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冯唐说什么(见字如见故人来)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即汉字的产生,是有据可查的,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同时汉字的演变也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我之所以现在喜欢上文字,就是因为简单的文字,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传递给我们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寓意,在流逝的岁月里源远流长。

而张大春的《见字如来》这本书记录了每个字的来历与最初的含义。每一个字犹如一个朋友,都是有自己独特身世的,历经时间的沉淀,看见与字相逢的生命记忆,见字如同见到故人来。

《见字如来》作者张大春,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近作有《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大唐李白》系列、《文章自在》“春夏秋冬”系列等。

见字如面冯唐说什么(见字如见故人来)(1)

《见字如来》简单的四个字却有着淡淡的禅意。“如来”(梵语)二字脱不开它在佛教或佛学的诠释。而张大春却定义为:“如”,好像;“来”,来了、接近自我了。如来,即是就每一个字背后所启迪的生命记忆来了。对任何人来说,生命只走过一回;但是字却将之带回来无数次——只要你愿意读。

《见字如来》整本书分为《见自我》、《见故人》、《见平生》三个部分共46篇说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得胜头回”,讲述作家生命里与字相逢的风景、际遇,后文是汉字的形、音、义与词组的说解甚至延伸变化。中国的字与词博大精深,在时间的淬炼之下,每个字背后演变的故事和使用的变化不仅记录了历史,还涵盖了中国人的独特气质。

字与词,在时间的淬炼之下,时刻分秒、岁月春秋地陶冶过去,已经不只是经史集里的文本元素,更结构成鲜活的生命经验。当一代人说起一代人的自己熟悉的语言,上一代人的寂寥与茫昧便真个是滋味、也不是滋味了。

见字如面冯唐说什么(见字如见故人来)(2)

如同书中作者始终没有忘记余英时先生说“茅房”二字的时候,顺口而出,无比自然;显然年轻人听来一时不能入耳,恐怕也无从想象:茅房即是“W·C,更无从明白茅茨、茅厕之窳陋建筑究竟如何设计使用。

如书中所写《礼貌》二字,现在理解为人与人交接对待的时候,应该表现出来恭敬谦逊的态度。而这两个字最早出现于《孟子》,“礼”按照制度或规矩待人接物,“貌”则是施礼者自然流露的态度,如果行李如仪而“貌衰”,也就是表现出不诚恳的样子,则“礼”的本质和精神就算破坏了。

如说文解字所写“害怕”两字,根据当年王初庆老师随手抄录引用的那些文学家的看法,表现在口语中如此简单、平易的字,却有着三言两语解释不清的“义法”——也就是这个字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的背景思维。单单一个“害”字,究竟是多少生活里的经验所积累,而又不能不透过明朗可解的字符拼合组建起来的呢?把这一个字的来历说清楚之后,回头再看看这孤零零的一个字,它又是多么凝练的一个符号。

见字如面冯唐说什么(见字如见故人来)(3)

如书中所写的“妈”如今是一个对母亲的称谓,而甲骨文里,一个跪坐着的母亲,又手环护,让怀里的婴儿吸食,胸脯是一根短线,并无丰腴之态——看孩子已经吃了不少。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说文》经常便用近音或同音字解释字义,在“母”字底下,许慎用一个“牧”字来为“母”作解释,显在并没有人伦歌颂的情怀,也没有感恩报德的意思。

一页一页,每篇说文解字,为每一个字的存在而诠释了存在的意义和最初的来历。在那些生命中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的光阴,那些被现实割据成散碎片段的记忆,那些明明不足以沉淀在回忆底部的飘忽恋头,那些看似对人生之宏大面向了无影响的尘粉经验,也像是重新经历了一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