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赵贞吉是什么人(对赵贞吉的看法)

关于赵贞吉,剧中对他最核心的评价分为两种,海瑞和胡宗宪的评价可以代表对他的观点

首先是胡宗宪评价赵贞吉为宰辅之才。 另一个人是海瑞,海瑞说赵贞吉不过是郑何之流,只不过郑何贪财,他贪名。 两种说法我倾向于胡部堂。因为胡宗宪处的位置更高,更能看懂全局,才更能明白赵贞吉的所做所为。至于海瑞,只怕全大明的官场,除了王用汲,高翰文就没有他喜欢的人——剧里面他很佩服胡宗宪,这也只是他不完全了解胡宗宪的前提下。 赵贞吉和胡宗宪是改稻为桑这部大戏的两个核心人员。由于电视剧叙事手法的原因,赵贞吉的戏份的作用很容易被忽略。 这里我们需要把改稻为桑这个局拉出来细细讲。 改稻为桑的起点,是张居正在御前会议里面大谈海路畅通可以赚一千万两银子。这是我们从剧里第1集可以看到的。严嵩抢了张居正的话,把改稻为桑的办事权拿到手,当时,在御前会议上做下了两个决议: 1、改稻为桑由胡宗宪——也就是严党来主持。 2、浙江改稻为桑后,老百姓没粮食吃了怎么办?由邻省(也就是江苏)调拨。 其实,这从里就可以看出,这部大戏的双主角,就是时任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和时任江苏巡抚的赵贞吉。只是因为剧里叙事的原因,赵贞吉很晚才出现在观众眼里。 御前会议定下基调后,事情更多的交代到了胡宗宪在浙江的行动,观众看到了浙江那边又是踏青苗,又是毁堤淹田,又是杀马宁远,又是高翰文海瑞上任,热闹非凡。而赵贞吉那边,直到胡宗宪去找赵贞吉借粮才浮出水面,观众才知道,从御前会议结束后赵贞吉做了什么事情。由于交代的非常快,很多人没有留意,自然没有品出这部大戏的另一个主角赵贞吉做了什么。 细细来说,赵贞吉做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动作: 1、备下了200船的粮食。 2、顶着内阁(也就是严嵩)的调令,公然违抗御前决议,不给浙江调粮。 3、应着胡宗宪的请求,多少给调了些军粮,保证浙江不饿死人。 这三个动作都非常重要,要能看明白这三个动作,才知道赵贞吉在这部大戏里面扮演什么角色。 首先说下,赵贞吉备下200船的粮食这个事。这是赵贞吉跟胡宗宪说急了嘴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我们从这里可以窥视改稻为桑这个事情的真意。 张居正在御前会议里,做为一个主管兵部的内阁成员,大谈海路畅通能赚1千万两,还说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这就差明着跟嘉靖说:只要想办就能办,办它!但是这种有关财收的事情,要细谈,怎么也应该轮到当时时任户部尚书的徐阶和户部待郎高拱,而且这两个人都在内阁,又排在张居正前面,这个事情不合常理。正常来说,应该由徐阶高拱来提起这个事情,顺理成章就应该由内阁次辅兼户部尚书徐阶主持这个事情。然而,却由张居正发起,严嵩抢话。三个人回到裕王那以后,高拱表示不解(高拱严格来说,不算清流党,他和徐张赵这三个以师徒关系结成的清流党更多算是倒严同盟,从剧里可以看出,徐张赵的很多谋划,高拱是不知的)。张居正却铁口直断,改稻为桑一定办不成。但是胡宗宪可以争取,安排了个谭纶过去。 后来浙江改稻为桑推不下去,又发生了毁堤淹田的事情,胡宗宪第一次进京,拿着内阁的批条,去找徐阶高拱要粮。张居正到了裕王那,才把改稻为桑这件事里清流的立场点破。 ——事到如今,可以跟裕王交底了。干脆让浙江乱起来。浙江严党铁板一块,已经烂了。就当是为大明朝挖个烂疮——这,才是清流党搞改稻为桑的真实目的,打击浙江严党,抢浙江的权力。 为了这个事情,清流党做了事先准备,这里面就包括赵贞吉事先准备200船粮食。从某种意义上讲,改稻为桑由严党执行也好,由清流党执行也好,有赵贞吉手上200船粮食,主动权就在清流手上。由于御前会议的时候,徐阶没有直接出面。政令变成由严嵩为首的内阁发出,由江苏巡抚赵贞吉主办,赵贞吉就成为清流的战斗一线。所有的对错就集中在他身上,到时候真的闹出了反民,至少不用徐阶来顶雷。这也是为什么由张居正出面在御前会议挑起事情的原因,徐阶做为清流的大佬,不能上前线。 有关200船粮食为什么有主动权,可以看我这个答案: 《大明王朝1566》如果按照胡宗宪的想法,改稻为桑分为三年去改,会不会成功? 赵贞吉顶着由严嵩代表的内阁下发的调粮文件不办,在这个事情上,赵贞吉是顶着天大的干系的跟严党对着干,跟朝庭的御议对着干,真要是因为不调粮导致浙江出了反民,赵贞吉是会受到牵连的。很多说赵不粘锅的人,都是不明白这一点的厉害。 胡宗宪过来问赵贞吉是谁不让调,赵贞吉只模棱两可的说,都不让调。其实,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严嵩不让调呢?但是又不能说是徐阶不让调,只能这么说。反正胡宗宪心里跟明镜似的,大家几十年的交情,没必要说破。他知道赵贞吉也是顶着天大的干系在做事情,党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浙江不死人这事就没完。赵贞吉自己已经把最大的重担挑起来了,还能劝着好友胡宗宪躲起来,已经是非常够朋友了。 后来,接任浙江巡抚的郑泌昌以及同伙何茂才被搞下来,严党流了血。嘉靖帝看出了徐阶和严嵩拿着二贞在斗争(借写青词的时候,就用“贞”字,提醒过徐阶和严嵩)。于是决定出手,做了新的人事变动。 这个人事变动,就可见嘉靖对严徐二人的斗争跟明镜似的。 1、严嵩保留首辅的名字,实事让徐阶去办。 2、指定赵贞吉接任浙江巡抚。 3、严世藩,高拱,张居正,全部出阁。 这个安排有三层意思,第一,徐阶你别想再躲起来了,现在我把你拿到前台过来。内阁由你来主持,改稻为桑要是再办不好,我就拿你是问。第二,张居正,高拱都出阁了,徐阶没有什么挡箭牌了。顺便把严世藩也推出去,内阁就两个老人,严嵩也只能亲自下场。第三,赵贞吉不是不给浙江调粮吗?现在你自己来当浙江巡抚,看你怎么办,粮是调还是不调。直接把徐赵二人推到火上烤。 事实上,赵贞吉接任浙江巡抚这件事情,是清流意料之外。清流计划里的人选,是谭纶。张居正和高拱在出阁的时候,还在极力推荐。不过吕芳一念圣旨,清流就不好说什么了。 但是清流的第一步计划,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得到效果了。现在浙江巡抚的位置到手了,自然该办的事情要办。首先就是要对浙江的严党进行清算,嘉靖亲点了赵贞吉主审,徐阶总领内阁实事,指定了海瑞、王用汲来副审。 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因为嘉靖到底想不想倒严,还没有人能够拿捏清楚。这个时候,赵贞吉敢审到什么程度,就很考验赵贞吉的水平。而赵贞吉的办法很聪明。已经明确的事情,比如郑泌昌,何茂才的钦案,他自己审出一份供词。然后放任着海瑞王用汲去往深了审。 有人说这是赵贞吉滑头,其实不是,这么看事情就小儿科了。 首先,清流争取到现在的局面来之不易,赵贞吉能站稳浙江巡抚这个位置,是首要的。追查严党都没有这个点重要。因为需要赵贞吉在浙江巡抚的位置上促成胡宗宪完成剿倭大业(有关为什么清流党要极力促成胡宗宪剿倭,可以看我其它答案)。所以赵贞吉不能介入太深,以防哪里没弄好被反击。 其次,海瑞王用汲是裕王亲自向吏部举荐的,由他们来往深了审,就算是审的方向让嘉靖不满意,也不会对海瑞王用汲下手,毕竟嘉靖对裕王会有几分留情,会顾虑裕王的感受。对徐阶赵贞吉他们就不一定了。事实上,因为裕王的缘故,在海瑞强顶了上来以后,嘉靖也顶多是烧了供状,权当作不知。说一句:以后不要让裕王胡乱跟吏部举荐人。也没有处理海瑞。 很多人站在海瑞的立场,不喜欢赵贞吉。实际上是没有看明白赵贞吉,赵贞吉其实一开始是非常想拉拔一下海瑞的。杨金水找他,让他参海瑞。客观来说,赵贞吉是有这个权力的。官大一级压死人,杨金水拿宫里压赵贞吉,赵贞吉都顶了回去了——对比一下郑泌昌在杨金水面前唯唯若若的样子,就能明白赵贞吉顶着的压力有多大。后来杨金水疯了,锦衣卫要上奏说海瑞擅自提审犯人,有意往宫里扯,这是锦衣卫跟杨金水连着一气要整海瑞。这时候又是赵贞吉站出来,说海瑞不是擅自提审,他本来就是副审,至于有没有往宫里扯,不要做判断,直接给供状。这可是两次紧要关头救了海瑞了。赵要是真的不粘锅,完全可以放任杨金水和锦衣卫搞海瑞。 特别能够感受到赵对海瑞的点拔的,要看海瑞跟赵对话那里。赵贞吉可以说是给海瑞上ZZ课。赵贞吉亲口点明给海瑞,皇帝要办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给前方搞军需(可不是让你申张什么正义)——这可是直击要害的一句。要让海瑞明白,为什么嘉靖要办郑何二人的原因。但是海瑞认死理,而且海瑞确实管的太多了。他一个七品知县,却要管赵贞吉为什么把沈一石的作坊卖给徽商。说实话,这些事情办的是不是合规合法,他赵贞吉会比你一个海瑞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里面有太多朝庭高层的道道,能跟你一个七品知县说吗?做为办事的人,他担着责任,还要受你一个小官的指责? 大家看这场戏,可以看到赵贞吉从原来让海瑞看战报,想帮海瑞请功,到生气说他大忠似伪。其实是想告诉海瑞,理想是怎么样的,但是现实是怎么样的,他把朝庭查案的底牌告诉海瑞,也告诉海瑞军国大事他不应该来掺和在里面,都多少有点点拨的意思。后来海瑞说自己父亲死于倭寇。他就特意让海瑞去前线看看,让他明白现实是怎么样的,怎么办才是最好的。 事实上,海瑞过去的时候,胡宗宪也是想点拔一下海瑞,还给海瑞念诗,这都是有意的示好。可是海瑞这个二愣子不懂事,海瑞问胡宗宪的三件事,都是些什么啊。胡宗宪也是觉得这个人不开窍,打发他去见了齐大柱。大家注意看胡宗宪和赵贞吉这两个人宰辅之人对海瑞的态度都是从一开始的欣赏到最后不耐烦。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有关赵贞吉想点拨海瑞这点,剧里还有一个暗示,就是乌鸦。赵贞吉叫下人去拆乌鸦巢,后来又自己把乌鸦巢弄回去,这个剧情,其实反应的是赵贞吉的心境,他在看下人拆乌鸦巢的时候念了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句诗的后面就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表达的是曹操思贤招贤的心情。这里面又有句海不厌深。所以赵贞吉有感而发,亲自把乌鸦巢给装了回去。这个时候正是海瑞审何茂才有意把事情牵上宫里的时候,而赵贞吉让谭纶去劝海瑞。内中意味,自不必说) 后来赵贞吉跟谭纶交底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胡宗宪评价赵贞吉是宰辅之才: 一、海瑞的理想说起来很好听,但是不能办事。要倒严,就不能牵扯皇上。倒严是首要大事,如果为了所谓真相(事实上这个所谓真相大家心里明镜一样)把皇帝牵扯进来,那倒不了严,对老百姓真的好? 二、胡宗宪一定要保,为了东南剿倭,也是为了老百姓。 三、朝庭把织造局的担子给赵贞吉,说明皇帝并不想放弃50万匹丝绸。只要浙江不出反民,丝绸就一定要收,如果赵贞吉收不上来,清流这一仗拿下的成果,反手又会被皇帝清算回去。到时候严党卷土重来,清流会大败。 为什么从这三点可以看出赵贞吉宰辅之才:1、能够迅速的看清局势,做出最好的安排。2、能够对细节有把控,不为虚名,只图实事。3、能抗住压力,能担挡大任。 在这里还是要说一下,海瑞的理想主义当然很让人感动,他的用心也是为老百姓,但是要能真的办得了事才行。赵贞吉并不是鱼肉百姓的人,他只是选择在嘉靖朝那样的背景之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赵贞吉最后也确实是成功入阁,当时,首辅严嵩,次辅徐阶,再来就是赵贞吉。按正常的顺序。嘉靖之后是裕王登基,基本下一任首辅必定是徐阶,徐阶退下了,就是赵贞吉。这是明朝内阁论资排辈决定的。 后来海瑞生了大案,赵贞吉顶了上去,跟嘉靖直接硬顶,说自己没有同党,把恩师徐阶保了下来。而后又争取了审案权,在审案的时候,也能够尽量客观,都可以说明这个人能担大任。当然,也因为海瑞这一案,赵贞吉在嘉靖那彻底失去了信任。首辅之路就此断了。 海瑞说赵贞吉是贪名之人,这句话对吗?其实很难讲,现在很多人也都说刘备其实是伪君子呢。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刚直到海瑞那样的人是少有的。有道是君子论迹不论心,赵贞吉的所做所为,如果你客观来看,他都是为了倒严冲锋陷阵,担着天大的干系,冲在第一线。他虽然不喜欢海瑞,最后还是愿意保举海瑞升知州,这可是连升三级。两人在ZZ理念上不合,都指责对方邀名,但是赵贞吉可比海瑞有度量得多。 赵贞吉,是当得起宰辅之才这个评价的。

明朝赵贞吉是什么人(对赵贞吉的看法)(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