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2022演讲最新 金一南最新演讲


金一南2022演讲最新 金一南最新演讲(1)

金一南教授:我和我的祖国

大年初一,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为我们带来他与祖国的故事,也带来老一代科学家、军人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故事!让我们向中国脊梁致以崇高的敬意!

金一南

每次看到“我和我的祖国”这个题目,就感到特别亲切。我是一名50后,一路以来,几乎经历了共和国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改革开放……从当年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到今天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马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家发展是个人命运休戚与共的背景,个人命运是国家发展精彩生动的注脚。

一谈到“我和我的祖国”,我的感触就格外深。

“小学徒工”与基辛格的故事

2015年3月,基辛格到北京访问。当时我问了基辛格一个问题:

“请问基辛格先生,您还记得1972年,您陪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随行车队有多少辆车吗?”

尼克松总统访华

听到这个问题,本来昏昏欲睡的基辛格先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多少辆车?30辆?40辆?1972年,基辛格曾以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身份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那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我说:“不对,107辆!”

他诧异道:“你怎么知道?”

我说:“基辛格先生,当年你陪总统访华时,我还是北京一个街道小厂的学徒工。那一天,我乘22路公交车去上班,被堵在了西单十字路口,因为美国总统车队要经过长安街,这一带全线戒严。所以,当时我们一车人就站在公交车里,一辆一辆地数着:1,2,3,4……到最后一辆车时,全车人几乎吼了出来:107!”

基辛格显得很兴奋:“有这么多车?!”

我说:“我为什么会提到这件事呢?因为当年我是全厂的优秀员工,上班从来不迟到,虽然我家是全厂离单位最远的。唯有那一次,因为被堵了一个多小时,所以第一次迟到了。”

全场哄堂大笑。基辛格也恢复了精神。

茶歇之后,中美双方第二轮会谈开始。让我没有想到的,基辛格走上讲台,对着我的方向,鞠了一躬,说:“现在,为43年前耽误你上班,我向你正式道歉!”全场热烈鼓掌。

我站起来,对基辛格说:“3天前,您对中国国家领导人说,‘真没想到,中国和美国终于有一天能够一起讨论整个世界未来的和平和进步’;我想借用您的话来表达我的感受,真没想到,43年前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徒工,今天竟然能够和你坐在一起会谈,并接受你的道歉。”

就是在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关系。

哪有天生?只有感恩!

70年代在工厂当学徒工时,我被车间领导称为“天生的好车工”,不是因为我从没有迟到早退,而是因为我给整个车间带来的震撼。

那个时候国企的纪律很涣散,每次上夜班时,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在吃过夜宵后睡一觉,睡到三四点钟再起来忙活,应付领导的检查。只有我从来不偷懒,哪怕别人都去睡了,我还在吭哧吭哧地挑灯夜战。

为什么?因为我好不容易才进了这个工厂,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所以满脑子都在想:我不能愧对这个工作,我一定要把工作干好!

有一次在磨车轴时,手不小心撞在车床顶轴的尖端上,扎的很深,皮一下子就翻了开来,血流不止。但我一看:这车床不能停啊,不然工件就废了。所以把流血的手往工作服上一擦,继续干;再流,一擦,接着干……直到我师父来了,看到我半身工作服上都是血,吓坏了,她赶紧把车床停下来,带着我去包扎伤口。

回来时,车间主任说了句:“金一南,天生的好车工!”

在国企的这段经历,是我和祖国结合的起点。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多大的志向,就是想着要踏踏实实地干好眼前事。

后来参军,从地勤机械员到通讯大队学员,再到集团军无线技师,因为技术考核连年优秀,我被评为北京军区通讯团二级技术能手,又被别人称作“天生的好技师”。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从来不会去逃避,只是想着怎么样把工作干好。比如,有时候一个电台坏了,距离很远,要派一个人去检修。有人就会顾虑:这要是去了,修不好,多丢人?!所以都不愿去。

我从来就不考虑这些问题,把每一次问题都当成了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一次次地下来,技术自然就越来越好。

刚转入通讯队时,我对技术一窍不通,只能下力气死磕。当时每周团队都会组织大家集体看电影,我说,“我不去,我要看资料、学技术”,上级告诉我不行,集体活动必须参加。于是我拿着书,坐在电影室里,等着灯光一暗就溜进厕所里看书。一位领导如厕,问我在干什么,我说看书。他拿过去一看,没有说话,后来就当众宣布:以后看电影,金一南可以不用参加。

当你拿出足够的真诚时,贵人自然就会出现。

后来,我又被调进国防大学图书馆。当时没人愿意去,因为要转文职。但我就想去。因为我一辈子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所以就想找机会好好读书、学习。

图书馆的工作弹性非常大,有太多可干可不干的事情。但我去之后,有人就开始倒苦水:“哎呀,跟着金一南干活太累了!”因为我不满足于只是编编目录打打杂,所以到处跑,搜集军事资料,编辑归档……把大家累得要死。后来又有人说:“金一南,天生的好馆员。”

等到我46岁走上国防大学讲台时,虽然以前从来没有教过书,但很快,别人又评价我:“金一南,天生的好教员。”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我不过是比别人多下了苦功夫、笨功夫。我母亲评价我说:“他呀,是干一行爱一行。”我说:“我不一定非常爱这一行,但只要做,我就要把它做到极致。”

这一路走来,有两句话我感触很深:

第一,感恩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耶鲁大学校长沙洛维说,感恩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让人明白给予越多得到也越多。

有的人不懂得感恩,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这份怨念一起,创造力的源泉就被堵住了,内心就很难生发出激情和活力。

而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内心充满了阳光,走到哪里都充满了干劲。

正是因为心存感恩,即便在当年那样的环境中,我也从来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就是要干,就是要积极向上。所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第二,兴趣因思想集中而燃烧。

当车工时,我就一心一意想着怎么磨好车刀;当技师时,我就一心一意想着怎么修好装备。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你越往深里钻研,就越能发现其中的趣味。

在部队时,除了自学通讯,我还自学了世界史、中国史、西方哲学史、党史、军史……光笔记就记了200多万字。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仅仅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想学。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后来这些东西都派上了用场。

1994年,出版社来国防大学约稿,想出一部《中国革命军事史》,让我负责长征部分,编辑告诉我“10-15万字就可以了”。但我这一写就“走火入魔”,把以前积累的素材都用上了,原计划3个月写10万字,后来整整写了12年,成了一本厚厚的书,有53万字,这就是《苦难辉煌》这本书。

96年写到最困难的时候,我做了痔疮手术,坐不得站不得,于是趴在地上、敲着键盘继续写,一趴就是半天,根本感觉不到累。

一个人热爱生活,从热爱工作开始;

一个人热爱祖国,从干好工作开始。

金一南教授现场演讲《我和我的祖国》

2006年,《苦难辉煌》成稿时,我正在太平洋上参加中美首次联合军演。在漫长的海上旅途中,除了每天下午4点,我走上甲板跑跑步外,其余时候,我就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继续攻坚《苦难辉煌》。等到在美国西海岸军演结束时,书稿才完成。

但就在那个时候,又发生了一场意外。在从圣迭戈港前往维多利亚港的航程中,我们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浪。滔天巨浪一次次地打在我房前的钢化玻璃窗,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连1.5公分厚的弹药箱钢板都被打得弯曲了过来。

整整两天半的时间,我们都在不停地跟风浪搏击,因为必须要沿着风浪90°方向前进,否则就会侧翻。

在颠簸不停的军舰上,当时我就在想:这回要是回不去的话,《苦难辉煌》可能就白写了。我只有一个愿望,来一架直升机,哪怕人回不去,把书稿带走就好!

万分幸运,在全体官兵的努力下,我们最终成功脱险,顺利抵达加拿大维多利亚港。

进港时,加拿大太平洋舰队司令带着全体参谋,在高高的山崖上向我们敬礼致敬,因为中国军队刚刚又战胜了一场惊涛骇浪。

后来,一位学生对我说:“金老师,您这就叫‘书成天地泣,笔落鬼神惊’。”

《苦难辉煌》完稿后,出版社担心:题材不算新鲜,还这么厚,销量能好吗?于是只印了1万册。没想到,《苦难辉煌》问世后,很快就脱销,1万册很快就脱销了,再印,又脱销……直到今天,发行量达到数百万册,这是当初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为什么《苦难辉煌》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本书没有迎合任何读者。我写《苦难辉煌》,就是为了回答自己内心中最最困惑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向哪里去?(见《苦难辉煌》前言)

不论是政党,组织还是个人,都要认真地思考这两个问题。只有明白了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们究竟应该去往何方。

社会越是浮躁,人们就越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这两个问题。我想,这就是《苦难辉煌》对读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把自己逼到墙角,

潜能就会被激发

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关键因素就是心态。

面对问题,面对挑战,你是积极还是消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到底能够走多远。

一路走来,比我聪明的人比比皆是,比我学历高的人太多了!但我今天依然能获得一些成就,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还有首届军队50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华文化人物……

但在年轻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是天之骄子,也不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36岁开始学习外语,41岁学习电脑,46岁才评上副高,47岁走上讲台……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疲于追赶末班车的人——最后一班车快要开了,我拼命挤上去,才跟上了队伍,不然就会被甩在身后。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就算没有鲜花掌声,我也从来不会放弃。

有一次学校领导问我有什么成才经验。我说“我就是根豆芽菜,上面砖头没压住,所以我就冒出来了。”我就是这样,不断地在跟命运搏击、搏击,直到最后走出一条道来。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最多将潜能开发了10%不到,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反而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消磨了斗志,每天上着同样的班,做着同样的事,见着同样的人,重复着同样的日子……不知不觉中,生命就变得越来越暗淡。

不要在大苦难面前倒下,更不要被平淡所消磨。

要想克服平淡这把杀人不见血的钝刀子,唯一的路径就是追求卓越。干困难事,必有所得!自己要把自己逼到墙角,潜能就会被激发!

人一定要学会逼自己,把自己逼到极致时,你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能干成什么。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总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其实哪有那么多的不行?真正的不行,是在自己的心上!

在《心胜》中,我写到: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心中。在心中敢于去想象胜利,才能在现实中赢得真正的胜利。

把个人事业融入

祖国发展的大潮中

2010年,我到南沙群岛走访。在那里,我看到了这群守卫海疆的战士们为祖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今天的南海,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南海航运占全世界航运的48%。美国人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控制着南海的咽喉通道——马六甲海峡,每年,中国有超过80%的进口能源要从这一片海域通过。所以美国人说,美国牢牢控制着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海上通道。美国国防大学一位教授建议美国政府搞离岸控制,通过封锁国际通道来掐断中国经济的进出口通道。

一旦这一计划实现,中国经济将蒙受巨大损失。所以在十八大后,中国在南海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修建了三大机场,马六甲海峡历史上第一次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半径。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南海扎稳脚跟,得益于海军少将陈伟文,作为1988年314海战指挥者,面对越南挑衅,他明确下令立即还击,使得中国在南沙夺占了几个高地,成为今天建设机场的基础。

除了冒着生命危险守礁的守礁官兵外,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有冒着生命危险建设海疆的中交建职工。

他们在和平时期为中国人搏命,为中华民族、为祖国搏命,他们把生命都献上去了,他们是我们今天真正的英雄!

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歌颂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告诉子孙后代: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曾经有过这样一群可歌可泣的人!

渺小的个人,因为融入了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而不朽!

1986年,病危中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乘坐红旗车来到天安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问夫人:“再过十年、二十年,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电影《风声》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

对邓稼先之问最好的回答,就是成飞集团(歼20、歼10战斗机制造商)门前的两句话: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邓稼先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1931年,钱伟长以国文、历史双百的成绩被清华、交通、浙江、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恰逢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转学物理,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钱伟长极具文史天赋,连陈寅恪都想将其收为弟子。但理科并非其强项,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总共考了20分,英语0分。

为了转学,他央求叔叔钱穆去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主任勉强同意他先试读一年。五年后,钱伟长以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一个人因国家的需要而改变志向,同样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钱伟长没有成为一名文史大家,而是成为了中国现代力学之父。

2010年,钱伟长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写道: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钱伟长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完全融合,正是这样一群人的前赴后继,才让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边缘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唯有跳出自我服务于民族,才不会淹没追求光明的信念。

必须跳出自我,你才能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发现自我。

首先要无我,你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升华的自己!

1938年,在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历史学家蒋廷黻提出了著名的“蒋廷黻之问”,一语道破此前此后二百年间中华民族的使命与追求: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各路人马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来来去去,“城头变幻大王旗”,但都没能够很好地回应和解决这一问题。最后,解决这一问题的历史资格,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今天,中国再一次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中美之间最大的分歧,不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是不同文明的碰撞——从20世纪以来,美国第一次面对一个非白人的全球竞争者,中美之间的摩擦,已经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摩擦,而是文明形态之间的摩擦,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摩擦。

中华文明的异军突起,将深刻改变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格局。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国家领导人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我们就是在这一奋斗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家和个人的深度融合、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度交织。

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也要让后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每一个人努力到极致,每一代人努力到极致,一代接着一代干,到2049年,我们一定能够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