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书香的文章有哪些 一脉书香

庆元二年(1196年),宁宗朝权臣韩侂胄发起一场对理学的大围剿由国子监上奏禁毁理学之书,朱熹的《四书集注》《语录》等著作被指为“伪学”,尽在毁禁之列韩侂胄还列出一份黑名单,将一批道学清流名士定为“逆党”,清除出朝,永不叙用这就是席卷全国的庆元“党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缕书香的文章有哪些 一脉书香?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缕书香的文章有哪些 一脉书香

一缕书香的文章有哪些 一脉书香

庆元二年(1196年),宁宗朝权臣韩侂胄发起一场对理学的大围剿。由国子监上奏禁毁理学之书,朱熹的《四书集注》《语录》等著作被指为“伪学”,尽在毁禁之列。韩侂胄还列出一份黑名单,将一批道学清流名士定为“逆党”,清除出朝,永不叙用。这就是席卷全国的庆元“党禁”。

这年朱熹67岁,已从京城回到闽北。他非但没有屈服,还潜心投入到道家学说和《楚辞》研究中,还应学生之邀,名为避祸,实则外出讲学。

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离世。临终前,他给远在福州的女婿黄幹写信,留下传道遗嘱。同时他要求长房子孙须有一脉在府城建安(建瓯)落籍。

朱熹去世后仅仅几年,朝廷就正式下文解除党禁,并为赵汝愚等人平反昭雪。

嘉定二年(1209年),朝廷昭赐朱熹谥号为“文”。自此之后,朱熹被世人尊为朱文公。他的《四书集注》成了官学的钦定教科书。

嘉熙元年(1237年),宋理宗到太学视察后颁发诏令,要求改祀理学五贤: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和张载。建宁知府王埜听到消息,十分兴奋,立即上书理宗皇帝,报告说朱熹后人现居住建宁府。第二年,理宗诏书下达,“游(酢)、胡(安国)、朱(熹)、真(德秀)流风未泯,表宅里,以善其民”。王埜接到诏书大喜过望,于是选址在府治北的紫霞洲建造“建安书院”。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是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教育机构,一般为民办,也有的是民办官助,纯由官办的并不多。因此,建安书院在南宋以降的六百多年间,一直是闽北一所重要的学府,也是国内公开奉祀朱子和传播朱子理学的第一所书院。

建安书院聘请知名学者郑师尹和理学家蔡模,负责整理和校对朱熹著作。随后,建安书院开馆纳学,两人担任主讲。书院教学,以天理人心之正、修己正人之方为学子们景仰。建溪江畔、紫霞洲上,书声琅琅,远近少年才俊云集,盛极一时。

1906年,朝廷废书院制,改其为建郡中学堂,民国时更名为福建省立第五中学,依然是闽北最重要的学府。

循着琅琅书声,我们来到位于城东北的一条千年古街——磨房前街。建安书院的遗址就在磨房前建瓯第一小学旁。时至今日,在这里,我们仍能感受到朱子文化的浓郁气息。步入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朱子园”,花木掩映中,一道古意浓浓的长廊上,镌刻着朱子的生平介绍,还有朱子自画像和诗词、语录等等。71米长的廊道象征着朱熹71岁的人生。建瓯一小的学子们总喜欢从长廊上走过,似在与少年时的先贤同行。

让人欣慰的是,校园里还有一个“金水杉”教育宣传栏。金水杉教育理念受传统文化启发,所谓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建瓯一小校园里的水杉,是1981年老校长组织栽种的,迄今已41年。如今,校园里的水杉已成为一代代师生心灵栖息的绿荫,水杉的高直绿正也是学子们的人生标杆。

从建安书院到建瓯一小,一脉书香,延续不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