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提琴工作室名单(哈佛女孩周颖要多自律)
1993年出生女孩周颖,去年夏天在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一举夺魁。她的身上贴着许多标签,被提及最多的,是“美籍华人”和“哈佛女孩”。因为出生在美国,她接受着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和美国式的学校教育,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成长。因为同时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又在哈佛大家学习过文学,让她既能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又能跳脱自己的领域获得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也许正是这些比常人更丰富的经历,让周颖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周颖携手梵志登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演绎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要练琴,但不能只练琴
因为父亲也是一位职业小提琴演奏家,周颖四岁开始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小提琴了。小时候,父亲对她非常严格,上小学的时候,她每天被父亲逼着练3-4个小时的琴。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强调“听话”“刻苦”,这与美国文化强调的“独立”“自由”常常发生冲突。周颖说:“我小时候常常逆反,因为我个性比较冲动,但我爸爸的个性比我还冲动,我很怕他,只能乖乖练琴。我很感激从小打下的基本功,要成为一个职业演奏家,基本功太重要了。”
虽然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但周颖本科却没有去专业音乐院校就读,而是选择了去哈佛大学学习文学。在她之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也曾在哈佛大学学习看似与音乐毫不相关的人类学。“我觉得文学可以让人对世界、对人性有更敏锐的看法,这对我的演奏非常有帮助。”周颖说。她从小就喜欢读小说,14、15岁的时候,她的爸爸给她读《三国演义》,后来,她又迷上了简·奥斯丁的小说,痴迷于奥斯丁对人物的刻画,对19世纪婚姻与爱情的细腻描写。如今,即使生活再忙,周颖也会每天在睡前留给自己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
除了读书,周颖还会花大量的时间跑步、做瑜伽。在她看来,必须保持体力,保持肌肉的状态,才能在漫长的比赛和频繁的演出中获得身体的支撑。2008年,周颖申请了小提琴演奏家安妮·索菲亚·穆特的基金,曾跟随她一起巡回演出。整个过程中,周颖见证了她如何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坚持运动,如何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在上场之前调整自己的状态。这让她更加坚信,优秀的音乐家,往往是非常“自律”的:要练琴,但又不能只练琴,还要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日复一日,必须保持常人难以企及的“自律”,一步一步修成正果。
周颖在去年第二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赛场上。
要比赛,但不能只比赛
4月17日晚的这场音乐会,是周颖第一次在音乐会上和交响乐团合作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她用了一把1742年的“瓜奈里”名琴,借自法国的一家基金会。“这把琴之前很少被别人拉过,声音很有个性。通过两个月时间的磨合,我和这把琴之间已经培养出了一种默契。人和琴可以做到息息相通,相辅相成,这种感觉很享受。”
去年在第二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夺冠后,周颖获得了越来越多在国内外舞台登台的机会。从13岁第一次在波兰参加维尼亚夫斯基大赛开始,周颖一路经历了许多国际大赛的磨练。在她看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想成为独奏家,比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崭露头角的平台。但周颖明白,要参加比赛,但不能把只把比赛当比赛,而应当把比赛看作一次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的宝贵机会。比赛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大量新曲目,可以学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即使在比赛中,也不能忘记初衷,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要拉琴,忘记音乐对你的意义。”
未来两年,周颖的日程已经排得很满。她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希望能发挥最好的状态,把每一场都演好。未来,除了成为一位优秀的独奏家,周颖还有一个梦想——为古典音乐的普及做出更多的贡献。她希望将来能开一个工作室,教年轻人学习小提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观众,他们接受音乐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我希望能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爱上音乐,爱上小提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