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

这次我们聊聊明孝宗,朱祐樘。史书里,对朱祐樘的评价非常高。说其除奸用贤,肃清吏治;轻徭薄赋,恢复生产;倡导节俭,不好女色。朝廷之上,君臣和睦,生机勃发;庙堂之外,百姓安居,海内升平。后人给了一个“弘治中兴”的结论,夸赞其为明代最完美的君主。

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1)

朱祐樘 像

如此之高的赞誉,在明代实属罕见。我们一起走进朱祐樘,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帝皇。

在百姓和大臣眼中,明君应该是怎么样的?

我们在这里思考一个问题:封建王朝,老百姓喜欢怎么样的统治者?文官大臣们,喜欢怎么样的老板?

作为封建王朝的普通百姓,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是有田种,有饭吃,老婆孩子热坑头。朝廷的赋税少一点,徭役轻一点,刑罚人性化一点

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典型文官,自然希望皇帝行事准则处处能符合儒家的正统典范。开言路,不管是夸你的还是骂你的,都得听得下去;臣子有事,要第一时间就能找到皇帝商议;皇帝要足够勤政和文官们多亲近,少和宦官外戚来往;要体恤臣下,关怀下属。总之不管是你生活,工作还是学习,听我们文官集团的话,跟着我们这批寒窗苦读,正儿八经科举出身的正统人才走就没错。

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2)

明代百姓

以上两点,朱祐樘都做到了。朱祐樘不折腾,他不大兴土木造宫殿,不修长城,不修书,不轻易整修河道漕运,谨慎用兵,对外政策保守,不派船队远洋。没有那么多需要耗费巨大财力的工程,各种赋税徭役的压力自然减轻,这就是与民休养,百姓的日子自然会开始好过。

朱祐樘亲近大臣,凡事亲力亲为。因为只有一个妻子,自然没有大的外戚问题。他反感父亲朱见深养了一大批的和尚道士用于求仙问道,却经常喜欢找大臣们聊天,性格温和仁厚,这样的主子哪个大臣不喜欢?

所以从这点来说,朱祐樘明君之名,他当得。

明君之名的背后是无休止的“勤政”

诚然,朱祐樘当政期间,是文官集团日子过得比较好的时候。也出了一批史书上大赞特赞的好官,比如前期的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后来的李东阳,谢迁,刘健等人,也提拔了一批以后份量很重的人,比如杨一清,比如杨廷和。因为历史,就是这帮文官写的,所以捧自己人,这很正常。

朝史暮想要说的是,朱祐樘挂的时候,才三十六岁,在位十八年,而他又没有贪图女色这种不良嗜好,怎么会如此英年早逝。这里,希望不要无端去以野史来做猜测,那个没意义。朝史暮想的结论是,朱祐樘是累死的

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3)

明代官员

和大臣走的近,就是这样。封建时代做官嘛,无非图钱图名。稍微有点追求的都想名留青史。好不容易碰到个愿意听大臣说话的,一个一个都卯着股劲要“做事情”。结果是什么?上午的朝会结束后,还有午朝,晚上又是各种批阅奏章。还重开经筵,就是和大臣之间的读书研讨会或者交流会,大经筵每月至少三次,小经筵后来居然坚持日讲!

兄弟姐妹们,你要知道,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明朝为了控制文官集团,是鼓励文官们互相弹劾的,还有一群整天没事专门鸡蛋挑骨头的言官御史,他们的上书做皇帝的是一定要看的。而以前是有太监,比如司礼监太监帮忙,而朱祐樘打压宦官,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换了你,你受得了吗?

史书有说,三十几岁的朱佑憆面容憔悴衰老,这明明就是累死的。真的,有时候的古代皇帝,真不是人当的。

朱祐樘的确宽厚仁义,却也很可能已大权旁落

有一点其实很奇怪,以朱祐樘从小在宫里朝不保夕,过着随时可能被万贵妃搞死的悲惨生活,长大后是怎么养出一颗仁厚宽容之心的?我们看看:

朱祐樘上台后,对老爹那帮炼丹,炼春药的跟班们,主要是以驱逐为主,首恶梁芳(造春药的),李孜省(炼丹的),一个坐牢,一个充军。

他上台的时候,万贵妃已经挂了。有人建议拿万贵妃的弟弟万喜开刀。万喜甚至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心理准备。可朱祐樘最后只是把万喜革职抄家,就没有下文了,并且表示关于万贵妃的事情,就此打住。

对于那帮整日混混的阁老大臣们,朱祐樘也只是让他们自动离休,没有妄加迫害。

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4)

朱祐樘 剧照

老太监怀恩因为帮他在朱见深那求过情而被贬,朱祐樘接回北京亲自迎入宫门,官复原职;对于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而抚养过他的前朝废后吴氏,朱祐樘把她接出冷宫如亲儿子般奉养;冬夜晚上批奏折只因为想起可能有官员在晚上还在外出办事或在回家途中,就规定今后在京官员夜行,由侍卫执灯护送。

的确很少有一位帝皇能做到如此替他人着想的,朱祐樘宽仁之名,当之无愧。

但是,朝史暮想总觉得怪怪的。哪里怪?他没有朱元璋,朱棣的杀伐决断,也没有后来嘉靖,万历的权谋驭下,仅仅一个仁厚,就能收拾得了明代这群大臣?要知道明代的大臣,是只要有一点机会,就会和皇帝杠到底,并且以被皇帝责罚,受刑,贬官为荣。朱祐樘和文官们走得这么近,到底是朱祐樘用重用这批人治国,还是文官们已经控制了朝局,朱祐樘只能被动妥协?

还记得明英宗朱祁镇吗?有一个“土木之变”,还有在蒙古人那非常“暧昧”值得商榷的“合作”,史书只是寥寥几笔,还给了一个英宗之名。而朱祐樘的父亲朱见深,虽然有宪宗之名,执政期间也有很多积极正面且影响深远的举措,史书却写他无道昏庸,朝纲败坏。

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5)

朱祐樘 像

看出点什么了吗?朱祁镇“夺门之变”复辟后,就一直倚仗文官集团。朱见深上台后,加强了厂卫制度,严格控制文官集团闹事,为此不惜把一群和事老混混放进内阁,防的就是文官专权。

现在到了朱祐樘了。你们觉得是朱祐樘在把控文官,还是文官在左右朝局

朱祐樘的一夫一妻,源于性格上的软弱

朱祐樘就娶了一个女人,即孝康敬皇后张氏。张氏是河北沧州人,成化二十三年被选为朱祐樘的太子妃。

明代帝王太子选择正室一般都不会在权贵功勋里找,原因很简单,因为太麻烦。为什么麻烦?你看朱元璋杀了多少他的儿女亲家。

张氏的父亲只是一个国子监的监生,所以张氏出生在书香之家。

据说张氏性格很活波,对朱佑憆很有一套办法。史书说张氏“骄妒”。可以的,一个有着漂亮的外貌,有趣的灵魂,书卷气质的女人,换作是你,你喜欢吗?你喜欢是吧,那这个女人还喜欢撒娇,喜欢吃醋,吃醋吃得还可爱的那种呢?而且从张氏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的表现来看,这个女人非常得不一般。

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6)

朱祐樘和张皇后 像

朱祐樘只娶一妻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受了父亲朱见深和万贵妃的影响。自己打小在父亲的后宫里偷偷地长着,见惯了后宫女人的争风吃醋,看多了万贵妃的那些个明的暗的迫害手段,你说这样的成长环境对朱祐樘没有一点负面影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基于这点,很多人甚至给朱祐樘下的定义是,性冷淡。不过朝史暮想觉得专情可能遗传,看朱见深多爱万贵妃。万贵妃一死,朱见深就说自己大限将至,于同年驾崩。

但不管如何,朱祐樘和张氏,缔造了帝王家的一段儿女佳话。

那么朱祐樘怕不怕老婆呢?

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女人要是觉得自己能够把一个男人吃得死死地,那么嚣张跋扈多少总会有点的。

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7)

朱祐樘和张皇后 剧照

张氏很照顾自己的娘家人,爸爸,兄弟都被封了爵位。但几个兄弟行为的确有些过,经常鱼肉乡里。有一次,朱祐樘和张氏吃饭的时候,底下人来报告,说张皇后兄弟们犯了事,刑部,大理寺的官员问朱祐樘怎么处理。

张氏当场就开骂了这几个官员。而朱祐樘居然跟着妻子一起训斥。等张氏火气消了走后,朱祐樘找来刚刚被骂的官员,意思是我刚才骂你们是故意的,骂你们的事情也不准说出去,几个国舅爷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最后还赏了几个被骂的官员五十两银子,权当压惊了。

张氏睡午觉休息,太医拿来了张氏的药。朱祐樘亲自端了进去,然后一直从张氏卧室出来才咳嗽,怕自己的咳嗽声吵到张氏。

朱祐樘对张氏的迁就已经甚至传到了朝鲜,传进了儒生学子中间,大家经常拿这个来“说笑”。

明孝宗朱佑樘为何那么短命(明君赞誉的背后)(8)

朝史暮想觉得,朱祐樘可能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父亲朱见深,就是有严重恋母情结的人。而朱祐樘六岁以前,接触都是宫女太监,每日还要担惊受怕。后来虽然与朱见深相认,因为害怕万贵妃的迫害,也一直是被太后照顾着长大。虽然长大后的朱祐樘并没有养成什么变态畸形的性格,但是童年的阴影不会就这么容易散去。体现在他的性格上,就是软弱。

这份软弱,体现在执政上,就是不懂得去拒绝,不够杀伐决断,很容易被文官集团所左右。而体现在生活上,就是对妻子的迁就和畏惧。还有一个事例。

有一次朱祐樘想打赏身边的琴师和画师,却是偷偷摸摸地,而且要求身边的艺术家们拿了赏赐赶紧消失,深怕被皇后和外边的大臣知道,又来一通“说教”。这么看来,朱祐樘也是个苦命的人。


朝史暮想和大家这么聊下来,不知道各位对朱祐樘有没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看法。勤政的君主,却最后被累死;看似君臣和气,却极有可能大权旁落;专情一女,却可能只是不敢纵情。

但是客观地说,朱祐樘的确为大明朝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统一,他应该也是有些真才实学的。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