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啥是圣祖(皇帝的庙号有何讲究)

康熙为啥是圣祖(皇帝的庙号有何讲究)(1)

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太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昭穆,亲尽则毁,示有终也”。

周朝还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原“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故而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明代嘉靖“大议礼之争”,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为了将自己父亲进入太庙,嘉靖帝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

这样一来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于是就轮到仁宗朱高炽。大臣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嘉靖帝生父兴献王朱佑杭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康熙为啥是圣祖(皇帝的庙号有何讲究)(2)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康熙是其年号。蒙古人称康熙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南有"三藩"割据数省,西北有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割据,东南有郑氏后代占据台湾,东北有沙俄觊觎和入侵。康熙帝是坚定的国家捍卫者,亲政后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亲征准噶尔,大败沙俄,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有学者将其尊为“千古一帝。康熙帝去世后,因为第一位皇帝顺治已经称为“世祖”,那么按照旧典,康熙帝死后庙号应该称“宗”。

但是继位的雍正帝认为其父的功绩“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雍正对康熙为什么称“祖”是这样解释:“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也就是说,康熙帝的功劳实同开拓,非用“祖”不能彰其功。因而被尊为“祖”,尊康熙庙号为“圣祖”。

而康熙帝的谥号全称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一般典章庙号谥号联用称:圣祖仁皇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