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城濮之战对晋文公的评价 漫说荆山祠之范公与魏公
范公祠坐落于博山城东荆山脚下,南与因园为邻,北隔青州古道与怡园相对,西临范河。整座范公祠院建造颇具匠心,依山因势层层向上,灰砖青瓦斗拱飞檐,范公祠堂稳踞最高处,古朴典雅、肃穆巍然。
此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而建的,故名为“范公祠”,“藉以景仰前贤,示范后世”。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苏州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他苦读及第,大中祥符八年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皇佑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时年六十四岁。后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靖康元年,又追封魏国公。至清代先后从祀于孔庙和历代帝王庙。在山东博山和长山建“范公祠”,在青州建有“范公亭”。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博山(古为颜神镇)范公祠,最初是荆山寺,寺的修建年代无记载。史载,范仲淹幼时由长山来颜神省亲,曾寄迹于此就读。
范仲淹亲生父亲范墉,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曾历仕武德武信武宁三军节度、掌书记、赐绯,初赠尚书、刑部郎中、太子少师,加赠太子太师、累赠太师、周国公,跟随钱俶归入北宋,官至武宁军节度使。
母亲谢观音系真定府韩家楼乡高平村人,为富室独生女。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病故,年轻的母亲冲破世俗的束缚,带他改嫁至山东长山县的朱文瀚。谢氏被迫改嫁,除了贫穷、无助以外,还在于她的侧室身份。
谢氏改嫁过来之后依然不是正室,还是侧室。朱文瀚在老家已经有正妻初氏,并且生有儿子。
史载,宋咸平元年九月,朱文瀚升任淄州长史,谢氏带范仲淹随之北上赴任,当时就住在颜神镇的秋谷,范仲淹在此上学,期间拜崔遵度为师学习。之后,朱文瀚又调任长山县令,迁往老家长山县河南村居住。但谢观音仍就住在颜神秋口。为此,范仲淹便开始了长山、秋口两地的求学、省亲生涯。
范仲淹在九至十五岁时就读于秋谷。十五至十九岁游学于秋口、长山两地。他在颜神呆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
范仲淹不仅是一代名臣贤士,更是一个大孝子。他特别孝顺,母亲的冷暖苦乐时时挂在心上。母亲独身一人在秋口,他日夜想念,寝食不安,常沿孝妇河徒步几十里路探望母亲。有时母亲回长山朱家料理家务,时间稍长,范仲淹便又从秋口沿着孝水到长山探望母亲。潺潺孝水,成了连接母子的亲情河。
范仲淹孝水省亲的故事,感动了周围的父老乡亲,人们赞不绝口,到处传颂。范仲淹晚年知青州之时,他赈灾救荒、掘井汲水、折钱纳税等惠民政绩,当地的父老乡亲无不拍手称赞。多年之后,青州人仍牢记其恩情。青州艺人编写了一段唱词,借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改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至长山一百。”赞颂范仲淹孝水省亲。六十三岁的范公听罢不禁潸然泪下。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晨夕之间.便读讽诵,给荆山寺的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谢氏坚持手把手教他读书,她用树枝在地上教儿子写字,还传授父亲谢东霖教她的常山战鼓鼓点,用土块演摆常山蛇阵等。良好的学前教育,为他日后成为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谢氏是范仲淹的第一任老师。
但不久后,继父又去世,朱家人对其母子不是那么热情,范仲淹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并对母亲许下“登第来迎亲”的承诺。
范仲淹毅然离家,到应天书院读书。他以书院为家,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五年之后,范仲淹以不懈的努力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有了官职有了俸禄,范仲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到自己在宁陵的职田赡养。
公元一0二六年,谢氏病故,“性至孝”的范仲淹将母亲葬于宁陵职田内,“窃念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按制在此守孝三年。
范仲淹“性至孝,虽改姓还吴,仍念朱氏顾育恩,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太常博士……并与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以赡朱族。”足见范公报恩于养父的忠厚之情。
范公身体力行,儿子们个个都有父亲的风范,次子范纯仁最为出色。他一生廉俭,自布衣至宰相,始终如一,所得俸给,都用以扩展范氏义庄。他常训勉亲人子弟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又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可见范纯仁跟父亲一样,是品德崇高,律己甚严的人。
博山人推崇范仲淹不仅因为他的政治、文学成就,更因为看重他功成名就不忘本的孝道,而这也正与博山的孝文化一脉相承。为此,在秋谷荆山寺“范文公读书处”建范公祠,并命名荆山泉为“范泉”,秋谷溪河为“范河”,青州古道上的荆山桥为“后乐桥”,以示纪念。
《颜神八景》诗有句云:“秋谷高风贤址在”,就是说范公曾寄迹秋谷,公之亮节高风宛然尤在,后人附会为仙迹在。
范公祠,山门朝北,二进院落,依山势而建,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明代古建筑群。
走进院内,映入眼帘的是院中心的范泉。泉以石砌为池,周围石护栏,东西栏板上均刻有篆书“范泉”二字。泉出地表,水势涌盛,泉出贯珠,汩汩上冒,洁净透明。泉水三股,一股南入因园穿“听泉榭”落涧;一股北入怡园“清音阁”落涧;一股西经“后乐桥”出城北入范河。清吏部尚书孙廷铨著文曰:石梁上下,南涧北流,东泉西逝,宛成十字。
泉西有悬山式座一字形石影壁,始建于明代,是范公祠中的重要文物之一。该影壁长近四米,高两米余,临池面雕刻有“山高水长”四个擘窠大字,是明朝天启五年淄川大书法家张中发先生所题,左侧的题跋是张中发之弟张志发所撰。
据史载,当时,张中发邀请亲朋好友到范公祠游览名胜贤址,触景生情,深为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于是就地取材,捞取范泉池中的荭草一把为笔,蘸墨汁在范公祠内的墙壁上写下了“山高水长”四个大字。
“山高水长”四个大字遒劲洒脱,想必是取自范仲淹为赞扬严子陵的风骨所作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文正公一生,忠孝友悌仁爱,坦坦荡荡,这也正是范公的精神风范。张中发先生其语意应是对范公高风亮节的赞扬。
影壁落成至今已有近四百多年的历史,保护完好。
泉北有范公亭,始建于明代。该亭重檐八角,曲栏回廊,丹窗朱户,造型精巧,颇宜休憩。原亭坐落于范泉池以南,年久失修,早已颓废。民国初年整修范公祠时,将此亭迁建于范泉以北。
泉南有敬一堂,现为古今陶琉展厅。
泉池东拾级而上过屏门便是范公祠,祠堂始建年代不详,但在明嘉靖二十六年之前就有。内有范公塑像,以及根据范仲淹主要生平经历创作而成的大型故事壁画,概括地介绍了范公辉煌的一生。
清朝、民国时期都曾对范公祠进行过修葺,祠堂保护基本完好。
范公祠后旧有荆山寺,又有巨石如坪,名“一亩石”,相传是范公曝书之处。因日久年湮,庙宇巳毁,石俱无。“明初,土人藉寺废址,为范公立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范公祠进行了充分地利用,一九五三年辟为淄博市图书馆。这里山清水秀、幽雅寂静,且文脉极盛,极利于读书之人读书、思考、写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图书馆因政治形势需要仅对外办理科技类图书的借书证,还非常难办。那时候我没有工作单位,只好托朋友的哥哥从秋谷火车站开了张介绍信,才办了个借书证。我从图书馆借了不少有关冲洗放大照片、摄影知识方面的书籍,买了照相机,自制曝光机、放大机,熟练地掌握了冲洗和放大照片技巧,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后来,图书馆搬到了工人文化宫广场南边,我也参加工作离开了山城,从此,和市图书馆没了因缘,北亭子也多年没有再去。
一九七六年,淄博市图书馆迁至张店。一九七八年九月,博山区政府接收市图书馆博山分馆的馆舍和部分藏书,还有一名工作人员,于十月在范公祠正式组建博山区图书馆。
一九九一年,博山区图书馆迁入北亭子新图书馆楼。
一九九四年,博山区政府对范公祠进行了整修,一九九五年八月作为古迹名胜正式对外开放。
范公祠几度重修,起初是因为感动而立祠祀公,其后祠因公存,保留这座祠堂,也是在保留和存续那份感动。孝水沿岸的人们,每年春秋多到这里致祭,“每岁立春迎土牛于此,绅衿父老咸集焉”,“立春日迎春于秋谷觞于范泉”,年复一年,在这里伴着范公、伴着范泉,迎接春天。
范公祠之右曾有一山麓建筑群,不少乡人不知它原是魏公生祠,或不知祠之所祀魏公为何人?更有一知半解者,据“魏公”“生祠”之字,妄自推测为明末文盲加流氓的太监魏忠贤之生祠,谬之远矣。
它是明代嘉靖年间,所祀青州通判南乐魏怡的生祠。明末,赵执信的祖父赵振业又建准提庵于魏公生祠之前。数年后荒弃。
魏怡,号节斋。明代南乐县人。醇谨廉介,由拔贡通判青州,又移巩昌,任职九年,归无长物。当初,在巡察秦州时,赋户曾偷偷地将钱财放到魏怡的抽屉中。魏怡发现后,送钱的人早已溜走。魏怡就把钱交付州吏。不久,魏怡的夫人杨氏东归,路过秦州,秦州州吏将钱又送给杨氏,杨氏仍然未收。杨氏通《孝经》《小学》《杜律虞注》等书,通情达理,教子有方。
明代,南乐县魏姓一家三代在朝居官。父亲魏怡:山西巡抚;儿子:魏允贞及两个弟弟允中和允孚;孙子:魏允贞儿子魏广衡。其中,允贞及弟允中、允孚三兄弟均成名进士,世称“南乐三魏”。魏氏代代传承廉直介立的家风,为政清廉、彪炳史册,被传为政坛佳话。
魏怡来做驻颜神镇捕盗通判时,爱民如子,以治地为家,劝课农桑,厚待商贾,整饬有序,辖内物阜民安,深得百姓拥戴。三年届满离任,垂橐以归,百姓夹道泣留,以致车不能行。颜神百姓聚请挽留;留之不得,遂自发为其建生祠于范公祠侧,予以纪念,
荆山魏公生祠几经兴衰,终致颓圮,至今片瓦无存。有形的祠堂虽已湮没,但魏怡以自身的人格所树立的丰碑却世代为人们铭记。
后人在原墟建为四合院落,独立成宅。该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改为饭店对外营业。在古色古香的气氛中,闻到浓厚的现代商业气味,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荆山脚下的“北亭子”,每处院落都深藏着一串动人的故事,文雅相扶,成了山城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游博山城,不来此地虚游也!
长山范公祠
青州范公亭
河南伊川范文正公陵园
【来源:心语拉呱,选自 蒲翁乡邑 特此感谢原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