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的细节描写(散文唐盛明神农谷探幽)

林清玄散文的细节描写(散文唐盛明神农谷探幽)(1)

林清玄散文的细节描写(散文唐盛明神农谷探幽)(2)

赵劲/摄

神农谷探幽

文/唐盛明

幽者,皆幽深、幽秘、幽静也。我看世上最幽处,当数神农谷了!

神农谷,即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炎陵县东北部,东连井冈山,为湘赣两大水系的分界线与发源地。初夏,我参加徒步户外群赴神农谷二日游。早些年到井冈山考察学习,曾路经此地拜谒过炎帝陵。桃源洞改名为神农谷,大抵因为炎帝神农氏吧。读过不知谁写的《桃源洞记》,他这样描述过神农谷,境内峻岭拍天,奇花绣地,森林郁郁,洞壑深深,四季风光虽异,但俱为美景良辰,真乃森林旅游之人间宝地。

(一)

溯溪,顾名思义,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走。据说这是由当地老板开发、集自然幽谷与探险设施于一体的景区。我们一行循着石子筑就的毛胚小路,依溪涧蜿蜒向前。

据相关资料记载,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内活立木蓄积达161.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98.75%,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4种,其中1级6种,还有多个珍稀树种群落。我对这些树木和野生植物缺乏研究,有很多都不认识。如果说神农谷是森林景观的海洋,那么溯溪则是海洋中的浪花一朵。在溪涧两岸这一条狭长的地带,各种野生树木与花草相拥成荫,到处枝叶遮天,藤蔓蔽地,完全把阳光挡在谷外。这里雨水多,日照少,加上湿气的作用,那些大小树茎和裸露出来的树根,都派生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徜徉在这绿色的世界里,仰可观瀑,俯可赏泉,峰峦、树林、山泉、游鱼,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一路走去,看见在密密的树丛中,时而有豆腐坊、榨油坊和品茶坊,高高的树干上招摇着一只红灯笼和一面酒幡样的旗帜。豆腐花据说是这里的特产,作坊和客座都是木板拼成,这个时候虽然不是旅游旺季,屋子里桌凳皆空空的。唯有品茶坊还在营业,偶尔有游客走累了,坐下来喝喝茶、解解乏。其实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个土榨油坊,不知道溯溪一带是否出产茶油,也不知道这座榨油坊到底是过去留下的,还是为了旅游特地用来做景观的?待仔细观看,有一架原木油榨和一个木头碾盘,似乎古色古香的。榨油坊的棚子由几根杂木支撑,棚顶覆盖着杉木皮。旁边有一座供游人歇息的凉亭,也是木皮作棚顶,像一朵刚撑开的蘑菇,青青圆圆,凉爽而有意味。

前面一大片深幽的谷地,浑若河床,树荫浓郁,乱石散落,除中间一股大的涧流訇然作响,其余小股溪流犹如零碎的玉石,这里一条,那里几块,银光闪亮,汩汩有声。噢,这就是群主早先介绍的探险所在。说是探险,就是在溪涧的上空弄些设施,以供游人跨越或娱乐。如将一块块小木板平铺在钢缆上,人跨过溪涧时有点摇晃,情趣悠然;抑或将两根钢索拼拢拴在溪涧的两岸,再在钢索的左右和脚下用纤绳织成网兜状,人走过即使摇晃得厉害,也不必担心摔下去。而最具刺激的是,于一个碧潭两岸的上下,各拴一根钢绳,若冒险走过,双手抓住上面的一根,双脚则踩着下面的一根,像是高难度的秋千,晃晃荡荡,稍不小心就会掉进潭里。恰好有几位女群友去跨越钢绳,并摆出姿势让我拍照,忽然哇地发出一声尖叫,当时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攀着壁陡的钢梯上到高处,这里的溪涧比较集中,轰响的瀑布下面,有一个更大的水潭。再往上不见有路,唯有落于九天的银色瀑流,悬挂在崖前。听说有一位男群友攀爬悬崖上去了,我也想沿着砍柴留下的羊肠小路,跟他去冒一次险,无奈崖陡路滑,只好却步。翘首望去,那高高的崖壁,瀑流飞泻,云翳笼罩,便大声呼唤前面的那位群友,也不见有人回答。等我们从左岸的毛路下到半山腰时,那位前去探险的群友返回来了,说他距离溪涧的源头大约只有50米,还碰见了像麂子一样的动物,确实惊吓了一跳,就不敢再往前了。是呀,神农谷以内脊椎动物种类丰富多样,已发现陆生脊椎动物21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我看着那位探险归来的群友,年龄不少于60岁,浑身汗湿,精神抖擞,便顿生羡慕之情。

(二)

有人说,桃花溪景区是神农谷的中心。雨后的桃花溪,空气格外清新,阳光透过一大片绿荫,将斑斑点点泼洒于幽径上。来到桃花溪的入口,见石板铺就的小路,从被称为“一线天”的石缝中穿过,这令我想起《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几句古文,好像真的进到了桃花源呢!

看得出来,这桃花溪属于政府行为开发的,游道上平铺的石板和仿生的水泥护栏,曲曲折折,向纵深逶迤而去。倘若把溯溪比作温婉柔和的女子,也只能是小家碧玉,那么桃花溪则像雄浑阳刚的汉子,充满磅礴之气!先看左岸山林,古木参天,巨藤缠树,成片的原始森林,苍翠浓郁。再看右边的溪涧,有巨石码堆,水流湍急,像千军万马飞奔而下,其轰鸣声响彻峡谷,谷中处处银瀑,处处碧潭,俨然一幅动感的山水油画长卷。群主还一边走一边介绍,最著名的景点有黑龙潭、狮子岩、石板滩等,透过树枝看黑龙潭,似乎遮遮掩掩,有瀑流注入深潭,回旋翻滚,恰如黑龙在戏水。而石板滩呢,则见到大片溪水过滩,然后搁浅或分割,撒落成万千碎玉。

走完梯级山路,珠帘瀑布似乎正等待着我们到来。当它呈现在眼前的一刹那,我被它的宏伟气势给震撼了,倘若以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它的雄伟壮观,也许最合适。你看,一波又一波的狂浪呼啸而来,冲击着瀑布下方的巨石,蔚为壮观!当瀑布如棉纺般飞泻而下,纺出了大量的水雾,给眼前的景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你就不难理解,它为什么叫珠帘瀑布了!而在瀑布的尽头,有许多沉积在谷底的朽木横卧于溪涧,好像一座座天然独木桥,让瀑布多了几分沧桑、几分神秘。如果你站在瀑布前,将会感觉凉飕飕的,十分清爽。有资料记载,迄今为此在亚洲境内,珠帘瀑布是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区域,每立方厘米可达到十三万多个,这可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天然氧吧。

一座难以追溯到哪个年代修建的石拱桥,横跨石板滩前的溪涧,来到了右岸的景区游道。我们正想逆溪而上,却被工作人员拦住,其回答很简单,说是有关配套设施还未建好,群友们感到有点遗憾。群主只好对上游景区作了大致介绍,沿溪上去还有7.5公里,古树群落更多,溪流瀑布也更加奇特。尤其离源头不远有一处瀑布,高达200余米,恰似银河倒挂,轰轰倾泻,气势磅礴。在接近山巅的原始丛林中,有一个叫牛角垅的自然村落,清一色木板瓦房,近似瑶家吊脚楼的古朴风格,从祁阳金洞山区嫁到神农谷的一位女子,就落户在这里。群主去年就曾带领几位群友徒步爬山,到过牛角垅古村落,那位朴实的家乡女子非常热情,又是让座,又是煮茶,令人感激不已。

徒步探幽于神农谷,我除了钦羡幽深的山水,对那些古老神秘的人文景观也颇有兴趣。记得前些年去拜谒炎帝陵,参观了仿清古建筑神农大殿,从炎帝八大功绩图上看,其中第五大功绩就是遍尝百草、发明医学。哦,炎帝神农氏当年不就在酃县(今炎陵县)桃源洞采药么?传说当年神农氏经过这里,而被半壁巨石挡住了去路,随从竟用神鞭一甩,石破天惊,顿现“一线天”通途,让炎帝一行顺利通过。我放缓脚步,沿着游步道走去,低头寻找炎帝神农氏采药留下的足迹,想象着他如何尝遍百草,分辨出能治病救人的草药。我甚至感觉出这里的石径和花草,分明透露出神农氏采药时的神韵。据说在桃花溪两岸,还留有神农脚印、神农洞、洗药池、捣药臼、晒药台等远古遗迹,尤其是这个碧潭式的“洗药池”,遗留在溪岸的石岩上,神农氏常在池边洗药,一双赤脚已深深嵌在石板上,脚印仍清晰可见。

在万洋河边,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抱石”的天然景观?“树”为一虬曲苍劲的古钩栗树,斜卧于河滩上,树主干胸围2.1米,高1.9米,其根部孪生两棵树。树的根部被溪水冲刷,大部分裸露,盘根错节,如同巨虬,其主根紧紧抱着一方巨石,故名“树抱石”。经岁月的洗礼,根与石早已融为一体,远远望去,竟然分不清哪一部分是树根,哪一部分是巨石。站在“树抱石”面前,我觉得多么地渺小和微不足道!我想,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伟大,“树抱石”抱得是那么的轰轰烈烈,可我们呢,是否做到了对事业如此执着,对爱情如此坚贞?!这让我肃然起敬,甚至依依不舍。

(三)

当晚,大家就近投宿在旅游山路旁的君临山庄。这座农家山庄倚立于万洋河边,往上是浓荫密布的原始丛林斜坡,临下则是激流奔涌的溪涧。我踏着木楼梯上到三楼,楼板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跟瑶家吊脚木楼一样,这样的感觉好多年没有过了。

晚餐设在户外坪子里,八仙桌一字排开,杉木桌凳被油漆油过,放光放亮。你看,桌上摆的全是农家或山野特色,如腊肉、土鸡、干笋子、山野菜等,一股清纯馨香扑鼻而来。与我同桌的几位群友,则点了一壶米烧酒,边喝边聊。原来神农谷这地方传说颇多,唐代骆宾王避武氏之难,曾于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客住公园北部的瓜寮婆婆仙,并题诗于上,现存摩崖石刻,乃可辩“小八荒”三字。位于东坑瀑布附近的古桥、佚名亭,甲水附近的桃源仙寺、龙王庙及桃源洞山庄附近的古老仙、七仙姑、云台仙等10余处古迹,都是来历不凡。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在神农谷山脚下十都第一次见面,商定两军会师,随即进军井冈山。所以这里是根据地的一部分,并处于八面山哨口前沿、入湘要道之一的重要地位。还有神农谷一带物产丰富,据说出产一种色鲜味美的黄桃,只是这个时候还没有成熟。说起黄桃,我似乎明白这地方被称为桃源洞,不是徒有虚名的呢!

这时,一股山风吹来,湿润而清新,有点半醉的我,又清醒过来。四周传来的蝉声,唧喻唧喻,此起彼伏,湮没了吊脚楼近旁树上的鸟鸣。落入远山的夕阳,一抹晚霞染红了整个山林。唐代王籍《入若耶溪》的那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忽然又出现在自己的脑海,就像临摹一幅古画,轮廓愈来愈清晰。傍晚,我和几位群友于林间小道散步回来,伫立在吊脚楼的扶栏前,尽情享受着山风与流泉,一种清爽迅即漫溢全身。哦,暮色渐渐降临,将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神农谷度过一宿,体验特有的宁静,放松一下疲累的身心。我就这样扶着栏杆,思考什么,即使夜深了,也没有一丝睡意。

夤夜时分,一阵大风摇晃着窗棂,把刚刚入睡的我惊醒。“山雨欲来风满楼”,细听着窗外,山风裹着瓢泼大雨簌簌袭来,打得扶栏乒乒作响。有人说,山区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其实不然,是夜的雨紧一阵慢一阵的下个没完。想起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我想,正是有了雨水滋润,神农谷的丛林才如此葱茏,溪涧才如此灵动!不多久,楼下溪涧传来轰轰的巨响,可能是山洪暴发了,气势恢宏,扰得我再也无法入眠了。于是,我就这样聆听风雨和瀑流,构思着平仄和韵律,直到蒙蒙天亮。

车子走在离开神农谷的山路上,回望着右边峡谷间的落水瀑布,银色的瀑流恰如一帧银屏,那溯溪的幽深、桃花溪的幽秘和农家山庄的幽静,一幕一幕叠映于眼帘。呵呵,神农谷的这一片幽,不仅仅藏匿于山林、峡谷,更将永远珍惜在我的心头!

林清玄散文的细节描写(散文唐盛明神农谷探幽)(3)

唐盛明,湖南祁阳市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文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