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最大民居(四川藏区道孚民居转型迎客)

中新社四川甘孜7月23日电 题:四川藏区道孚民居转型迎客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在四川省流传着一句话:“到了藏区不去参观道孚民居,就如同到了北京未去长城一样”。

道孚最大民居(四川藏区道孚民居转型迎客)(1)

两岸记者四川行联合采访团日前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探访该县民居转型发展民宿的致富之路。当地的民居俗称“崩科”,又称“木楞子建筑”,用圆木做整体骨架,前面及侧面用圆木对劈,横向坚排,两头互相咬合;室内精雕细镂,描金绘彩,陈设典雅。图为当地一处民居。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85岁的余世明从成都来道孚县定居已有约40年。曾在道孚县农业局做财会工作的他,退休后靠民居收入,“生活比以前更好”。

余世明所指的民居在当地俗称“崩科”,又称“木楞子建筑”,是道孚县极具特色的建筑,如今被当地许多居民改造为民宿和农家乐。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道孚县,是川藏线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该县原是四川林业大县,约20年前停止砍伐天然林后,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余世明家的民宿生意也从那时开始。

道孚最大民居(四川藏区道孚民居转型迎客)(2)

当地一处民居的二楼。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余世明家的“崩科”,用圆木做整体骨架,前面及侧面用圆木对劈,横向坚排,两头互相咬合;室内精雕细镂,描金绘彩,陈设典雅。除客房外,还有经堂,融汉藏文化于一体。

道孚县宣传干部拥青告诉两岸记者,这种民居的大框架费不了多少工时,亲朋好友都会来帮忙,直至房屋建成。但民居修建最复杂的工序是室内装修,因为是技术活,亲朋好友帮不上忙,而且时间长,花费多。雕刻与绘画,是道孚民居的精华之所在。

拥青表示,这种民居一般二至三层,高约五至八米。室内每个图案或图画就是一个吉祥物或一个传说。“崩科”的用材及结构,使得民居冬暖夏凉,且防震性能强。

道孚最大民居(四川藏区道孚民居转型迎客)(3)

当地一处民居的主人张桂芝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余世明的妻子、73岁的张桂芝告诉中新社记者,她家从2000年开始转型做民宿生意,目前共有十多间客房,每天房费从50元至150元人民币不等,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游客来自各地的都有,成都、重庆的最多,香港和台湾的也有。”张桂芝说,为推动民居发展,当地成立了民居协会,起初成员只有约10户,现在已发展到150多户。

“现在路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旺季时每天晚上都爆满,收入很好。”张桂芝称,当地政府推动旅游业发展,对她家的生意帮助很大。

据了解,2016年四川藏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43.4亿元,是2012年的2倍多,年均增长19.5%,接待游客5040多万人次。旅游业已成为藏区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海拔约3000米的道孚县冬天较冷,是旅游淡季,富足的藏族民众通常选择冬天到外地旅游。

“我们上半年挣钱,下半年花钱。”曾到过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游的张桂芝称,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希望未来这里的旅游业可以发展得更好。(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