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1)

中国瓷器各具特色,各种大小精美的品种,繁多而不计其数。这些瓷器千支万派,涵盖的门类很广,有生活上实用的用品,也有诸多装饰用品。用在人身上的瓷器,也是很多的,诸如发簪,诸如帽带环等等,这些装饰类瓷器当中有一种叫做“带钩”,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有非常多的珍品流落人间,下面艺美君就带大家探探。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2)

什么是带钩?

所谓带钩,其实就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代人又称“犀比”。通俗而言,带钩就是是束腰皮带的挂钩,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其结构为钩首、钩体、钩钮,基本形制侧视为横S形,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钮。其用法是将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从前多用青铜铸造,后面慢慢发展为瓷器制造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3)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4)

古代带钩首先是实用品,主要用来结带之用。有关带钩是实用品的文字和实物,历史上都有大量记载,在大量古墓挖掘中也得到印证。秦始皇时期,秦军作战的策略首先是消灭敌人,然后是保存自己,所以军人装备尽量做到轻装简行。当时士兵下身不穿铠甲,凡是不利行军打仗的装饰一律不带,带钩是必备必用之物,常挂于腰间。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5)

带钩起源于西周,最早见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带钩,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转化为瓷质之后,其风格特征有前朝遗风,元、明、清大多为传世品,其时带钩的实用性已经退化,主要以把玩观赏为主,选料比较考究,钩头与钩体精雕细刻,常镂雕龙、异兽等,十分生动。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6)

带钩的实用性

事实上,带钩不仅实用,也是一种摆件,是观赏品。特别是那些体长不足一厘米的微型带钩,握在手中可把玩,很可能是古人用来行酒令的码子和赌博用的赌具。有些特大型带钩不可能是实用品,而是以礼品的形式出现的。下级送上级的“贡品”,上级给下级的“奖品”,也可作为朋友之间互赠的纪念品。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7)

另外有一些带钩,其纽本身就是一个印章,这种带钩也叫带钩印,一物两用,既是带饰,又是印章,带在身上十分方便,真是一举两得。带钩既是实用物又是高贵的装饰品,所以造型千姿百态。有些带钩造型颇为奇特,兽形象怪异,装饰华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带钩既具实用性,又是礼品,也可作为纪念品,也是一钩多用。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8)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9)

明清时期的带钩,大都是琵琶形、如意形,钩首有龙有凤,有鸟有兽,钩身上常常有圆雕或镂空各种奇异的怪兽,或镶嵌各种宝石。这一时期带钩的实用性已经退化,主要以把玩观赏为主,所以选料考究,体型厚重,钩头精雕细刻,十分繁琐。下面就让我们欣赏几件馆藏的珍品,感受一下这瓷带钩,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别人把玩?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10)

欣赏几件清代珍品

先来介绍一件白地粉彩龙首瓷带钩,长8.6厘米。钩首作回首龙头,钩身微拱呈S形,底部带一圆钮。全器白釉为地,龙首薄施砖红釉并点染红斑,以黑线描绘龙首五官与钩身各式花纹,钩身表面中央绘饰一只团形凤凰,周身鸟羽华丽多彩。底部有一展翅蝙蝠,周围隙地饰满卷曲花叶纹。器底带有五个支烧痕,上饰点金彩朵花。全器色鲜艳目,细腻工整。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11)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12)

再来看看这件黄地粉彩龙首瓷带钩,长9厘米。钩首作回首龙头,钩身微拱呈S形,底部带一圆钮。全器黄釉为地,龙首为白地,并点染蓝、红各色斑点,以黑线描绘龙首五官与钩身各式花纹,钩身表面中央绘饰红色蝙蝠与一重瓣花卉,隙地饰满卷曲花叶纹,器底带有六个被黄釉覆盖之支烧痕。全器用色鲜艳夺目,纹饰描绘细腻生动。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13)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14)

最后看看这只白地粉彩万寿花卉瓷带鈎,长8.5厘米。钩首一回首龙头,钩身微拱呈S形,底部带一圆钮。全器白釉为地,龙首薄施红釉并点染红斑,以黑线描绘龙首五官与钩身各式花纹,钩身表面于中央绘饰金色团寿字,上方带一红色蝙蝠,下方为一如意云纹,隙地饰满卷曲花叶纹,带钩底部有六个支烧痕,并饰以金彩朵花。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15)

一组10公分以上的瓷器(有种瓷器叫带钩)(16)

今天介绍的带钩,不得不说是古代古人智慧的一种体现,我们今天系皮带所要用到的皮带扣,其原型便是那当年的带钩,清代的瓷带钩,全器用色鲜豔夺目,纹饰描绘细腻而工整。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一种载体。各位藏友是否心动呢?如果巧遇这种藏品,不妨也整来收藏一番,在陶瓷界,这可是潜力股哦!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