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的故事简述(堂吉诃德及其作者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文学评论家都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拜伦:"《唐·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海涅:"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雨果:"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
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堂吉诃德》一书全名是《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小说的情节非常奇特:拉曼却地方一个乡村的小绅士叫吉桑诺,将近五十岁,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还有一支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一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大富裕。他有一个嗜好是喜读骑士小说,读得入迷了,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把土地卖了去买这类书,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义理。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他每天这样谈,以致脑汁渐渐枯竭下去,终于失掉了理性。他脑子里满是魔法、战车、决斗、挑战、受伤、漫游、恋爱、风波以及书中种种荒唐无理的事,凡是书中所写的他都信以为真。于是突发奇想,为了增进自己的声名谋利公众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把书中见到的都实行起来,去解救苦难,去亲历危险,去建功立业。他于是给马起了名为罗齐南脱,意为“从前劳役的马”,找出矛和盾,把一个邻村的挤奶姑娘取名为杜尔西内娅,臆想为身为骑士的自己的意中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侠仗义,游走天下。
在客店里,他把店主认作堡主,硬叫他封了自己,然后第一件遇到的不平事是一个富农拷打一个小牧童,是因为牧童放羊时丢了羊,堂吉诃德见状不平,他不仅叫富农放了牧童,还叫富农把欠下的九个月的工资照致发给放羊的孩子。那个财主叫郝屠多,当时虽然答应下来了,可是当吉何德一走,又把小牧童安德列斯绑起来打了一顿,他的仗义毫无结果。后来,他回家来了,约见了他的邻居——一个老实的农民桑丘·潘沙,约请其为侍从,答应将来叫他做海岛总督。于是怀着梦想的桑丘,骑着小毛驴,作为侍从与他一起"建功立业"去了。在两次外出游侠冒险中,闹了无数的笑话——傻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苦役犯当作被迫害的骑士,把皮囊当作巨人的头颅等等。他有百折不屈的精神,愈挫愈奋,最后直到人们把他装进笼子里送回家来。第三次堂吉诃德和桑丘约好去萨拉戈萨参加比武,他们历经了各种奇遇,曾被公爵夫妇请到城堡作客。最后是同村的加尔拉斯果学士(堂吉诃德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装做“白月骑士”把他打倒了,令他回家隐居一年,堂吉诃德这才履行诺言,回到了家。之后又外出冒险游侠,以善良愿望做了许多荒诞之事。最后在垂危中理智醒来,发现过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条遗嘱,一是过去付给桑丘的一笔钱,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给他用,因为这个人心地纯良,做事忠实;二是遗产全部归外甥女,但如果嫁人时,那个人要读过骑士文学,就不要嫁给这样的人,遗产全部收回,拨给宗教充做宣传费用;三是向以他为题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写出了这部荒唐的书,自己为此有良心负担。最后,这位骑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堂·吉诃德
曼查的落魄乡绅,书中的主人公。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当游侠,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雅。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乡村客店当作城堡,把老板当作城堡的主人,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唐·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作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作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作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作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骑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做游侠骑士一年。堂·吉诃德永远爱对着臆想中的敌人猛冲过去,乱战一阵,但是由于他的美好愿望不切实际,战术荒诞可笑,因而处处碰壁,好心不得好报,甚至险些丧命。当他和桑丘吃尽苦头,辗转回到家乡时,他已一病不起。但经过一番游历,他已认识到自己从前是个疯子,那些骑士小说都是胡说八道,只恨后悔得太晚了。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如他对于幻觉中的达辛尼亚,已经达到了无比推崇、敬爱的程度,在自己的行为当中,他无论如何也要保持对她的忠贞,不仅对于一切声色的诱惑视而弗见,听而弗闻,甚至竟然达到了坐怀不乱的高超地步。在第一部中,不仅客店中的妓女与骡夫的幽会,妓女错找到了他房里,他坚守道德原则,予以拒斥。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资产阶级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堂吉诃德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地主家庭,深受骑士文学的影响,为人比较正直忠厚,不满现实,但既不知生活的根本问题在哪,又不知怎样去切实去解决,所以在对骑士文学入迷之后,他就仿之,游走天下,铲除不公,匡扶正义,实现他所理想的道德原则。这个人不满于现实,要改造现实,但他的最大弱点是一点都不清楚他所要改造的现实,和怎样改造现实,于是在幻想中臆想了他的现实环境,并用脱离现实的手段,实行了荒唐可笑的行动。用骑士的道德行之于当世,就是用昨天的思维做今天的事,用今天的头脑做明天的事。他善良的出发点断然不能取得如愿的结果。如对于牧童的同情,是对于人压迫人的不满,他要铲除不公的世道,但他没有对于要改造的对象的具体理解,仍然不知道怎样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他冲上去了,让财主把牧童放了,可当他走了之后,那个牧童挨的打却更多了。
就在整部书中,作者的基本态度还是乐观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旧世界已经无可挽回地倒下去了。但由于当时资产阶级刚刚萌芽,在西斑牙的出路还很模糊,因此作者能看出旧的怎样死去,却不知新的怎样出生,因此在他看到游侠骑士不能丝毫解决社会问题、社会还是照样不合理时,他的人文主义不禁也感到迷悯而怅然了。因此堂吉诃德的行侠仗义越接近尾声时,作者对他的行为就越同情,使人觉得这位骑士的一生,虽然没有足以不朽的业绩,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
所以堂吉诃德的死,从宣判了骑士文学的死刑方面说,是人文主义的欢欣;而从作者与堂吉诃德一起经历的用骑士精神去反对封建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庸碌自私而终无出路来说,又是一种悲剧的收场。堂吉诃德的死是旧的无路,并不是新的诞生,身后的世界向何处去还是一个真正的问号。
桑丘·潘萨
堂吉诃德的侍从。朴实善良、目光短浅、自私狭隘、胆小怕事。(有的版本译作桑丘·潘沙)
桑丘是一个穷帮工,因为生活没有出路,他才跟着堂吉诃德出来,相信未来有一个"海岛总督"做,以借此改变他一家人的窘况。这个形象基础是穷苦的劳动农民,因此他在书中不论是怎样的情境下,始终保持劳动农民的特点。
他重实际:不论堂吉诃德有怎样的臆想,把事情说得怎样玄,但他都有自己的判断,一切从切身利益出发,明白客店不是城堡,风车也不是巨人。但他是主人的随从,他不能有拂主人的意志。
他对人忠实:不管多么有危险,他没有把堂吉诃德抛开过,他始终热爱他,跟他去为了实际报酬和未来能管理一个海岛的许诺。他虽跟着主人去受苦,但却有眼前的获得和未来的期待。他容易轻信,但却有判断的才能,并颇为聪明机智,在他的嘴里谚语-串一串注外出,都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
他能主持公道,同情弱者,并仇视与嫉恨不平世道。这集中体现在他当"总督"时所实行的仁政上面。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一个农民远比那些达富贵人更能治理好国家。如他在一个叫做"布拉它留"的"海岛",坐堂审案,对三件案子(一件是裁缝为雇主的纠纷、一件是借钱还没还的纠纷、一件是诬告强奸案)的处理,简直是高明极了。这在昭示西班牙人民渴望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理想,只有在人民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实现。他离任时两袖清风,并说明他是一个例外的"总督"。
桑丘·潘沙也是一个典型形象。他是作为反衬唐·吉诃德先生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他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唐·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唐·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唐·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唐·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实际上是一个村)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唐·吉诃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人物时说:"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唐·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唐·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唐·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主题意义和价值
最早将《唐·吉诃德》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周氏兄弟,即鲁迅和周作人。他们于20世纪初在日本接触到了这部作品。周作人在一本叫做《欧洲文学史》(1918)的教材里几乎一步走完3个世纪的解读,说塞万提斯"以此书为刺,揭示人以旧思想之难行于新时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时之讽刺,至今或失色泽,而人生永久之问题,并寄于此,故其书亦永久如新,不以时地变其价值。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际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唐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现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诃德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堂吉诃德爵士荒诞不经的行为在西方人眼中看起来是不合逻辑无法理喻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却有另一种描述,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无论是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它的伟大或许不在于它多么合乎逻辑,而是有人为了捍卫它付出了我们为之轻天下的身命,人身如电光速逝,信心却可如日月长明。富贵难移,如文信公然,贱价市信,如郭沫若辈。今昔两异人心不古,殊可一叹。
《唐·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唐·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唐·吉诃德》之所以成为世界之最,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原因有二:第一,人类从精神层面上总有一对矛盾——理想和现实,这是第一位的。《唐·吉诃德》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可说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第二,塞万提斯早在17世纪就写出了《唐·吉诃德》,可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正因为他是第一人,所以他的《唐·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这样的作品,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唐·吉诃德》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塞万提斯写《唐·吉诃德》时,为的是反对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 塞万提斯在《唐·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因而,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第一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塞万提斯:悲喜人生胜过堂吉诃德
当时的西班牙一方面是庞大的帝国,征服了美洲,在宗教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文化正处于黄金时代;另一方面,遍地都是饥饿、乞讨、瘟疫、凶杀、宗教裁判和愚昧、海盗、官僚主义、司法腐败……马德里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城市更大,塞万提斯身处其中,深受其害。好在,他和其笔下的人物一样善于在逆境和困顿之中保持乐观、寻找希望。
为保住右手而失去左手
在塞万提斯所处的时代,人们拔出腰中的佩剑一决胜负是很寻常的事情。1568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年轻气盛的塞万提斯和一名泥水匠在皇宫所在地决斗,并且把对方刺伤了,遭到通缉。司法部门抓不着塞万提斯,就宣布他犯了叛逆罪,处以砍掉右手的刑罚,当然前提是要先抓住他。后来事情的发展,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小说:一个人为了不被剁掉右手而出逃,最终失去了左手。
当时西班牙有句俗语:“教堂、海洋、伺候君王。”即年轻人求富贵、谋出路有3种途径:一是读书当教士,二是出海经商,三是进宫廷或为国王打仗。当时西班牙在海上正受到土耳其的军事威胁,受过严格宗教教育的塞万提斯认为,当一名基督教士兵去与异教帝国作战是无比光荣的事。不可否认,此时血气方刚、正在谋求出路的塞万提斯,恐怕也把参加这次战争作为出人头地的良好机遇。
1571年10月7日,塞万提斯所在的舰队在勒班陀海峡遇到了土耳其舰队。尽管高烧呕吐,塞万提斯在海战中仍然表现得十分英勇,他本人后来经常以此为荣。勒班陀海战非常惨烈,双方都损失惨重,塞万提斯所在的“侯爵夫人号”上死了40人,伤者过百,塞万提斯中了3枪,两颗子弹打到了胸部,一颗击中了左手。后来,在谈到他因伤而残疾的左手时,他说:“它很美,因为这是在战神之子、令人永远崇敬的卡洛斯一世的战无不胜的旗帜下效力时,在一次空前绝后的值得纪念的崇高机遇中获得的。”“虽然我的伤口不会在别人眼里大放异彩,至少知其来历的人见了会肃然起敬。”塞万提斯因此被人们称为“勒班陀的独手人”。
1575年9月20日,塞万提斯和弟弟一起登上“太阳号”,与其他三艘船一起离开那不勒斯港口。途中船队遇到了两次风暴的袭击,彼此失去了联系,“太阳号”掉队并被海盗盯上了。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海盗们把船上的人全部擒获,都带到了阿尔及尔。当时,这座城市里最热门的生意就是把海上的旅客和沿海地区的居民抓来当奴隶。
从那不勒斯出发前,为了能在马德里找到一份文官的工作,塞万提斯请求舰队总司令唐·胡安和塞萨公爵为他写了推荐信。很难评估这两封推荐信的价值,因为它们一方面让海盗们把塞万提斯当成重要人物,而免于将他在俘虏市场上公开售卖;另一方面,又让他的赎金比其他人多了一倍。
后来,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间接回忆了那段日子:“赎金迟迟不到的人被派去干活或者砍柴,这些活干起来一点儿也不轻松,为了让他们加紧写信去催赎金。我当时被当成了等赎金的人,不管我怎么告诉他们我没有家产,无法搞到赎金,都没有用。我同许多被挑出来的绅士和贵人关在一起,忍饥挨饿、衣不蔽体,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耳闻目睹施加在基督徒身上的暴行。每天都要绞死一个人,轮到谁就是谁,没准什么时候会被棒打或者割掉耳朵……”塞万提斯知道父亲根本拿不出兄弟俩的高额赎金,于是,天性乐观又渴望自由的他先后策划了4次越狱。从越狱的次数即可以推测出结果,其中一次,塞万提斯还差点儿被砍头。
一贯倒霉的罗德里戈为了凑齐两个儿子的赎金而费尽心力,不惜变卖家产;塞万提斯的母亲甚至谎称自己是寡妇,骗到了远征军委员会的补贴;他的两个姐妹也卖掉了自己的嫁妆。家人终于在1577年赎回了塞万提斯的弟弟,在1580年赎回了塞万提斯。结束了5年零1个月的俘虏生活,塞万提斯重获自由,这时他已经33岁。
又过了10年,塞万提斯才把《堂吉诃德》第一部的初稿交到出版商手里,初版印数仅为500册。没想到《堂吉诃德》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一年内重印6次,还出现4种盗版。它被翻译成英文,并迅速流传到美洲,人人都喜欢看。“小孩子翻着读,小伙子细细读,成人熟读,老头子颠头播脑地读。反正各种各样的人都翻来覆去读得烂熟。每看见一匹瘦马,人们就说:‘罗西南多来了!’……每个贵人家的待客室里都有《堂吉诃德》。一人刚放下,另一人就拿走了;有人快手抢读,有人央求借阅……”
《堂吉诃德》第一部的成功,促使塞万提斯抓紧时间赶写第二部,在病痛的困扰下,4年里他写了72章。就在塞万提斯笔耕不辍的时候,1614年9月,一个名叫阿隆索·费尔南德斯·德·阿维亚内达的人抢先出版了《奇思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第二部。这部冒牌之作破绽百出,难以卒读,但仍然借着《堂吉诃德》的声名大卖。塞万提斯的愤怒可想而知,但能怎么办呢?他只有更加努力地赶写小说,终于在一年后出版了真正的《堂吉诃德》第二部。此时,塞万提斯已心力交瘁。
在全世界喜欢《堂吉诃德》的读者心目中,这位命运多舛的作家,大概和他笔下的骑士样子差不多。堂吉诃德是可笑的,更是可爱的。四百多年来,每一个解读堂吉诃德的人都是对小说进行了再创作,这也许就是该小说能够具有不同寻常的生命力的原因。每个时代的人,都赋予了堂吉诃德与那个时代相匹配的意义,比如浪漫、自由、勇敢、孤独。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纵贯《堂吉诃德》一书的核心冲突,亦是贯穿塞万提斯一生的核心冲突。堂吉诃德的一生像极塞万提斯,历经沧桑悄然死亡。在生命的终点,卸下所有理想主义的光环,只剩孤独的平凡人面对命运的诅咒。堂吉诃德的一生极其戏剧又极其宿命,正如塞万提斯的一生经历丰富,但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命题,他对理想主义的叫嚣却简单而粗暴。我甚至相信,这就是塞万提斯的困惑。否则堂吉诃德的死就不会那么苍白无力。
其实,我们追寻梦想的时候,哪一个身上不都有堂吉诃德的可笑却也可敬的影子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