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的最低要求(社会公德是怎样)

社会公德的最低要求(社会公德是怎样)(1)

(新华社/图)

早上坐公交,人较多。见一小女孩,八九岁的样子,微胖,坐在车中部“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椅子上。旁边站着她奶奶,六十多岁的样子,头发半白,一手扶在椅子边上,一手拿着女孩的书包。小女孩自顾吃着手中的零食,奶奶看着她,祖孙俩交流不多。几站路后,上来一位老妇人,头发花白,背微驼,看上去有七十多岁。见她上车后小心翼翼地往车中部挪,奶奶对女孩说:“××,把位子让给那位老奶奶好不好?”小女孩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连续说了几遍,小女孩就是不肯让。后来奶奶语气有点着急,小女孩居然委屈地哭了起来。这一下反倒把老妇人也弄着急了,忙安慰说:“姑娘,别哭别哭,你坐着,奶奶一会就到了。”

我想,这事好像也不能全怪那女孩不懂事。为什么自己的奶奶可以站在旁边,帮自己拿着书包,而这位老奶奶上来则要给她让座,这个心理“场景”小女孩可能还一下子转换不过来。为什么在家里都是我说什么是什么,大家都让着我,出来以后大人则对我要求这么多,这两个现实“场景”小女孩可能也还无法进行直接过渡。

为人父母都希望把子女培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遵守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公德,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在小孩作为“家庭人”的培养教育中,却往往因为溺爱,忽视了家庭美德的培养,导致了两个“场景”的割裂。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小孩把家庭生活中养成的习性带进了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另外一套规范”又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乎,很多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些家长则抱怨孩子在外“怕生”或在外总“闯祸”。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德育是一种有别于“事实性”知识教育的价值性教育,不是通过单纯的背记与练习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反复的认知、理解、实践、反思才能日渐积累,需要真切的情感认同才能真正形成。而且笔者以为,道德培养有私德、公德、高尚品德之分。私德就是家庭美德,是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等;公德体现在社会公共空间,是排队买票、给老人让座此类;高尚品德则是更高层次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三者是相互关联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依次递进的,不可能偏废某一方面而直接跳跃或实现其它方面,就像一个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很难想象他会舍己为人,就像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教育孩子,社会公德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美德的熏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看,社风民风就是无数个“家风”的投射;从个人成长的小角度看,家庭美德正是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发祥处,“家庭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底层代码”,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无数个未来。

(作者为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review@infzm.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