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有啥特产(灵寿县到底还有没有灵寿木)
文/崔金山 搜集整理
“灵寿”之名,春秋时就已经出现,初有灵寿木,再有灵寿邑,后有灵寿县。灵寿县,始置于西汉初。战国之前的灵寿邑,只有记载,但不知所在,也不知是哪家的邑。后来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通过考古让我们看到了中山国时期的灵寿邑。唯有灵寿木让历代灵寿人牵肠挂肚,起源于县名的灵寿木到底什么样?灵寿县到底还有没有灵寿木?
史书最早记载灵寿和灵寿木是战国至汉初的《山海经.海内经》:“灵寿实华,草木所聚”。注曰:“灵寿,木命也,似竹,有枝节”。《汉书》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制也”。金元刘志渊《踏莎行·灵寿杖》:“灵寿一枝,瘦同鹤胫。肌轻体赤幽人称。”这三段注解和诗赞基本说明了灵寿木的特征:(1)灵寿木像竹子,有枝节。(2)灵寿木长不过八九尺,粗围三四寸。(3)灵寿木质地坚硬但很轻巧,皮为红色。(4)灵寿木一端呈弯曲状,不削不烤自然就是拐杖样。
关于对灵寿木的记载,多以皇帝赐年老勋戚大臣灵寿杖,以示尊崇。《汉书·孔光传》记载:汉平帝的太师,孔子十四世孙孔光,对王莽“愈恐,固称疾辞位。太后诏准,赐太师灵寿杖。”《东观汉记·卷十七》云:“黄香为尚书郎,以香父尚在,赐卧几、灵寿杖。”《旧唐书·李靖列传》载,唐贞观九年,李靖“以足疾上表乞骸骨”,唐太宗不允,“赐靖灵寿杖,助足疾也。”历代诗人对灵寿杖多有吟咏,东汉李尤有《灵寿杖铭》:“亭亭奇干,实曰寿灵。甘泉润根,清露流茎。乃制为杖,扶危定倾。既凭其实,亦贵其名。”曹魏“建安七子”杰出代表王粲《灵寿杖颂》:“兹杖灵木,以介眉寿。奇干贞正,不待矫揉。据贞斯直,杖之爰茂。”唐姚合《竹里径》诗亦记:“纱巾灵寿杖,行乐复相知。”从灵寿杖与皇帝赏赐有关和历史名人的称赞看,灵寿杖是手杖的极品,拥有者自然非富即贵。
关于灵寿木的产地,史载除灵寿县外,还有多个版本。宋末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灵寿杖》记载:“灵寿杖出西域,自黄河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这是西域说。明李东阳著有《灵寿杖歌》,其歌云:“吾闻武当之山,四万二千丈,半在云根半天上。不知三十六宫,何处称绝奇?产出灵株非一状……见之羡者不容口,锡以嘉名曰灵寿。”这是武当说。柳宗元贬永州时曾作五言古诗《植灵寿木》,诗云:“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宋朱翌《以灵寿杖寄汪内翰》“一枝灵木坚多节,千里逢人寄永州”。这是永州说。宋黄庭坚《以天坛灵寿杖送莘老》:“王屋千霜老紫藤,扶公休沐对亲朋。异时驷马安车去,拄到天坛愿力能。”这是王屋山说。最多的还是郴县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篇》记载:郴县“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郡国志》:“万岁山,有灵寿木可为杖,汉平帝尝以赐孔光。唐天宝六年改为灵寿山,因所产也。”《万历郴州志》记“万岁山”后附有《练亨父记略》:“灵寿峰距郴城南十有五里,其土丰肉带砂石。灵木丛薄茂密,其材干条枝坚韧,其节目参差磊砢,故幽人道家斧其髦而杖焉。间收其良则宝藏之,百金之不易也。”这说明,灵寿木并不是灵寿县所独有,也说明了灵寿木的金贵。
既然不是灵寿独有,那么其他地方的灵寿木现在是否还有?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宋末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到的新疆(西域),明李东阳所提到的武当山,宋柳宗元和朱翌提到的湖南永州,都已没有灵寿木的后续记载。明万历《郴州志》载,“今灵寿木已绝产矣”,说明郴县的灵寿木在明朝已经绝迹。难得的是在网上竟看到了一篇《王屋山紫藤灵寿杖》的文章,但手杖用材却是龙赤木、雀梅、六道木等,没有注明是灵寿木。倒是在网上真真看到了一张清灵寿木拐杖的图片,是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在2010年拍卖的清代产品,估价为30-40万港币,杖上刻有“灵寿杖”十六字题诗,记述木杖制作,并署《八十六翁如云》款(见下图)。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一张刻有“灵寿杖”的拐杖,但从图片上的样式看,杖杆上没有明显的枝节痕迹,并不符合古时传说中的灵寿木。还有一篇号称灵寿木的明清藏品的文章,但所说的灵寿木却是椐木,而古代的椐木同榉木,产于南方,也没有枝节的痕迹。因此,真正的灵寿木到底什么样,还真没有确切的答案。
按照清代《正定府志》灵寿篇,“按县今无此木,意战国时有之,因以地名”。说明在清代的时候,灵寿县就已经没有灵寿木了。但1992年的县志作者却怀疑南营油盆的一种灌木可能就是灵寿木,近年来一些灵寿学者却认为六道木就是灵寿木。那么六道木到底是不是灵寿木呢?
根据本人搜集的以上资料,愚以为,灵寿六道木绝对不是传说中的灵寿木。从形状上看,六道木虽有枝节,但却没有天然弯曲的头根,与“自然合杖”有差异。特别是六道木有明显的六道沟,而各种史书和诗文却没有六道沟的描述。从木质来看,六道木质地坚硬,但质量也沉重,外表也不是红色,不符合“肌轻体赤”的特征。从记载来看,除了王屋山那篇文章提到了六道木外,其他几个史载原产地现在都没有把六道木当做灵寿木。特别是作为以此木为名的灵寿县,在战国以后的各个时期,县志上均没有灵寿木的记载,这不是灵寿历代官员的疏忽,反而却说明灵寿木在千年之前就已经绝迹了。而六道木在灵寿一直存在,如果真是灵寿木的话,清代的《正定府志》就不会说“按县今无此木”了。从价值上来说,传说中的灵寿杖大部分都是皇帝赐给老臣的,也有达官贵人送给友人的,谁人得到灵寿木都是无尚荣光,灵寿木应该是一种比金丝楠木、海南黄花梨更加珍贵稀少的木材。而六道木是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山西、河南等省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区普遍生长的一种灌木,根本不存在珍贵稀少的问题。
也正因为灵寿木的珍稀,官家平民人人争相采之用之,才铸就了它像现代海南黄花梨一样的命运,人类认识它不久就销声匿迹了,只留下“灵寿木”一个珍贵而又虚幻的名字。正所谓:“千古难觅灵寿木,只留灵寿空悠悠”。
作为灵寿人,我们应当为“灵寿木”骄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