比较好,因为西门庆有财有势,对自己将来更有用处,而武松不过是一介武夫,他的哥哥被害,不过是个卖炊饼的矮子,微不足道的小事。于是他又说:“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後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

请原谅我把县令的对武松说的两番话,也复述了两次,因为实在太精彩了,简直就是“厚黑学”的经典教材。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冠冕堂皇的就把一起毒害无辜、伤天害理的惨剧,说成了“外人挑拨”“岂可全信”,真是睁着眼说瞎话,颠倒黑白,企图稳住武松、从长计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武松之前是草莽英雄,但做了都头后,是懂规矩讲程序的,法律要求的,他都做了。但事实告诉他,这位县令老爷,不能为自己主持公道。他更感觉到,这位县令老爷的屁股,已经坐到了西门大官人那一边。武松是个爽快人,既然看透了真相,那就不指望长官和法律了。哥哥的仇,俺自己报。

武松道:“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

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6)

接下来,就是在哥哥家宴请左右四邻,席间逼问出来龙去脉,让人记下潘金莲和王婆的供述,然后当场手刃淫妇,割下脑袋,挖出心肝。之后,又在狮子楼上斗杀西门庆,同样割下脑袋,并且和潘金莲的脑袋系到一处。最后,完成给哥哥报仇雪恨的心愿,投案自首。

那位阳谷县令,最后一次出场。施耐庵写道:

且说县官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上京去了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又寻思他的好处,便唤该吏商议道:“念武松那厮是个有义的汉子,把这人们招状从新做过,改作'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救护亡兄神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後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因而斗殴;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读款状与武松听了,写一道申解公文,将这一干人犯解本管东平府申请发落。

在这里,县令似乎又闪现出一丝“人文关怀”,“又想他上京去了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又寻思他的好处”,把武松故意杀人的事实做了修改,杀潘金莲是“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杀西门庆是“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因而斗殴;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于是,都从轻发落,保全了武松的性命。

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7)

县令真的良心发现了吗?当然不是,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发现西门庆已死,没有了利用价值,武松杀人前各种证据收集完整,人尽皆知,善恶分明,重判肯定会激起众怒,所以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而已。

这位县令自此在书中的“戏份”结束。但武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县令原本在他心目中高大上的形象已经轰然崩塌,县令所代表的官家、制度、法律等正统得条条框框,也全都幻灭了。他笃信,一切正义,只有依靠自己。当然,为施恩出头、醉打蒋门神、夺取快活林、被张都监重用,后来证明张督监是蒋门神的保护伞,是设局陷害自己后,更加剧了他的反叛,开始与朝廷不共戴天,也更加冷酷无情,杀就杀个干干净净。

所以,为什么武松会“黑化”?

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有太多像阳谷县令一样,心肠黑脸皮厚并且能轻易决定别人命运的人。

“天伤星”武松,并未被“天伤”,历史如镜,多少灾难,都是人祸!

读水浒武松(重读水浒阳谷县令)(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