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返回舱落户(无名星伴神舟归)
医疗队第一时间抵达返回舱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张兰成、宋海峰)“北京,雄鹰报告,01航天员感觉良好,02航天员感觉良好。”
“北京明白。”
“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进入医监医保程序。”
此时,落点区人群沸腾,全部参试人员沸腾,全国人民沸腾……
始终紧盯指挥员的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员们长舒一口气,留下陪护航天员返京的两名队员后,其余人员默默收拾起自己的设备装备,回到集结地域,待命返回……
这支“谁也不愿用上”的队伍,是由解放军第306医院抽派“老中青”精锐骨干组建的,为了“万分之一的意外”枕戈待旦,他们就是伴飞神舟十一号的“无名星”。
医疗队第一时间冲向返回舱
不求“争头彩”,甘当“吃瓜群众”
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是我国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的重要环节。返回搜救的保障任务涵盖了20余家参试单位,都想能为地面返回搜救任务争光添彩、锦上添花。然而,唯有这支医疗救护队,从指挥长到普通一员都不想让这支队伍发挥任何作用。
据统计,在人类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宝贵生命,其中就有11人是在航天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及时、准确的医疗救护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底线。
医疗救护队队长、306医院院长顾建文说:“医疗队愿意做最后这条坚实的底线,特别是这么举世瞩目的任务,我们能参与其中感到无比荣耀。然而,我们却不愿有任何航天员碰触到这一底线,不想在任务中‘抛头露面’。因为对于航天员来说,哪怕一丁点的伤情都不是国人和参试人员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永远是一支备而不用的队伍,也许这就是遗憾的完美吧!”
在和全国人民一起庆贺航天员安全返回后,他们将结束驻守四子王旗56天的苦乐时光。主着陆场区离北京只有600多公里,但全体队员却一天都没有回过家。
医疗队守护航天员出舱
苦练技能,追求尽善尽美、万无一失
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试验任务开始,这支医疗队就开始承担航天员返回的医疗救护任务。按理说,他们的保障处置方案已非常成熟,可每次面对新的航天员返回医疗救护任务时,他们都要全面审核和完善处置预案,都要从严从实从新把所有处置方案训练演练得熟而又熟。
医疗救护队副队长娄晓同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已经过多次试验,各系统的保障工作都非常细致,航天员受伤的可能性极小。不过,只要存在0.01%的可能,我们也必须做100%的准备。”根据神舟十一号任务安全风险评估,医疗救护队又对处置预案方案进行了更新补充,形成了包括《航天员低温条件下医疗救护实施预案》等12种预案处置体系。
曾参加过神九、神十医疗救护任务的普通外科主任杨鹤鸣介绍,针对神舟十一号任务的时间和航天员的特点,航天员可能出现的医学问题主要有空间运动病、心脑血管病症、感染性病症、各种疼痛以及发生概率很低的烧伤、急腹症等医学急症,飞船返回段和着陆后,工况异常情况下航天员有可能发生着陆冲击损伤、体力消耗过大、疲劳过度等,“医学急救领域有‘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的说法,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我们必须争分夺秒,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针对神舟十一号任务首次冬季返回的特点,为保证低温条件下能顺利安全的为航天员实施救治,他们必须确保设备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静脉输液不低于15摄氏度。为测试设备和液体加温保温效果,医疗队吴洁护士长在零下18摄氏度的冬夜进行户外实测,采集每小时温度变化数据,绘制温度变化曲线,与队员一起不断研究改进增温保温措施,直至达到最佳效果。
四子王旗冬季恶劣的气候环境给医疗救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气温低怎么办?李鲁坚持每天带领队员们进行耐寒训练。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他和队员们徒步20公里,在深没脚面的雪山上爬到海拔2200米的最高峰;冬季晚上来得早,微光环境怎么办?眼科护士长王媛苦练微光注射和“盲扎”技术,医疗队每名队员都成了她练手的“模特”。
医疗专家顾建文护送航天员景海鹏
更新医疗设备,锻造任务要求的“金刚钻”
队员神经外科史铁钧介绍说,神舟十一号乘组的两位航天员飞行时间达到33天,生理系统将发生一系列适应失重环境的改变;航天员返回地面后,也将对地面重力环境产生不适,容易出现立位耐立下降、运动耐力下降等。
每次载人航天医疗救护任务,他们都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课题。任务不同、人员不同、在轨时间不同、返回窗口期的气候环境不同。医疗救护队在苦练技术技能的同时,还不断更新医疗设备装备。
为提高急救能力,医疗队更新配备了全新的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
医疗队主任谭荣在亲自体验输液环境后,建议配置了骨髓穿刺仪。因为航天员落地后体液循环改变,体温降低,实施上肢静脉注射有一定难度,但下肢血管穿刺条件相对较好,实施下肢骨髓穿刺输液术更宜及时建立输液通道。
医疗队结合任务需求,相继引进添置了数字式胸腔引流系统、可视喉镜、背负式碳纤维氧气瓶等设备。
医疗队员刘骥介绍,医疗队所用设备均按三套配置,加配一套备用;所有用电设备均配备三块备用电池,保证续航时间;所有设备均配备操作流程卡片,每名队员均熟练掌握。在新设备、新技术的支撑下,医疗队现场急救能力大幅提高。
直升机舱内演练航天员急救
直升机舱前处置模拟演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